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性部署,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即坚持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4-0102-06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不仅指明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即坚持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这就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最根本的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党的执政党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这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正如《决定》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1]可以说,正是由于坚持党的领导,才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
首先,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这种领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我们党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使我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安康,既需要雄厚的经济力量,又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充分认识到了文化对于革命的重要性,并将文化建设视为党的整个事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五四’以来,这支军队就在中国形成,帮助了中国革命。”[2]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此,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4]进入新时期,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明确指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胡锦涛同志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5]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这就更加明确了新时期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我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其次,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作用。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决定了党必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正如《决定》指出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规划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极端重要性,鲜明地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入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全会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明确了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了全面的战略性部署,必将有助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前提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前提。“实践是受理论指导的,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不可能有实践上的明智。”[6]因而,只有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真正的大发展大繁荣。目前,这一正确的指导思想是且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本质、特征、作用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为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功能和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原则和依据。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也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针。正如《决定》指出的: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1]在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才能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思路,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始终植根于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既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又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最主要的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关键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整个国家走出一条正确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统领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自然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以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而且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基础、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步骤。正如《决定》指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现代性;就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体制,通过科学的机制实现文化资源的充分有效配置,并进而通过它使文化建设与全社会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相适应,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可以说,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相适应。因而,《决定》指出:“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1]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指出:“文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具有多样形式,这种多样性体现为人类各民族和各社会文化特征和文化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和多元性。”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各国的文化建设都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必须走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建设之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发展,能够符合中国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能够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键就在于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关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说来,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正如《决定》指出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文化发展的一般原则,符合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主要包括:其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因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文化建设实践。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其二,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富有中国特色、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价值体系,有着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我们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一位的任务。其三,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因而,我们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文化建设的首位,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化建设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制度保障
“一个国家所走的道路,首先是社会制度的问题,其他所有活动的展开,都是在社会制度确立的前提下进行的。”[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前提下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其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区别所在,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正如《决定》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1]
具体说来,这一根本制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包括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还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使得人民群众不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而且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不仅是法律上、原则上的“主人”,而且是政治现实中的主人。[9]因此,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们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要求,必然要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必然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从人民的发展要求中获得动力,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决定》指出的:“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1]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正确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建设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这就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努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之下,使文化发展的成果能够被全体人民共享。正如《决定》指出的:“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1]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2011-12-23.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7.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4]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
[5] 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 胡锦涛强调推进文化建设[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8/12/content _1022845.htm,2011-11-04.
[6] 李铁映.论民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7]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11-11-01.
[8] 周叶中,伊士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9] 周叶中.宪法[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5.
Study on the Basic Law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venth Session of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Decision on Cultural Mechanism Reform and Social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Huang Zhen Yi Shiguo
Abstract: Social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cision passed by the Sixth Plenum of the 17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made a strategic plan to deepen cultural restructuring and promote greater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specifie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w.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arty's leadership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ick to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y on th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Culture; Regularity
责任编辑:宋 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4-0102-06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不仅指明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即坚持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这就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最根本的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党的执政党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这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正如《决定》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1]可以说,正是由于坚持党的领导,才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
首先,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这种领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我们党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使我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安康,既需要雄厚的经济力量,又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充分认识到了文化对于革命的重要性,并将文化建设视为党的整个事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五四’以来,这支军队就在中国形成,帮助了中国革命。”[2]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此,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4]进入新时期,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明确指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胡锦涛同志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5]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这就更加明确了新时期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我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其次,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作用。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决定了党必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正如《决定》指出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规划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极端重要性,鲜明地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入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全会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明确了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了全面的战略性部署,必将有助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前提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前提。“实践是受理论指导的,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不可能有实践上的明智。”[6]因而,只有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真正的大发展大繁荣。目前,这一正确的指导思想是且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本质、特征、作用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为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功能和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原则和依据。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也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针。正如《决定》指出的: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1]在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才能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思路,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始终植根于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既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又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最主要的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关键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整个国家走出一条正确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统领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自然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以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而且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基础、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步骤。正如《决定》指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现代性;就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体制,通过科学的机制实现文化资源的充分有效配置,并进而通过它使文化建设与全社会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相适应,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可以说,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相适应。因而,《决定》指出:“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1]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指出:“文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具有多样形式,这种多样性体现为人类各民族和各社会文化特征和文化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和多元性。”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各国的文化建设都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必须走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建设之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发展,能够符合中国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能够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键就在于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关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说来,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正如《决定》指出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文化发展的一般原则,符合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主要包括:其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因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文化建设实践。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其二,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富有中国特色、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价值体系,有着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我们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一位的任务。其三,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因而,我们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文化建设的首位,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化建设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制度保障
“一个国家所走的道路,首先是社会制度的问题,其他所有活动的展开,都是在社会制度确立的前提下进行的。”[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前提下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其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区别所在,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正如《决定》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1]
具体说来,这一根本制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包括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还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使得人民群众不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而且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不仅是法律上、原则上的“主人”,而且是政治现实中的主人。[9]因此,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们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要求,必然要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必然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从人民的发展要求中获得动力,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决定》指出的:“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1]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正确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建设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这就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努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之下,使文化发展的成果能够被全体人民共享。正如《决定》指出的:“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1]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2011-12-23.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7.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4]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
[5] 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 胡锦涛强调推进文化建设[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8/12/content _1022845.htm,2011-11-04.
[6] 李铁映.论民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7]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11-11-01.
[8] 周叶中,伊士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9] 周叶中.宪法[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5.
Study on the Basic Law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venth Session of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Decision on Cultural Mechanism Reform and Social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Huang Zhen Yi Shiguo
Abstract: Social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cision passed by the Sixth Plenum of the 17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made a strategic plan to deepen cultural restructuring and promote greater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specifie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w.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arty's leadership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ick to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y on th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Culture; Regularity
责任编辑:宋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