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安街延长线西端点:定都峰与定都阁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长安街延长线西端是定都峰,它与长安街东端大运河遥相呼应。定都峰峰顶有定都阁,形成北京城『东有大运河,西有定都阁』的景观。
  相传,明成祖朱棣欲迁都于北京,与军师姚广孝同登北京城外牛心山。君臣两人举目远眺,东方正值日出,在绚丽的阳光普照下,广袤的大地万物生辉,宛如龙鳞在闪烁。于是,姚广孝在牛心山顶手指东方,对明成祖谏言:“此正乃我大明万年基业发祥之地也。”明成祖望着东来紫气,也不禁感叹:“日上之所,乃我大明千年基业发祥之地!此峰之位,观景之妙,无二可代,真乃天赐也!”
  明成祖登牛心山后,便确定了大明都城的皇城址。他随即命姚广孝按所定“日上之所,建造金銮宝殿之址”。依照“日上之所”之说,于元大都的基础上,选址将明皇城的南城墙向南移出约一公里。后来,这山改名为定都峰,山上的阁楼就叫定都阁。
  筹建明都城  同登定都峰
  过门头沟区桑峪镇北3公里,沿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往上就到了定都峰。定都峰地处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永定、龙泉三镇交界处,属潭柘寺镇桑峪村东北的狮山,原名牛心山。明代沈榜所著《宛署杂记》第十九卷记载:“牛心山在县西南七十里。”这里的“县”,应为宛平县。明永乐年间,北京称为顺天府,府内设二县均在城内,即宛平和大兴。宛平县署在今地安门西大街东官房附近,1928年迁至卢沟桥。有资料介绍:永定镇冯村附近发现两通元代的石碑,其中一通为《重修牛心山院记》,可见此地当时确有牛心山名,同时也记载有以此山而名的寺院,这座牛心山就是现在的定都峰。
  定都峰是北京城西一座普通的山峰,与周围的山峰并无区别,但它却与北京城关系匪浅,可以说,北京城的建设就是从它开始的。明成祖朱棣在军师姚广孝的协助下举兵夺得帝位后,便欲将都城从南京迁至自己曾经的藩地—北平。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诏,命姚广孝为总设计师,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兴建明皇宫。
  姚广孝,法名道衍,生于元元统三年(1335年),是明初著名政治家、高僧,也是“新明朝”的重要缔造者。姚广孝晚年为官,但他一直是僧人的身份,不蓄发,未婚娶。明成祖称帝后,赐他住燕王府或另为他建宅第,但他坚持不就,隐居生活在庆寿寺,担任住持。庆寿寺位于今北京市西长安街电报大楼附近,因寺中有双塔,也称作双塔庆寿寺。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以84岁高龄病逝于庆寿寺。1955年市政建设需拓宽西长安街道路,庆寿寺被拆除。
  姚广孝隐居后常去京西潭柘寺,对该地的环境很熟悉。如前文所述,受命建明都城后,姚广孝曾与明成祖同登潭柘寺附近的牛心山,后明成祖遂确定了都城的选址。当然,也有相传是姚广孝的师兄刘伯温托梦给他:“观日上之所必为观峰日下之地,可营都定标。”清代于敏中《日下旧闻考》言:“日下,就是京师,这里专指北京。王勃《滕王阁序》‘望长安于日下’,以后就把日下比作长安,此作京都。”之后便有:“北京城始于日上,成于日下”的说法。清代朱彝尊《钦定日下旧闻考》云:“皇城定标,费时五年,皆为定都峰之故也。”文中的“日下”就是指北京,人们也将日上或日下视为北京的代名词。
  此后,牛心山便得到了定都峰之名。定都峰与北京城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传说故事中,而且在纬度上亦保持了一致。定都峰纬度与紫禁城太和殿的中心确在同一纬线上,皆为北纬39°54′,这恐怕不是简单的巧合。
  此外,姚廣孝营造的北京城多以北京潭柘寺的建筑结构为蓝本,他将潭柘寺部分格局和建筑风格融合运用到北京城中,如潭柘寺有九门九关,北京城也造了九座城门,甚至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宝殿而建,只是更高、更大而已。
  欲穷千里目  攀登定都阁
  定都峰山前是一座四柱三间式牌楼,上书“定都阁”。定都阁的西侧有定都峰碑记,记述明成祖朱棣称帝后曾在此峰顶遥望京城并下定决心重建明都城之事。
  据介绍,现存定都阁为现代仿古代建筑,始建于2011年7月,2012年5月建成,是北京长安街西延长线的标志性建筑。定都阁为四边六层结构,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高33.9米,从阁外看为三层的仿古塔式风格。阁顶由多个歇山式复合屋顶组成,每层的檐下施以单翅单昂五彩斗拱,逐层收分,游廊平座外挑出。定都阁气势恢宏,矗立于定都峰顶,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势,登阁可远眺北京城,可谓“古峰定都城,新阁耀长安”。
  定都阁内四周建有环形走廊,中间是步行楼梯,沿梯而上可登至三层阁台。走廊各个内壁都有工笔壁画,壁画下面附有对壁画解读的文字展板,介绍了“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刘伯温殿下进言”“燕王寻访姚广孝”“燕王喜登定都峰”等众多故事。
  沿着阁外石阶而上是汉白玉的观景台。观景台由两层石基组成,一层东侧石台称作承天台,石台上是一组石雕。汉白玉石条案后面站立着一位僧人,他伸出右手臂指向东方的北京城。据介绍,此汉白玉僧人塑像就是姚广孝。该组石雕描绘了姚广孝在此峰勘测地形、计算明代北京城垣位置之形象。
  塑像背后是第二层石台,高耸的花岗石台下壁嵌有两幅石刻,上下分布。上端一幅巨大的汉白玉石雕,内容是姚广孝陪着明成祖朱棣和众臣在此峰顶面朝帝都方向,山脚下河水流淌,小船往来,河两岸为宫阙阁楼,绿树宝塔,南侧是起伏山峦,一片繁华。
  一层石台北侧是六通制作比较粗糙的石碑,自东而西一字排列。其中五通石碑由屃头、碑身和简易基座组成,屃头为碑主人头像和名字,碑身记述着碑主人的生平简介,依次是朱元璋、马皇后、刘伯温、朱棣和姚广孝。最后一通没有屃头且较矮小的石碑上篆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登定都阁远望,一览无余,方感到定都阁的神奇和妙处。晴日可观大半个北京城,远眺十里长安街,阳光下的现代化城区里一片片建筑高耸林立,宛若一幅京城繁华长卷。夜晚可俯瞰京城流光溢彩,车辆如织,美景尽收眼底。向西遥望,山峦叠翠连绵起伏,群山环抱京城,山峰庙宇巍峨。向南俯瞰,平原炊烟袅袅,生机勃勃,一派祥和。北面是京西古道,翠绿的妙峰山脉一望无垠。
  也许,当年明成祖朱棣登上峰顶,一时心旷神怡,才下定决心将明都城移至北京。有道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如今登阁深感“不到定都阁,怎晓北京城”。
  峰顶有平台  俯卧龟状石
  定都峰顶西侧连接着宽敞且起伏的峰顶平台,平台上匍匐着四块暗红色的巨大山石。四块山石形态各异,形似附在峰顶上的四只硕大神龟,它们聚集于一处,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构成了一幅奇异景观。
  如果留步细细观察这四只奇石神龟,便可发现它们似乎静中含动。有探身向西观望,有憨懒俯卧将头缩在身中,还有两只正昂着头向南眺望,各个憨态可掬,活灵活现。
  关于这四块龟状奇石有些传说。北京地区民间流传,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艰难险阻,即将到达西天时被通天河挡住去路。困难之时,一只巨大神龟出现在河面,神龟将师徒四人驮到河对岸。后祭其神通时,神龟带着夫人和两个儿子腾云而至此地,幻化成山石。后因明成祖朱棣在此处指点江山,迁都北京,即有“神龟落幽燕,王者兴都城”一说。
  也有传,这四只奇石神龟就是明朝朱元璋、朱标、朱棣和朱允炆的化身,四块龟石上曾各有诗文。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后,再与军师姚广孝来到定都峰登顶。心旷神怡之时,明成祖朱棣偶然看到这四只神龟奇石,恍惚感觉父皇朱元璋、兄弟朱标、侄子朱允炆就在身旁,顿觉恩怨随时间而去。一时缅怀亲情,恩感交集,便将自己与亲人的灵气封存于这四块神龟所化的龟石中,以鉴后人。正是:“四皇际会定都峰,相逢一笑泯恩仇。荣辱成败有定数,大明王朝史千秋。”
  虽然关于龟状奇石的传说有些牵强附会,但是处处与明皇城及明皇帝相关,似乎也呼应了龟石所在地定都峰之“定都”含义。除了展现老百姓对这四块神龟奇石的崇敬,这些传说其实也多少表达了老百姓对政治统治的关注和看法,只是他们的想法更为质朴和简单而已。
  黄永顺,自由撰稿人,著有长篇小说《职场》。
其他文献
“云起岷峨亲在望,雪消巴蜀水初生”,岩花送暖,春到人间,巴山蜀水如过往几千年一样,驻守着自这里孕育而出的独特文明。  巴蜀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较为发达的文化体系。其以四川盆地为核心,囊括四川中东部、重庆及湖北、陕西、贵州的部分地区。这片地域为高山、高原所环抱,地形闭塞,山川险固,纵横其间的河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浇灌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地域的封闭导致了文化的相对封闭性,
期刊
巴山蜀水,地灵人杰,这里不仅有大巴山、九寨沟等雄奇险秀的自然景观,剑门蜀道、三峡工程等震古烁今的伟大工程,还有三星古蜀、战国船棺等悠久宏偉的文明遗址,川剧、川菜等独树一帜的地域风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地域,是我国西南大地上璀璨而重彩的文化辉光。
期刊
几百年前,装载着一箧箧汉籍的舟船穿过茫茫的苍海,驶过浩荡的鲸波,从中国来到日本。汉籍不但带来了中国的思想,也改变了日本的历史。  访书缘起  “我带你去鹿儿岛看看吧!”电话那头的陈翀兄说。  “鹿儿岛?去看樱岛火山?”我问。  “我们去找大渊贵之兄,参观一下鹿儿岛大学的图书馆。你肯定会满意的。”  “那太好了!”我不由得叫出来。因为我早就知道日本鹿儿岛大学图书馆玉里文库收藏了很多珍贵的古籍,却一直
期刊
当寂静的苗寨响起小锤的叮当声,杨光宾又开始了一天的锻银錾花,他已在砧板上敲敲打打了大半辈子,几十年如一日地锻制着苗岭银花。  杨光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从艺40余年来,对苗族银饰传统制作技艺熟稔于心,擅长从苗族蜡染和刺绣纹样中寻找灵感,以苗族古歌、民间传说中的故事赋予作品生命力和历史沉淀感。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多家单位收藏。
期刊
巴蜀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杂技、体育等,种类繁多,蔚为大观。本文略述一二,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巴蜀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杂技、体育等,种类繁多,蔚为大观,不能一一列举。本文只能叙其万一,先概述巴蜀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戏剧,再就具体艺术样式介绍诗乐舞合一的竹枝词,以及巴蜀地区特有的川江号子,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百
期刊
雪,仿佛是灵性的精灵,偶然降落在萧疏沉寂的漫长冬日里,为人们带来几许生趣和诗意。从古至今,谁又能不欢喜雪呢?由此,自然产生了诸多缤纷而浪漫的诗情雪事。  雪事缤纷  雪就像多变的情人,风情万千,落在不同的地方,便也面目不同,性情不同。她的形貌、姿颜,总能牵动你的目光随之翩跹,这或许正是雪的魅力所在。  历史的天空中曾经飘下许多好雪,浪漫了那时在场的人们,也浪漫了时空中游历的人。每一回首都让人心柔软
期刊
作为茶的原产国,中国古代的茶叶贸易如何进行?取得了哪些成就?又因何失去了茶叶出口大国的地位?中俄『万里茶道』因何而兴起,又因何而衰落?  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茶叶是世界茶叶消费的唯一来源。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国,茶叶外销历史已有千余年之久。据民国《茶叶产销》一书记载,最早的茶叶外销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五世纪后期,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首肇其端”。之后陆续出现了日本、朝鲜等临近国家进口中
期刊
从大石崇拜到望丛合祀,从杜鹃啼血到巫山神女……一个个瑰丽奇幻的神话在巴山蜀水间飘荡,谱就了中华文明的锦绣华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巴山蜀水,给人的印象总是遥远而神秘。  险峰叠嶂,江水奔腾,锁定一片神奇的土地,一个丰稔富庶却与世隔绝的“天府之国”在这里延续数千年,一个古老文明在这里出现,一个个古老神话在这里诞生。  巴蜀神话承载了巴蜀先民童年时期的特定意识和集体记忆,在山水之间留下深刻的
期刊
自二十世纪初期成都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以后,关于古蜀国是否存在的争议终于尘埃落定。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三星堆文化之后,即自商代中后期至春秋时期,古蜀国又是何面目?史料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并不详尽,依然存有一段空白,金沙遗址的发现恰好填补了这段空白。  四川成都平原,世称“天府之国”,历史上,这里曾诞生了璀璨的古蜀文明。考古证明,现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一带曾是古蜀国的都城。三星堆文化最早可上溯至五六千年以前
期刊
当你从老一辈人口中听说,你的故乡与大文豪苏轼关系匪浅,你是信以为真,还是置之一笑?  我的家乡江西省铜鼓县有条游苏巷,据说是因宋代大文豪苏轼之游访而得名。事实果真如此吗?苏轼是否真的游访过我的故乡?从我幼年起,这个疑问便烙进我的心中。至20世纪80年代,从家谱、县志和老辈们的口口相传之中,我开始慢慢发现与这一疑问相关的蛛丝马迹。  东坡拜谒  江西省铜鼓县带溪乡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但因名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