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社会化与高考改革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07081820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就是生长,教育不仅要为个人适应社会提供条件,使之成为现实社会人,更要为人的个性发展开辟天地,让个性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如果说社会化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延续,个性化则是确证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所在,两者不可偏废。作为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对教育方向的把握及人才培养的走向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促进公平公正,科学选拔各类人才。相比以往,本次高考改革的着力点是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由此增强了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进行选择,此过程中分散了考试的压力,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那么这次改革是不是就已经表明我们的教育完全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了呢?高考改革与个性化发展契合了吗?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是完满的,关于高考改革与学生个性化、社会化发展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
  一、 个性化与社会化
  社会是在创新中发展的,创新在本质上、发生学上不是群体性的,而是个性化的,可以说社会发展既是人民群众推动的,也是社会精英撬动的,更是人个性化的集中反映。提倡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其意义在于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集体发展在根本意义上是一致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来发展他的潜在天赋,达到自我实现,其根本在于个性得到发展。如果一个社会无视人的个性甚至抑制个性发展,那么无疑是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贬值,这是个人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不幸。教育的社会性告诉我们,消除个性发展的桎梏,要从学校教育做起,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就是创造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潜在条件。
  通常来说人生有两次社会化,一次是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来完成,初步的价值观、人格、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及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会基本形成;第二次社会化也就是再社会化,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这个时候需要自己独立思考,适应社会,人的个性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但仍会受制于第一次社会化。如果两次社会化差距太大,受教育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说明第一次的社会化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将社会的需要与学生的天赋、才能、特长、志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而不是扼杀,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也只有我们的教育足够地开放,学生个人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个性的时候,个性化与社会化才能统一,我们的教育才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个性化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他是一个人接受教化的过程,基础教育作为养成教育,必须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这在高考制度的设计中必须顾及公平性与公众接受,个性化作为一种理想在高考制度的改革中逐步得到体现,是从实然世界不断走向应然世界的过程,它体现了教育的超越性。
  二、 个性化与高考改革
  人的个性,是区别于他人的性格、兴趣、爱好和品质、能力等心理特征的總和。本次新高考改革在育人模式上主要体现了选择性教育思想,相比以往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如选择课程、选择考试科目、有限度地选择老师、选择考试时间及选择专业与高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现在个性化的课程与个性化的学习,同时还有个性化的应考方案、个性化的升学通道、个性化的志愿。本次改革确实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体现了一定的个性化教育,初步具备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基础。在如此制度框架下,我们还是需要冷静地思考:我们的学生是为了取得高分而选择课程?还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课程?这其中有多少是“被个性”?班级授课制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这个前提下怎么能够做到个性化?个性化与高考有着必然的联系,高考改革的深化要体现为有助于学生个性的舒展。
  我们的教育应该由学生的禀赋、志趣才能及性格特征等来决定其发展的方向,这才是我们高考改革的核心。当然,指望通过高考改革一举解决教育的所有弊端,从根本上扭转所谓的应试教育现状,那是不现实的。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不同的学生接受不同的大学教育,这是现实。没有大学积极参与的高考改革如何体现个性化?现在是高中为主体,让高校来适应高中所谓课程改革的需要、考试评价改革的需要,这显然是本末倒置。教育改革的希望放在高中学校,高中学校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这是目前高考改革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大学与高中衔接中的个性化
  高考改革后的大学与高中的衔接是存在问题的,所谓的个性化教育并没有得到延续。为了争抢生源,很多高校未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而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这也就使有限的高考改革推动的“个性化”教育碰壁。大学招生说到底主体是大学,任何专业都是通过课程而发生的,大学因为课程而拥有设置专业的能力,也是通过课程与学生交互的,从而使学生获得专业学位,因而,大学与高中接轨就须同步启动课程改革。
  通过高考改革推动,高中生与家长已逐步建立起先专业后学校的观念,关注焦点已从学校(985,211)转移到专业,乃至大学提供的课程、授课的教授等。事实上也出现了部分顶尖大学的一些专业录取分低于普通大学的热门专业的现象。也就是说社会需求的精细、精准就在眼前,大学教育须尽快启动课程改革,这样才能有效对应高中的课程改革及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大学须在同一个专业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让高中不同选课的学生都获得合适的教育,而不是一入学就补物理知识,只会补课的大学教育显然是消极被动的。耶鲁大学信奉的信条:“你们(学生)就是大学。”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建立起课程比专业更重要的理念非常重要,大学要通过课程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努力发展他们的个性,为民族国家的长远、健康的发展提供健全的心智支持。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其他文献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让孩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绝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在广泛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每学年,为每位学生定出最低要求,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实现差异诵读、弹性诵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读有所得。教师在选择诵读文本时,应
期刊
南京市西街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子女占90%的城外学校,30%孩子父母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比较低,整天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父母和孩子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还有40%孩子虽然也是外来务工子女,但父母对孩子期望值比较高,孩子有学习自觉性。另一部分孩子和家长特别重视英语,课后延伸补充内容比较丰富。学情的巨大差异性迫使我们必须实施精准教学,使每个孩子都能学有所获。  精準教学,就是借助大数据和
期刊
经历教育课堂,就是通过有计划地让学生参与经历课堂教育活动,以课堂实践活动取代脱离实际的强行灌输和空洞说教,让学生在课堂教育活动中置身于相应的情境、进入角色、亲身实践、真切体验,从而获得感受、掌握技能、领悟道理、感悟人生,最终健全人格,完善自我的课堂。其本质是实践育人,核心是体验感悟,关键是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经历教育课堂渗透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链接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
期刊
一、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效应  亮点一:强大的视、听效果。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學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学“seasons”这一话题时,借助多媒体生动形象地呈现四季风光,让学生欣赏、感受并比较季节差异,由此引出warm、cool、cold、hot等新词,既能增强学生的兴趣,
期刊
生本视角下的体育课程中,学生是体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勇于参与活动。  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自己体验,自己去寻找掌握体育技能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学习快跑技巧的时候,教师把学生带到机房,让学生自己反复观看国际竞赛场上“飞人”奔跑的视频,通过慢放仔细观察快跑动作要领。然后再把学生带到操场,先让学生原地反复练习动作要领,同学间相互观察、纠正。接下
期刊
走在秋日的阳光下,学校每年一度的菊花展正式开展。品种各异的单株,姿态不一、大小各异;簇拥在一起的千头菊色彩鲜艳;大小不一的菊花造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些菊花,每一株、每一朵、每一丛、每一簇,似乎都在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深受儿童喜爱。如果能够为这满院的菊花赋予生命,注入人的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那么这一朵朵飘香的
期刊
聋生因为听力的障碍,丧失了和健听人自然交流的语言环境,他们对于环境中的大量语料无法及时地接收。课堂上,聋生学习书面语主要取决于教师用手语进行解释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手语和书面语两种语言交叉的现象,教师和聋生都无法避免在两种语言里进行转换。聋生与他人进行笔谈时,受到时间、空间、速度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也直接影响着书面语使用的频率和程度。因此,对聋生学习书面语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
期刊
怎么才能使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  一、 激发兴趣,使学生“爱读”  (一) 榜样激励,激发阅读需求。平时,老师可以多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高尔基、毛泽东、老舍、叶圣陶等,也可以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  (二) 创设情境,渲染阅读气氛。比如,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述、欣赏;讲述名人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组织参观图书馆,让学生感受到书海浩瀚和读书乐趣,促其形成
期刊
南京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三切四看”是重要的评分方式。“三切”即完全切题、基本切题和不切题。以2021年南京市玄武区初三期末考试作文题《南京街头》为例,部分考生所写内容不具有典型性,不能突出“南京”二字,如“车水马龙”“霓虹灯闪烁”“街头疫情防控”“环卫工人”等等,只能列入“基本切题”的类别。“四看”是:一看思想感情,二看材料内容,三看结构写法,四看语言表达。其中一项较好,上浮半档(3—4分);
期刊
为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学习效果,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  如何设置适合馆校合作的博物馆课程,一直是博物馆社教专员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南博花了6年时间与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合作开发了《小学生博物馆人文历史课程》,课程实施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覆盖岱山实验小学1 600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