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就是生长,教育不仅要为个人适应社会提供条件,使之成为现实社会人,更要为人的个性发展开辟天地,让个性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如果说社会化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延续,个性化则是确证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所在,两者不可偏废。作为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对教育方向的把握及人才培养的走向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促进公平公正,科学选拔各类人才。相比以往,本次高考改革的着力点是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由此增强了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进行选择,此过程中分散了考试的压力,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那么这次改革是不是就已经表明我们的教育完全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了呢?高考改革与个性化发展契合了吗?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是完满的,关于高考改革与学生个性化、社会化发展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
一、 个性化与社会化
社会是在创新中发展的,创新在本质上、发生学上不是群体性的,而是个性化的,可以说社会发展既是人民群众推动的,也是社会精英撬动的,更是人个性化的集中反映。提倡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其意义在于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集体发展在根本意义上是一致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来发展他的潜在天赋,达到自我实现,其根本在于个性得到发展。如果一个社会无视人的个性甚至抑制个性发展,那么无疑是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贬值,这是个人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不幸。教育的社会性告诉我们,消除个性发展的桎梏,要从学校教育做起,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就是创造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潜在条件。
通常来说人生有两次社会化,一次是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来完成,初步的价值观、人格、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及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会基本形成;第二次社会化也就是再社会化,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这个时候需要自己独立思考,适应社会,人的个性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但仍会受制于第一次社会化。如果两次社会化差距太大,受教育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说明第一次的社会化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将社会的需要与学生的天赋、才能、特长、志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而不是扼杀,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也只有我们的教育足够地开放,学生个人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个性的时候,个性化与社会化才能统一,我们的教育才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个性化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他是一个人接受教化的过程,基础教育作为养成教育,必须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这在高考制度的设计中必须顾及公平性与公众接受,个性化作为一种理想在高考制度的改革中逐步得到体现,是从实然世界不断走向应然世界的过程,它体现了教育的超越性。
二、 个性化与高考改革
人的个性,是区别于他人的性格、兴趣、爱好和品质、能力等心理特征的總和。本次新高考改革在育人模式上主要体现了选择性教育思想,相比以往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如选择课程、选择考试科目、有限度地选择老师、选择考试时间及选择专业与高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现在个性化的课程与个性化的学习,同时还有个性化的应考方案、个性化的升学通道、个性化的志愿。本次改革确实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体现了一定的个性化教育,初步具备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基础。在如此制度框架下,我们还是需要冷静地思考:我们的学生是为了取得高分而选择课程?还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课程?这其中有多少是“被个性”?班级授课制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这个前提下怎么能够做到个性化?个性化与高考有着必然的联系,高考改革的深化要体现为有助于学生个性的舒展。
我们的教育应该由学生的禀赋、志趣才能及性格特征等来决定其发展的方向,这才是我们高考改革的核心。当然,指望通过高考改革一举解决教育的所有弊端,从根本上扭转所谓的应试教育现状,那是不现实的。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不同的学生接受不同的大学教育,这是现实。没有大学积极参与的高考改革如何体现个性化?现在是高中为主体,让高校来适应高中所谓课程改革的需要、考试评价改革的需要,这显然是本末倒置。教育改革的希望放在高中学校,高中学校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这是目前高考改革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大学与高中衔接中的个性化
高考改革后的大学与高中的衔接是存在问题的,所谓的个性化教育并没有得到延续。为了争抢生源,很多高校未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而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这也就使有限的高考改革推动的“个性化”教育碰壁。大学招生说到底主体是大学,任何专业都是通过课程而发生的,大学因为课程而拥有设置专业的能力,也是通过课程与学生交互的,从而使学生获得专业学位,因而,大学与高中接轨就须同步启动课程改革。
通过高考改革推动,高中生与家长已逐步建立起先专业后学校的观念,关注焦点已从学校(985,211)转移到专业,乃至大学提供的课程、授课的教授等。事实上也出现了部分顶尖大学的一些专业录取分低于普通大学的热门专业的现象。也就是说社会需求的精细、精准就在眼前,大学教育须尽快启动课程改革,这样才能有效对应高中的课程改革及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大学须在同一个专业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让高中不同选课的学生都获得合适的教育,而不是一入学就补物理知识,只会补课的大学教育显然是消极被动的。耶鲁大学信奉的信条:“你们(学生)就是大学。”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建立起课程比专业更重要的理念非常重要,大学要通过课程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努力发展他们的个性,为民族国家的长远、健康的发展提供健全的心智支持。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一、 个性化与社会化
社会是在创新中发展的,创新在本质上、发生学上不是群体性的,而是个性化的,可以说社会发展既是人民群众推动的,也是社会精英撬动的,更是人个性化的集中反映。提倡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其意义在于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集体发展在根本意义上是一致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来发展他的潜在天赋,达到自我实现,其根本在于个性得到发展。如果一个社会无视人的个性甚至抑制个性发展,那么无疑是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贬值,这是个人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不幸。教育的社会性告诉我们,消除个性发展的桎梏,要从学校教育做起,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就是创造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潜在条件。
通常来说人生有两次社会化,一次是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来完成,初步的价值观、人格、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及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会基本形成;第二次社会化也就是再社会化,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这个时候需要自己独立思考,适应社会,人的个性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但仍会受制于第一次社会化。如果两次社会化差距太大,受教育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说明第一次的社会化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将社会的需要与学生的天赋、才能、特长、志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而不是扼杀,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也只有我们的教育足够地开放,学生个人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个性的时候,个性化与社会化才能统一,我们的教育才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个性化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他是一个人接受教化的过程,基础教育作为养成教育,必须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这在高考制度的设计中必须顾及公平性与公众接受,个性化作为一种理想在高考制度的改革中逐步得到体现,是从实然世界不断走向应然世界的过程,它体现了教育的超越性。
二、 个性化与高考改革
人的个性,是区别于他人的性格、兴趣、爱好和品质、能力等心理特征的總和。本次新高考改革在育人模式上主要体现了选择性教育思想,相比以往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如选择课程、选择考试科目、有限度地选择老师、选择考试时间及选择专业与高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现在个性化的课程与个性化的学习,同时还有个性化的应考方案、个性化的升学通道、个性化的志愿。本次改革确实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体现了一定的个性化教育,初步具备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基础。在如此制度框架下,我们还是需要冷静地思考:我们的学生是为了取得高分而选择课程?还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课程?这其中有多少是“被个性”?班级授课制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这个前提下怎么能够做到个性化?个性化与高考有着必然的联系,高考改革的深化要体现为有助于学生个性的舒展。
我们的教育应该由学生的禀赋、志趣才能及性格特征等来决定其发展的方向,这才是我们高考改革的核心。当然,指望通过高考改革一举解决教育的所有弊端,从根本上扭转所谓的应试教育现状,那是不现实的。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不同的学生接受不同的大学教育,这是现实。没有大学积极参与的高考改革如何体现个性化?现在是高中为主体,让高校来适应高中所谓课程改革的需要、考试评价改革的需要,这显然是本末倒置。教育改革的希望放在高中学校,高中学校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这是目前高考改革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大学与高中衔接中的个性化
高考改革后的大学与高中的衔接是存在问题的,所谓的个性化教育并没有得到延续。为了争抢生源,很多高校未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而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这也就使有限的高考改革推动的“个性化”教育碰壁。大学招生说到底主体是大学,任何专业都是通过课程而发生的,大学因为课程而拥有设置专业的能力,也是通过课程与学生交互的,从而使学生获得专业学位,因而,大学与高中接轨就须同步启动课程改革。
通过高考改革推动,高中生与家长已逐步建立起先专业后学校的观念,关注焦点已从学校(985,211)转移到专业,乃至大学提供的课程、授课的教授等。事实上也出现了部分顶尖大学的一些专业录取分低于普通大学的热门专业的现象。也就是说社会需求的精细、精准就在眼前,大学教育须尽快启动课程改革,这样才能有效对应高中的课程改革及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大学须在同一个专业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让高中不同选课的学生都获得合适的教育,而不是一入学就补物理知识,只会补课的大学教育显然是消极被动的。耶鲁大学信奉的信条:“你们(学生)就是大学。”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建立起课程比专业更重要的理念非常重要,大学要通过课程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努力发展他们的个性,为民族国家的长远、健康的发展提供健全的心智支持。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