让学生动起来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p7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静的课堂井然有序,学生安静地坐着,聆听着教师的教诲。教师只要轻松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不用分心关注某个学生。这种课堂上,学生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听众。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应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1. 鼓励学生大胆地举手。学生说错了不要紧,关键在于开动脑筋,这样,学生心理上没有顾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同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 组织学生参与操作。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学的要求出发,采用画、摆、比等操作活动,让学生的手动起来,促进智能的发展。例如我在教《槐乡五月》一课时,让学生根据兴趣组成不同的组:画画、朗诵(加动作)、导游,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结果学生不仅画得栩栩如生,还当场有声有色地朗诵、导游。随着学生的手动起来,他们的思维也打开了,学生学得更活、更实、更深,很多创造性的点子都出现了。
  二、 让学生的嘴动起来
  1. 善待学生插嘴。学生的插嘴总被教师视为“不守纪律”的表现,可我认为,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书本知识,而应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积极探索,掌握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学得有序、有法,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插嘴”的学生,一般都认真听讲,思维活跃,有参与意识,求知欲强。因此,我允许学生“插嘴”,对学生的“插嘴”加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课堂上得到人格的尊重、情感的释放,同时要求他们兼顾全局,使课堂充满活力。
  2. 鼓励学生争论。学生间不同见解的争辩,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交流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教育作用和功能。例如在教《航天飞机》时,课文中没有说航天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这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航天飞机与一般飞机不同,它靠火箭发送上天。”我微笑地看着他说:“是真的吗?”随着我这一问,其他学生也活跃起来,一场争辩马上开始了。有的学生说航天飞机靠火箭运载;有的学生反驳说,书上不能确定是不是靠火箭运载的;有的学生把有关的句子读给其他学生听。最后,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航天飞机先由火箭运载,当冲出大气层就脱离火箭,后面的油箱也脱落,然后自己飞行……”该学生滔滔不绝地说起来,我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答道:“从《百科全书》上看来的。”
  通过这番争论,学生对航天飞机的有关知识了解得相当深,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看课外书的兴趣,埋下了爱科学的种子,比起我繁琐的讲解要富有生命力,要精彩多了。
  三、 让学生的脚动起来
  创新是现代教育的生命力。教师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处于主体激活的状态,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让学生走上讲台。皮亚杰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改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走上讲台。例如在上《西湖》一课时,让学生上台当导游;教学《庐山的云雾》《荷花》时,让学生通过读、讨论、画画后,走上讲台,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板画然后讲解,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大家交流、讨论。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边活动边学习,学得既活又深,同时又积累了学习经验。
  2. 让学生走出校园。我们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课堂,我指导学生走出课堂、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深入生活,利用分布于每个角落的语文资源学习语文。例如教学《还我们一个美好的家园》习作前后,我们组织学生到水利部门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到气象部门查访大气资源状况,到林业部门了解森林资源,到环保部门调查环保措施的实施情况……然后结合小队、中队活动,办一期环保写作专刊。学生被事实震撼,发出了声声真切的呼喊!
  平时,我经常带学生到校园外走走、看看,随时采编一些素材与学生进行讨论,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验证,同时以课外的知识深化课内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接轨。
  总之,我们不能再用“乖孩子”的概念来束缚学生,不能再使语文课堂教学处于静态,而应该服从于学生是立体的新理念,使语文课堂教学动起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作者单位:滨海县八巨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教学片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解决书后目标题:“发愤”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默读,在旁边画画、写写?(生阅读批注)  师:你们的自学很成功,能抓住关键地方,看见文字背后的内容。那么,司马迁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  生:老师,我从两个感叹号看出了他在发愤写《史记》。因为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感受到,他要活下去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在这样
期刊
一  编辑选择“这篇文章”进入教科书,是期望我们教师充分利用文本这一“例子”,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迪上有所长进和提高。但我们在大量的调研中发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  三种怪现象  1. 暴殄天物,视而不见。教科书是我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紧紧抓住教科书。立足文本才能超越文本,走进文本才能走出文本,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可笔者调研中发现,不少
期刊
看了《哪吒闹海》课堂实录,感受薛法根老师对语文课程的深刻认识:语文课不能仅是“教课文”,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  很多教师都上过《哪吒闹海》这篇课文,通常做法就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逐段解读,然后随即添加一些内容。比如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哪吒闹海的原因?从“决心治一治”中你读懂了什么?然后读读第2~4自然段闹海经过部分,讨论哪吒是怎么为老百姓出气,他是怎么打死夜叉的,又是怎么对付三太子的
期刊
每位教师都懂得“舍得”这个词所蕴含的道理,但是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我们却不敢舍、不会舍,恨不能把时间掰成两半,恨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装进学生的脑海。其实,学生是充满灵性的生命体,为了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我们必须学会舍弃。只有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恰当地取舍和设计,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  一、 舍得放下架子,以生为本  工作十余年,听课不少,尤其是特级教师的公开课,跑得更是勤快。每次学习都有
期刊
作为一名教师,我饶有兴味地读了陈萍的《教师专业发展之道》一书,除了满怀欣喜外,还有深深的感悟和激动。  读陈萍这本书,就像听一位好朋友在讲她自己的平常故事,娓娓道来,自然亲切,没有故作高深的引经据典,没有哗众取宠的矫情作秀,率真质朴,文静优雅,一如其人。陈萍的语言清新活泼,由于真情的流露和思想的折射而显出光彩和力度,把你引入一个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天地。还有,那一则则透着灵气和哲理的“题记”,从故
期刊
一、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文本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师:课文有一句话直接点明谁是我的启蒙老师,请快速浏览全文,找到这句话。  生: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师:母亲不识字,又能用什么给我启蒙呢?  生:母亲用歌谣、故事、民谣、童谣、谜语给我启蒙。  师:(板书“歌谣”)歌谣是民间文学中的韵文,能唱的叫歌,只说不唱的叫谣。民歌、民谣、童谣统称歌谣。母亲
期刊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8课《广玉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其文笔优美简洁,境界清新淡雅。对于广玉兰,我非常熟悉,一年四季每天上下班,说不清有多少回经过一棵棵广玉兰身旁。对于广玉兰,我又非常陌生,除了广玉兰花开时,蜜蜂“嗡嗡”地往花心里钻引起我的关注,我对广玉兰几乎熟视无睹。而在作者的笔下,广玉兰像一个精灵,给了他许多欢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优美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广玉兰的花和叶,展现了广玉兰旺盛的生
期刊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学棋》一课,讲述了学习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而小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要从小培养,将来才会受益无穷。我们来看以下三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请同学看看课文的插图。图上有几个人?他们都是谁?在干什么?  生:中间是老师,两边是学生。老师在给学生讲课。  生:穿红颜色衣服的学生认真听讲,穿蓝颜色衣服的学生不认真听讲。  师:为什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从图上可以看出,穿红
期刊
一、 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生齐读课题)。  2. 再读一遍课题,你理解“发愤”吗?可以给它找些近义词。  3. 辨析“发愤”与“发奋”。  4.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发愤”而不用“发奋”?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看看司马迁“愤”在哪里,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二、 品读  1. 现在我们来看第3自然段,了解司马迁在怎样的逆境中怎样发愤的。  (1) 怎样的逆境?理解
期刊
一、 导入,明任务  1. 读题,回忆课文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在园子里的生活。(板书:我)  2. 课文中,“我”的童年生活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是——(板书:自由)  3. 明确本课任务:课文除了第13自然段写到“自由”两个字,其他地方并没有出现,但字里行间却处处流淌着自由。今天这节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