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
下课了,老师让收玩具了,而浩浩还没有玩够手中的东西,看看老师没有看见,就悄悄的把玩具放到了兜中带回了家。
案例二:宁宁小朋友带来了可比克饼干,饼干盒里是一个包装精美的金属圆筒,宁宁吃完饼干后把圆筒放入了书包,可是在进行过户外游戏后,圆筒却不翼而飞了。当我问起圆筒跑到谁的书包里去了,千万抓好啊,要不然,圆筒还会往外跑的,见琪琪小朋友神色有异,原来圆筒被她拿去了。
案例三:
牛牛跟妈妈去别人家坐客,看到糖果很想吃,怕妈妈不让吃,就悄悄地把糖果装到兜中带回了家。
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中,出现过不少类似地场景,也听到家长们的不少的抱怨,担心孩子们长大了还会这样该怎么办?对于这样的孩子,必须仔细分析他的原因。孩子的“顺手牵羊”一般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孩子年龄小,“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概念尚未形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玩,好奇心强,见到新奇的、喜欢的东西总是爱不释手。加上孩子们的思维总被想象所左右,不能够清楚地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概念,一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据为己有。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行 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案例二就是这种情况。包装精美的金属圆筒十分好玩,琪琪小朋友特别喜欢,因此便把它放入自己的书包里,并没有任何别的复杂动机。在见到琪琪的神色有些慌张后,我就和她讲道理:“琪琪,宁宁丢了东西多着急呀!圆筒是宁宁的,你要是喜欢,就让妈妈去买,好吗?要是你喜欢的东西也丢了是不是也着急呀?你帮他把圆筒送回家吧。”通过一番讲道理,孩子也逐渐明白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道理,并把圆筒送还了回去。
二、家教不严。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予以满足,使得孩子心中没有是非标准。他想得到什么东西,就会毫无顾忌地去拿,而不知道私拿别人的东西是社会所鄙视的偷窃行为。还有的父母往往不在意地把钱乱放,发现少了点零钱也不追究,当孩子发现不征得父母的同意就可拿钱去买他所喜欢的东西,而且可以不受谴责时,他就会认为这是可以允许的行为。
三、家教过严。
孩子都希望别的小朋友有的东西他也能有。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不允许孩子随意获得他并不太需要的东西,这本来是正常的。但如果家长既不给他提供,又不作解释,就会使孩子感到失望。很可能导致他产生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作为己有的不良行为,说起来,这实在还是一种对家教过严的“报复”行为。
三、缺乏关注。
孩子们都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父母的关注。有些家长因为工作或者别的原因,对孩子不够关心,孩子缺乏跟父母的交流。孩子发现自己拿别人的东西后,能引起家长的关注,即便是批评,也比不理不睬强。所以他就不由自主的以拿别人的东西为手段,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作为家长和老师,因仔细分析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后,就可以针对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孩子拿“别人东西”的毛病,然后对症处理,想必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但在处理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处理方法
(一)因事而异
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事情发生了先要看严重程度如何,能自己处理的尽量自己处理,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事事都与家长沟通,因为孩子在园有了问题尤其是像这种事情,家长总是有些避讳。
二)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每个家长的文化层次、素质水平也不尽相同,一旦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素质高、明事理的家长,可以开门见山地说,并一起讨论处理办法;对文化层次低、态度强直的家长,可以委婉地讲明事情,并以商量的口气征求他们的意见。
二、家长的处理态度
(一)通过教育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麻烦,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偷”这个字眼,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不同的概念。
(二)不能大发雷霆,夸大严重性,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带来心理压力。
(三)不能不管不问,听之任之,助长其不良行为。孩子小时候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长大后很容易铸成大错。作为家长和老师,因仔细分析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后,就可以针对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孩子爱“顺手牵羊”的毛病。
如果是由于家教不严而引起的,你就应该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出这是损害别人利益的错误行为,提高孩子判断是非和自我克制的能力,使孩子懂得不能把别人的东西随意占为己有。你还要放好钱物,减少或消除这种引诱。若是家教太严或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关注,你就必须改变教育方法,在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和希望,让孩子感到温暖体贴。对孩子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要耐心解释与劝说,指出为什么不能给他买某件东西或做某种事情,并明确指出,任何人不可能得到自己希望的一切东西,满足自己的所有愿望,等等。同时,父母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态度,平等对待孩子,尽量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不良行为。对那些希望冒险的孩子则要引导他们多参加体育运动和健康的游戏,把精力用到有益的活动上去。
“老师,××拿我的东西了。”这样一句看似很平常的话,其实里面隐藏着很大的学问,不可忽视。作为老师,要 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孩子的行为,用专业的理论研究孩子的心理,春风化雨般地化解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种种问题.润物无声地帮助孩子逐渐树立正确的观念,力求让孩子健康快乐、积极向上地成长。
下课了,老师让收玩具了,而浩浩还没有玩够手中的东西,看看老师没有看见,就悄悄的把玩具放到了兜中带回了家。
案例二:宁宁小朋友带来了可比克饼干,饼干盒里是一个包装精美的金属圆筒,宁宁吃完饼干后把圆筒放入了书包,可是在进行过户外游戏后,圆筒却不翼而飞了。当我问起圆筒跑到谁的书包里去了,千万抓好啊,要不然,圆筒还会往外跑的,见琪琪小朋友神色有异,原来圆筒被她拿去了。
案例三:
牛牛跟妈妈去别人家坐客,看到糖果很想吃,怕妈妈不让吃,就悄悄地把糖果装到兜中带回了家。
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中,出现过不少类似地场景,也听到家长们的不少的抱怨,担心孩子们长大了还会这样该怎么办?对于这样的孩子,必须仔细分析他的原因。孩子的“顺手牵羊”一般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孩子年龄小,“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概念尚未形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玩,好奇心强,见到新奇的、喜欢的东西总是爱不释手。加上孩子们的思维总被想象所左右,不能够清楚地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概念,一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据为己有。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行 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案例二就是这种情况。包装精美的金属圆筒十分好玩,琪琪小朋友特别喜欢,因此便把它放入自己的书包里,并没有任何别的复杂动机。在见到琪琪的神色有些慌张后,我就和她讲道理:“琪琪,宁宁丢了东西多着急呀!圆筒是宁宁的,你要是喜欢,就让妈妈去买,好吗?要是你喜欢的东西也丢了是不是也着急呀?你帮他把圆筒送回家吧。”通过一番讲道理,孩子也逐渐明白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道理,并把圆筒送还了回去。
二、家教不严。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予以满足,使得孩子心中没有是非标准。他想得到什么东西,就会毫无顾忌地去拿,而不知道私拿别人的东西是社会所鄙视的偷窃行为。还有的父母往往不在意地把钱乱放,发现少了点零钱也不追究,当孩子发现不征得父母的同意就可拿钱去买他所喜欢的东西,而且可以不受谴责时,他就会认为这是可以允许的行为。
三、家教过严。
孩子都希望别的小朋友有的东西他也能有。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不允许孩子随意获得他并不太需要的东西,这本来是正常的。但如果家长既不给他提供,又不作解释,就会使孩子感到失望。很可能导致他产生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作为己有的不良行为,说起来,这实在还是一种对家教过严的“报复”行为。
三、缺乏关注。
孩子们都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父母的关注。有些家长因为工作或者别的原因,对孩子不够关心,孩子缺乏跟父母的交流。孩子发现自己拿别人的东西后,能引起家长的关注,即便是批评,也比不理不睬强。所以他就不由自主的以拿别人的东西为手段,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作为家长和老师,因仔细分析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后,就可以针对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孩子拿“别人东西”的毛病,然后对症处理,想必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但在处理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处理方法
(一)因事而异
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事情发生了先要看严重程度如何,能自己处理的尽量自己处理,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事事都与家长沟通,因为孩子在园有了问题尤其是像这种事情,家长总是有些避讳。
二)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每个家长的文化层次、素质水平也不尽相同,一旦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素质高、明事理的家长,可以开门见山地说,并一起讨论处理办法;对文化层次低、态度强直的家长,可以委婉地讲明事情,并以商量的口气征求他们的意见。
二、家长的处理态度
(一)通过教育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麻烦,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偷”这个字眼,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不同的概念。
(二)不能大发雷霆,夸大严重性,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带来心理压力。
(三)不能不管不问,听之任之,助长其不良行为。孩子小时候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长大后很容易铸成大错。作为家长和老师,因仔细分析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后,就可以针对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孩子爱“顺手牵羊”的毛病。
如果是由于家教不严而引起的,你就应该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出这是损害别人利益的错误行为,提高孩子判断是非和自我克制的能力,使孩子懂得不能把别人的东西随意占为己有。你还要放好钱物,减少或消除这种引诱。若是家教太严或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关注,你就必须改变教育方法,在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和希望,让孩子感到温暖体贴。对孩子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要耐心解释与劝说,指出为什么不能给他买某件东西或做某种事情,并明确指出,任何人不可能得到自己希望的一切东西,满足自己的所有愿望,等等。同时,父母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态度,平等对待孩子,尽量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不良行为。对那些希望冒险的孩子则要引导他们多参加体育运动和健康的游戏,把精力用到有益的活动上去。
“老师,××拿我的东西了。”这样一句看似很平常的话,其实里面隐藏着很大的学问,不可忽视。作为老师,要 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孩子的行为,用专业的理论研究孩子的心理,春风化雨般地化解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种种问题.润物无声地帮助孩子逐渐树立正确的观念,力求让孩子健康快乐、积极向上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