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的民族精神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txwd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话是早期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现象的理解,人类常常采用原始想象的方式来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和参与世界。从人类文明史来看,神话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形成之初对宇宙运行、社会秩序和自身生活的认知,是一个民族原初而本真的文化基因。
  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想象
  神话之“神”,是早期人类相信自然界存在异己的力量,决定着天地万物的运行法则;社会也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可以通过协作解决现实中的困境;人自身也有某种奇特能量,可以自我超脱现实的局限,获得超越时间、跨越空间的本领。早期人类相信却无法解释清楚一些力量、能量、本领的来源,便将之归结为“神”的创造、援助或启示。人从何而来?天地如何形成?自然秩序如何运行?社会为何如此建构?当这些问题无法解答时,人类便借助于对“神”的想象进行解释,从而形成诸多天真而有趣的理解,展现着人类童年时期无拘无束的想象。
  神话常以神或具有神力者为主人公。在神话想象中,神是世界的主宰者,灵是有神力的人,甚至有些人世间的英雄也被想象为具有某些神力,可以超越人类的困境。这些神力既可以是能力,也可以是心志,还可以是强大的情感。这些神或灵的存在,改变了人类的困境,解决了人类的苦难。如女娲炼石补天、大禹治水等,便是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努力,拯救了人类的困境。这些神灵、英雄被神化之后,有的被当作民族的始祖神,如炎帝、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有的则被当作主管一方的神灵,如伏羲被视为青帝,协助大禹治水的共工后裔句龙被尊为社神,等等。
  神话的情节常围绕着神术和法力展开。女娲造人,便是通过想象来解释人类的来源。女娲最初拿黄土造人,捏出了人的样子;后来觉得累时,便拿藤条蘸泥土甩出泥浆形成人。其中捏出来的人便是富贵之人,甩出来的人便是贫贱之人。这种想象不仅解释了人从何而来,而且说明了富贵贫贱的成因。这显然是根据人捏泥人的实践想象出来的,女娲之所以让泥人形成人,是因为她有伟大的神力。
  中国神话的人文理性
  中华民族早在颛顼时期便通过“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摈弃了“天人相通”的宗教形态,不再用蒙昧的、原始宗教的想象方式解释未知事物,而是采用人文的、理性的眼光审视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利用自身的力量去改造、去改良、去改革。
  世界上很多地区的原始神话,常常发展成为早期宗教,原因在于人们要寻求到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来解决人世间的所有问题。人们祈求于最高神灵,试图获得所有福佑。中国的神话,更多采用“人为自然立法”的原则来解释外部世界,站在人类视角来观察、理解、思考和解决人自身遇到的所有问题,而不是乞灵于一个无所不在的神灵。
  如在对宇宙形成的理解上,中国神话便想象出盘古开天辟地来进行解释:“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盘古不是万能的神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是与人类同构的一个具有神力的人,他以一己之力推成了天高地迥,这与其他民族的神话中至上神创造宇宙万物的认知截然不同,体现出中华文化在形成之初,便确立了“人为自然立法”的观念。
  “人为自然立法”的观念,还表现在中国神话常采用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方式理解世界,认为人与自然界同构。如盘古死后“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而夸父死后,其手杖化为邓林,人化入自然,得以永恒为山川大地。
  在大禹治水的神话中,大禹也不是神灵,而是作为人间的英雄,率领部族历尽千辛万苦疏导洪水,平定九州。大禹治水的过程充满着诸多神奇的情节,如鲧腹生禹、化为黄熊、涂山生子等,但其无畏无惧、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人间英雄形象得到了充分强化。与其他民族的神话或宗教中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甚至不惜逃亡的叙述相比,中國神话并没有形成“神灵为人类立法”的观念,而是强调人如何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因此,早期中国形成了诸多自然崇拜,却没有形成至高无上的宗教观念。
  中国神话的精神力量
  神话的意义,是人类早期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其常采用感性的想象来解释未解、未知的自然现象。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艺术、人文、宗教、科学等。神话采用艺术感性的方式进行想象,立足早期信仰形成知识体系,借助巫术的传统形成体验方式。可以说,神话形成于人类童年时代,是人类早期思维习惯的呈现,也是不同民族文化基因的展现。
  在中国神话中,神灵常常被塑造为人类的保护者,与人类同心协力克服自然的困难。更多的具有神力和法力的英雄人物,在自然、社会的困境面前不是无能为力地顺从,而是迸发出不屈服、不妥协、不气馁的坚强意志。补天的女娲、舞干戚的刑天、治水的大禹、射日的后羿等,都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最终战胜逆境和困境。
  中国神话中的神灵和英雄具有巨大的神力,这些神力常常施用于改造自然的行动中,面对自然灾害不屈服、不畏惧。炎帝女儿溺于东海,便化成精卫鸟,日复一日地衔西山的木、石,要填海以复仇;女娲在“四极废,九州裂”的天塌地陷中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重新恢复了天地秩序。在中国神话中,没有高高在上的救世主,所有人的命运不是上天安排的,而是人类靠自身力量,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改变命运。
  中国神话没有其他一些国家的神话那样发达,在于中华民族较早进入人文理性时代。中国主流文化不语怪力乱神,早期神话在后世的阐释中,不断被削弱其神异色彩。如“黄帝四面”的神话,孔子解释为“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认为黄帝用四人治理四方,将神话历史化。
  中国神话主要形成于周代之前,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写定为文本,《山海经》便记载了大量的上古神话,《楚辞》中也有诸多神话的遗留。汉代之后随着人文理性的增加,大量没有被写定的神话慢慢失传了。而流传下来的神话,被不断丰富、加工和改造,成为后世文学、艺术的母题,形成了诸如沉香劈山、八仙过海、哪吒闹海等民间传说,寄寓着中国人民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寄托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曹胜高,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
其他文献
北京长安街延长线西端是定都峰,它与长安街东端大运河遥相呼应。定都峰峰顶有定都阁,形成北京城『东有大运河,西有定都阁』的景观。  相传,明成祖朱棣欲迁都于北京,与军师姚广孝同登北京城外牛心山。君臣两人举目远眺,东方正值日出,在绚丽的阳光普照下,广袤的大地万物生辉,宛如龙鳞在闪烁。于是,姚广孝在牛心山顶手指东方,对明成祖谏言:“此正乃我大明万年基业发祥之地也。”明成祖望着东来紫气,也不禁感叹:“日上之
期刊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源头可追溯至四千年前的『蚕丛』『鱼凫』时代,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今天有着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  巴蜀大致范围包括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四川盆地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与中原地区交通不便,但东有长江三峡为出口,北有剑门蜀道(金牛道)通秦陇,东部清江流域与江汉平原相通,南与湘西山地相连。正是这样的地理特点,让巴蜀地区在长期的血缘与文
期刊
从神秘的古蜀文明,到富饶的天府之国,再到宜居的休闲之都,巴蜀以鮮明的文化特质和烟火气息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人,这里不仅有火锅,有故事,还有数不清的山水、古迹与名胜。  2020年11月18日,“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成渝潮流新地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等榜单发布。都江堰-青城山景区、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大足石刻、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恩阳古镇等一批自然与人文并重的古迹名胜入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
期刊
鲁西南斗羊习俗以梁山县最为著名,斗羊是梁山地区由来已久的民间风俗,也是当地乡村集市、古庙会、春节及喜庆之日的娱乐项目,历久不衰,深受欢迎。  水泊梁山地区,素有“家家植柳,户户养羊”之说和崇尚武术习俗。斗羊,民间俗称“抵羊”,旧时称“风波事”,现已发展为鲁西南地区一项备受群众喜爱的民间娱乐活动。  斗羊由来  梁山斗羊历史悠久,关于这一习俗的缘起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西汉,一说起于曹操。  据史料记
期刊
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史学传统,史料之丰富更是首屈一指。令人意外的是,这种史学传统竟然帮助印度重建了历史。其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中古史经历了『印度的历史,中国的记录,英国的考古发现』,才得以重现世间。  令人迷惑的印度古迹  1837年夏季,在印度圣城瓦伦拉西以北约10公里的荒野上,在英国皇家工程兵部队服役的亚历山大·康宁汉姆(Alexander Cunningham)与麦尔西上校(F.C.Maisey
期刊
他与晚清重臣张之洞同宗同脉,后者曾为他惋惜,他却置之不理。他少年博学,参加科举之时却被人嘲笑『狂僭』。他怒而出海,遍游欧美,回国后却重拾传统文事。他曾是晚清大儒贺涛的弟子,身边名士如流,却依然穷困潦倒。  20世纪初鼎革之际,西式学堂教育传入中国,传统国学受到严重冲击,旧时教育兴盛局面不复存在。在这一背景下,为传承传统文化,重振传统书院教育之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
期刊
世界如何出现?人类怎样诞生?天地万物与人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最早的农畜桑织如何在人类社会中产生?这些我们至今仍会困惑、仍在探索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我们的祖先。在尚不足以对这些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入探究之时,他们用丰富而瑰异的神话传说作出了解答。  远古时代,对挣脱大自然的神秘莫测带来的束缚的渴望,驱动着先民们开始思考生存的意义。他们将自然现象人格化,将人的力量英雄化,从而构想出了一个游移于真实与虚幻
期刊
上古神话诞生于蒙昧之初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状态的探知与求索,那些奇幻的故事和绮丽的想象,映射着人类童年时代的历史重构和心理缩影,积聚着中华民族最早的自我意識觉醒和文明初始之光。
期刊
从武夷山到张家口,万里茶道串联起无数古老的城镇,这些城镇因茶而兴,是中外茶贸易和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万里茶道南起福建武夷山,纵贯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8个省区,贸易过程分为生产、集散、外销三个环节。生产环节主要集中于武夷山区;汉口和张家口是万里茶道的主要节点,汉口是南方产茶区向北的水路转运中心,张家口则是茶叶外销的集散地,这两座城市连同沿线的
期刊
在太行山南端的沁河河谷中,隐匿着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堡群。这些修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城堡虽不似欧洲城堡那样壮观,却默默延续着晋东南数百年的文化传承。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在《城堡》中讲了一个故事:主人公K应聘到某城堡做土地测量员,他抵达城堡外的村子后四处打听、想办法联络,却终其一生都未能踏入城堡半步。城堡威严而冷漠,它依附于村落,却又和村落隔绝,城堡里的人对外界毫不关心,外人也难以进入其中。村子里的民众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