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人学指向

来源 :理论与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f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臧峰宇博士的《马克思政治哲学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读,使读者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乃至当代政治哲学有了较为全面和清晰的理解。概言之,该书在逻辑结构、论述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都颇具特色。
  首先,该书逻辑结构严密,其副标题为“以人学为视角的当代解读”,全书开篇便以“人”为切入点展开论述,行文紧紧围绕人学视角向读者展示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视域。“西方政治哲学的人性思辨传统”、“马克思哲学——人学变革的政治维度”、“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经济学——人学反思”、“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共产主义——人学阐释”、“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理论借鉴”等章节皆从人学视角对西方政治哲学的人性思辨传统、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共产主义理论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并最终回归到中国社会的现实,以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及借鉴意义作为全书总结,处处体现了“人学视角”这一逻辑主线。同时该书结构严整,便于读者把握。
  其次,该书主旨明确,以人学为视角对马克思政治哲学进行当代解读,开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人学视域。从总体上看,作者在论述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脉络、马克思政治哲学与西方政治哲学的区别、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最终指向——共产主义、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等方面着墨甚重。
  作者指出,马克思虽然没有独立的政治哲学专著,但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异化的扬弃以及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诉求等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无不渗透深厚的人文关怀,体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著述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加以把握。《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被看作是马克思政治理想的历史起点,开启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程。马克思的一系列著作都围绕“现实的人”的利益而展开,如与青年鲍威尔兄弟就“何人创造历史”的政治问题进行论争,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政治生活的真正的主人。在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中,他指出费尔巴哈“过少地强调政治”。原因在于其不了解人类解放的政治理想的实质。马克思还主张打破“偶然性”对“个人”的统治,在实际的物质生产中把握“现实的个人”的政治命运。他在对现代性进行现实的政治批判过程中,扬弃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人性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揭示了资本统治的秘密,确立了在解放全人类的同时“解放自己”的政治逻辑。马克思强调要消灭分工和市民社会,因为分工阻碍了工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实现,市民社会也并非使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能够成为可能的社会,他还揭示了现代政治国家的弊端,同时肯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马克思晚年的实践人类学研究则更为彻底地批判了资本的政治逻辑,为马克思政治哲学呈现了更为广阔的视域。
  再次,作者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阐释是在与西方政治哲学的比较中进行的,该书明确指出,马克思政治哲学立足于“现实的个人”,西方政治哲学则根基于“偶然的个人”。西方政治哲学在思考理想生活状态时以衡量人性为前提,但其对现存政治的批判与超越仅限于理论层面。书中指出人性思辨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根基,西方政治哲学对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达到相当高的抽象水平,却脱离“现实的个人”。因此,马克思把握的“人”既不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所言的静止的现实的人,也不是形而上学规定的思辨的人,与这两种主观抽象的“人”不同的是,他对“人”的理解是有理想旨趣的“现实的个人”,这样的“个人”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与另一些“个人”构成“社会关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展开“现实的运动”,使“自由人的联合体”成为人的政治理想的现实目标。从西方政治哲学的普遍主义建构、理性主义思路和社会契约论传统等角度出发,作者指出西方政治哲学脱离现实政治的历史视域,无法实现政治哲学的规范建构。
  作者指出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基于政治哲学的实践审视,具有明确的人学向度,其对政治的最终扬弃是为了彻底解放人,实现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指出只有当阶级差别消失、国家消亡的时候,“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才可能实现。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在于不能把理想社会的构想转化为政治实践,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始终坚持在政治实践中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始终指向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马克思一度认为政治解放的意义较宗教解放更重要,但他在推进人类解放的过程中超越了政治,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政治只是人们获得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手段,而非人类解放的目的,政治终究是要灭亡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正是对现存政治的扬弃,这是马克思政治哲学超越以往政治哲学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维度。马克思政治哲学还包含对平等、自由、正义等问题的关注,马克思高度肯定政治正义在人类政治发展史中的作用,但他反对脱离历史视域纯粹思辨的“永恒正义”。马克思指出真正的自由、平等和正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其正义观蕴含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消亡的分析中得出无产阶级将通过解放全人类最终解放自己的结论。
  作者指出马克思政治哲学在当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当代政治哲学仍以对资本主义批判、异化的扬弃与公平正义的实现为自己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表现在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实以及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契合。马克思政治哲学一直强调,脱离历史条件的理论构想对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没有实际意义,政治理想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可能实现。当今社会的主体已从对抗走向对话,从冲突走向合作。马克思政治哲学始终关注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其在当今世界仍具有以思想反观现实并指导现实的作用。同时,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对社会形态相似的中国也具有借鉴意义。马克思政治哲学在吸取西方政治哲学对个体价值尊重的同时,同样重视社会整体价值的提升,这对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尤为重要。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应吸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实践视野,具体衡量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马克思政治哲学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同以人为本的内涵相一致。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使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进步内在融通,符合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内涵,也是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
  此外,该书采用了文本解读与当代审视内在通融的方法,全书一以贯之,通篇论述和引证都以此为据,在全书行文过程中援引了大量原著,论证全面、详实得当,书中论述皆有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为证,这使读者获得大量的原著信息。
  总之,该书在逻辑结构、论述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独具特色,作者从人学视角向我们呈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丰厚内涵,起到了引论的特有作用。实为一部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其现实价值的力作。
其他文献
摘要:发展问题是与现代性自身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在以追求资本增值为唯一目的的现代性条件下,发展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但资本现代性在推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人的物化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等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对旧发展观的扬弃,其本质是实现社会现代性。当代中国,必须通过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狭义)现代性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即通过社会现代性的建构,实
期刊
摘要: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提出嵇康《家诫》与《绝交》二书“如出两手”之说。诚然,《家诫》与《绝交》二书在创作机缘、文体风貌与思想义涵等方面宛然有别,但其道德立场、人伦理念与玄学态度则并无二致,“如出两手”与“同出一手”并不矛盾。《绝交》二书中的清高简傲是嵇康本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家诫》中的世故圆融则是其人伦理想的高调追求。清高简傲与世故圆融体现了嵇康性格的多面性,性情流露与人伦追求则展现了嵇康思想
期刊
摘要:当下我国慈善价值观存在二元悖论:个人美德与社会责任、施予与尊重、施善与回报、志愿性与强迫性,从而影响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将慈善价值观作为构建慈善文化的核心,吸收中西慈善文化的精髓,实现慈善文化的现代转型。此外,构建现代慈善文化还要完善慈善制度建设,确立民间为主、政府为辅的慈善机构运作格局,实行激励捐赠的税收政策,完善慈善机构监督管理机制。  关键词:慈善
期刊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性部署,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即坚持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
期刊
摘要: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与卢卡奇和葛兰西等人不同的是,柯尔施论“列宁意识形态观”基本是批判和否定的。柯尔施认为,列宁从政治功用性的角度来考虑意识形态问题,而不关心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列宁的认识论消解了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忽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成为评估科学发现的最高权威,走向了某种意识形态专制主义。分析
期刊
摘要:为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和治理方式。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将行政审批权力下移,施行扩权强县政策。但由于现行政府层级管理中存在着体制性与结构性问题,如省级政府制度供给不健全、县域公共管理基础薄弱等,使扩权强县政策真正落实遇到困难。这就需要重新考虑行政区划与政府机构的设置,不断探索县域新型财政体制的构建和各级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型,在分权与赋权结合的基础上理顺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期刊
摘要:對我国实施“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演变的分析表明。在第二步和第三步中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出现了向企业和政府倾斜的态势,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重趋于下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阶段,“两个比重”的下降不利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利于第三步现代化战略的实施。因此,要实行富民优先的发展导向,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期刊
摘要:Grossman和Helpman(1994)的“保护待售(Protection For Sale)”模型认为政治上能够组成利益集团的产业会受到贸易保护,否则会受到“惩罚性”的负保护。一些主要针对发达中国家的检验支持了模型的主要结论,但是该模型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解释能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特征、发展路径和国际环境与发达国家不同。  关键词:保护待售模型;利益集团;发展中国家;
期刊
摘要:方言不仅但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语言,还是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具有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性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化城市的建设中,方言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它是地域文化的栽体。是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的反映。方言民俗的保护和开发是文化城市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文化;焦作;单怀;方言;文化城市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1)0
期刊
摘 要: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必须借助于外来法律,而外来法律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不能机械照搬。从晚清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本土化一直成为引进西法和修订中法的主要原则,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本土化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使法律本土化的进程缓慢而曲折。今天重新回顾这段历史,从法律近代化和本土化的得失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对当前的法制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者围绕这一主题,专访了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