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遗落天山的雪兔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benla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娟儿,是我们身边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可正如你所想,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故事。她便是一个有关阿勒泰的故事,存放了各种记忆的味道。
  如果你不能想象阿勒泰令人动容的秋天,那就尝试感受一下今晚清幽的月光吧,天山遥不可及,而山上的雪落声簌簌入耳。神女遗落了她的雪兔,剩下一个瘦弱的身体在白茫茫的世界里无声地奔跑。
  李娟就是那只被神女遗忘了的雪兔,在一个注定孤独的世界里翻滚,唱着她的快乐,念着她的悲伤。她不曾走出天山一寸的距离,也不曾丢弃神样的圣洁,用与生俱来的清澈濯洗着她的文字。读下去吧,如果你还相信这世上有纯洁的东西,她的文字会唤醒你心底最真诚的那个朋友。
  迁徙,我的双脚比我更坚强
  那是1979年的仲夏子夜时分,折腾了母亲一天一夜的李娟才正式降临到这个世上,新疆富蕴县的草原上从此多了一个跳跃的精灵。童年时的李娟从未停住自己行走的脚步,仿佛那脚生下来就是为了迁徙用的。
  在阿勒泰山区,李娟跟着母亲做裁缝、卖小百货,母女俩常年随着游牧的哈萨克牧民做小买卖谋生。李娟生活中的迁徙是真正的“逐水草而居”,少了些许无病呻吟的小资心境,多的是冒着风雪赶路的辛酸苦痛。
  日常生活中的迁徙已是生存的本能,她并不觉得是一种煎熬。“虽然从小跟着家庭不停地南北奔波,但那还算不上‘迁徙’。比起哈萨克牧民的迁徙,我的那种生活稳定多了。”城市里的欲望在膨胀,而游牧地区简化了人生的梦想,搬迁,只需带着一颗温暖的心上路即可。
  现在的李娟已经暂时定居在阿勒泰地区,对自己的迁徙生活也有一番感慨,“当然是什么样的体验都有,人生莫不如此。具体的难忘细节我会在以后的文字里慢慢说来。经历嘛,说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无非背着箱笼被褥,在火车站进进出出。”她是这样轻描淡写自己过去看似艰难却潜藏巨大诗情的迁徙岁月,那些随着奶奶、母亲流浪过活的成长痕迹。
  因为母亲总是在流浪,倔强的女儿于是跟着一路跌跌撞撞,却从不言说自己旅途的屈辱和沮丧。她在文章里写道:“妈妈,我的双脚比我更坚强。当我疲惫不堪,几乎就要倒在路旁,几乎就要放弃的时候,只有它仍在往前走去。”
  
  写作,安静的奔跑
  从20岁开始写作至今,像阿勒泰从秘密里流出来的河水,李娟的文字越流越美,经过时间的打磨,她那起初单纯冰晶状的文字流成了清澈圆润的戈壁玉,2011年获得人民文学奖的“非虚构奖”。荣誉不见得代表什么,而对李娟来说,那是大家在珍惜她那玉石般的清澈和纯洁。
  “最开始的写作是8岁的时候,给远方的妈妈写信。后来小学二年级开始上作文课,发现自己虽然嘴头子笨拙,书写还算机智。因为总是被老师表扬,便很有自信,慢慢地越写越多。”幸亏一颗灵敏的心未被尘世所污染,在阿勒泰天然的屏障下愈加丰盈,李娟的作品写得越来越好。
  从杂志社编辑到自由撰稿人,再到职业作家,李娟的写作之路一直是自由快乐的,她保留自己与自然对话的能力,阿勒泰世界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她写作的主体。读者喜欢她与众不同的亲切和天然,而李娟认为“和大部分作者相比,我觉得我更耐心一些,更努力一些。”
  有读者担心出了名的李娟再也写不出如此纯粹的文字,她倒很爽快,“写不出就算了,不必强求。”可以理解为,写作对李娟来说是一件兴之所至的事情,她没有自我加压,担负沉重的载道责任,也没有虚荣膨胀,为自己抬高身价。她安静地呆在阿勒泰的角落,看着天山沐雪的奇妙,看着水流秋叶的静美,她不是明星,不是作家。
  为何写作能让她的生活那般感性丰富?她简单答道:“正是因为你们的眼泪和认同。”她的话不多,说自己嘴笨。在我看来,她三十多年来同自然交谈的流畅和欢欣又如何能复制到媒体和网络面前?她简简单单,安安静静,“我只希望我的作品能给读者带来最舒适自在的心境。”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是一本描述阿勒泰生活的散文集,涵盖作者从2003年到2011年间关于青春、生命和时间的记忆。李娟称这是自己目前所出版的“最像样的”书,因为它真实地表达,心安理得,不矫情。“心安理得”也是李娟人生修习的最终目的。而对于新书,多多少少也有一些遗憾。“如‘超市梦想·超市精灵’被改名为‘我爱逛超市’,每篇文章的写成年代也被删去,其实它并非‘新作’。”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的台湾版书名叫《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对台版书名,李娟说,“我不是很满意这个名字,作为单幅的文章名尚可,但作为书名,啰嗦,而且流浮。但台版的设计很喜欢,清淡又舒适。”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是李娟《阿勒泰的角落》一书中的一篇散文,讲一个失而复得的雪兔的故事。这只雪兔,“它总是比我更轻易去抛弃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觉着生命的喜悦。”就是在这些天然的友爱中,李娟慢慢体悟生命的张力。
  在李娟眼中,雪兔是很神奇的,狗也是很可爱的,熟悉李娟的读者都知道赛虎、琼瑶、欧弟这些可爱小狗,“其实我养过许多狗,前前后后几十条,包括流浪狗。赛虎是我家的老功臣,活的时间最长,其它的狗都不长命。在我们这里的乡间养狗很不容易,有耗子药,还有冬天偷狗吃肉的人。”真实又熟悉的生活,喷薄出的诗意才更深沉持久。
  
  先过好此生再说
  李娟是一个亲切直爽的女孩,她喜欢任何以天然形式存在的乐趣。喀纳斯的日出日落,山上奔跑的野兔,河流边的枯木,她感受并分享着这些快乐。也喜欢摄影,偶尔拍摄一些美丽的图片传到博客或是微博上,古灵精怪地添加些令人捧腹的文字,将城市与山区的世界勾连在一起。
  与朋友的相处也极为有趣,李娟是个有人缘的女孩。她的朋友很多,昵称各样,从她所表述的故事中发现,她并非不善言谈,反而口才极佳,有时靠一个不灵光的手机都能吵架成功,当然,仅仅是在好朋友面前。真性情的流露往往是在亲密的人身边,她的笑容才是最美的。
  这么多年的迁徙生活,对家依然向往,只是,“家就在有床有锅灶的地方。”如果有足够的钱,就买一座大院子,可以让母亲自由养牛、种花的大房子。从来都安于生活,因为“来世的事不好说,转成什么就是什么吧。先过好此生再说。”“也相信爱情。但并不依赖,也不会去强求。因为世上并非只有这一种幸福。”
  面对社会上一些焦点问题,她也不加回避。“大家都生活在现代文明中,都依据同样的秩序生存,没人能逃得过。我觉得与其抱怨时代,不如担当和自省。”虽然远离现代文明的闹市区,李娟并没有将自己置身事外,鼓励大家保护环境,提醒读者们静心反思,同时也是自己的自省和反思。
  社会上不免有一些不符事实的报道,若是涉及她本人及作品,李娟也直言不讳,不怕得罪媒体或是读者。2011年《华西都市报》一篇新闻稿报道李娟获奖一事,她认真挑出其中七处错误,公开发表在博客及微博上。一直坚持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李娟,只爱写作,从不炒作,坚守内心纯净的世界,献给读者真实的心声。
  
  比美貌更寂静
  对李娟来说,写作最重要的是休息和安静。在《华丽的东方》一文中,有一段未被录用的文字,“这个清晨比你的美貌更寂静。” 她是安于静、止于静的。连写作也是如此,从不苛求喧哗的激情,“喜欢在家里写”,“因为有话想说才写”,静静倾听心底的悸动。前不久关闭了自己的微博,“我发现微博太过方便了,总是让人亢奋又轻浮。而且太闹腾了,吵得人脑子发麻。关闭微博,也并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写作,更是为了更好地休息,更好地生活。”
  “我从小喜欢阅读和写作,渴望有稳定的职业,过平静的生活。如果还能够更好一些,那就是‘成为一个作家’。因此,现在算是美梦成真了吧。”李娟现在的生活确实不错,喀纳斯的居住环境无与伦比的美,她在冬季所享用的蔬菜水果,甚至零食,很多是朋友大老远送去给她的。满载情谊的食物是世界上最美味的,她享受着生活的温情,敲打出贴心的文字。
  日常乐趣也很多,“小时候喜欢漫画,尤其钟情高桥留美子。但是在新疆好像没有漫画的阅读气氛,也很难买到。近十年来生活动荡,不方便收藏书籍,消遣时也没有什么选择余地,只能逮到什么书看什么书。”李娟也爱织毛衣,“水平可以吧,从小就喜欢这些活计,而且以前家里经营过机织毛衣的生意,还蛮能赚钱的。”
  “厨艺也还凑合,至少我自己比较喜欢吃自己做的东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全家人做饭了,一放学就得赶紧往家跑。因为大人们都很忙。但这些年很少给朋友们做饭,因为没有自己的厨房,大多在外面凑合着吃或在朋友家蹭饭。”简单的李娟,懂得满足和享受快乐的李娟,就是在这样一个安然的心境下写出了那样干净美丽的文字。
  
  去年的冬天,喀纳斯一片纯白和宁静,李娟就窝在喀纳斯的山上,慢慢写她的新书《冬牧场》和《羊道》。她一个人也不觉得孤独冷寂,她说“有书看,有饭吃,有觉睡,有毛线织。”这就够了。浓极始知淡是真,想来那些落幕的华丽背影,怎比得过一颗单纯而温暖的心?
其他文献
侦探小说源于欧美,传入亚洲后,在日本演变为“推理小说”,产生多种流派。中国于19世纪末开始引进、翻译推理小说,不过一直缺乏系统和规划性,且不受文学界、出版界的“待见”,几乎沦为“地摊文学”,难登庙堂。  这几年,推理小说渐已成为大陆读者追捧的类型文学。谈及大陆推理小说的兴起,“午夜文库”功不可没,而其背后的策划统筹者——不到三十岁的“午夜文库”副主编褚盟更是重要推手。  以推理为终生事业,俟机  
期刊
一所战时联合学府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宣告解散六十余年之后,仍然让人由衷地产生崇敬之情,让人缅怀不已,一方面可以说是历史的欣悦和丰碑,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现实的无奈与悲哀。关于这所由国立北大、清华和私立南开组成的联合大学,美国学者易社强(John Israel)教授孜孜矻矻,锲而不舍,苦心经营,于1998年推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Lianda: A Chinese University in W
期刊
多年前,一篇《如何在金融业内出类拔萃》的帖子风靡网络,成为大陆金融院校学生和金融圈内人士争相传阅的教材。这篇台湾大学期货研究社内训的经典文本指出:想要在金融圈内出类拔萃,必读罗马史,读罗马史首推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企业家王石、并购专家王巍多次表达对盐野七生女士的倾慕,并在企业界、金融业内的读者分享会上向大家推荐此书。无独有偶,在日本,这套书的出版首先引起商界震动,索尼集团董事长、日本钢铁公
期刊
在二月份的“台北书展”上,同为华美作家而风格各异的哈金和张翎,围绕“从海外人眼中看华美文学创作”的主题,侃侃而谈。  问:海外移民经验对你们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哈金: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我找不到跟汉语有关的工作,就只能用英语写作。用英语写作,就得注意到很多华文以外的东西,最起码英美作家或是其他用英文写作的作家在这个领域做到了什么,我不能再重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写作又不太一样。其中有很多困
期刊
以往报品是出版社人员/经销商针对通路采购的非公开、行业行为。今年开春,“小小书房”举办的“报品趴”,将行业内的专业报品带入大众读者的视野,让报品成为出版社人员针对读者的公开活动,赋予了行之有年的报品新的内涵,也是台湾出版界行销活动上的一次创举。    台湾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对出版业界而言,透过独立书店“小小书房”全新策划的“报品派对”,却迎来了一阵春风,为生机开启了另一种可能。  包括大块、
期刊
对每位作家而言,“第一本书”无疑是写作生涯第一座里程碑。在此之前,他们可能只是一篇篇文章的作者;在此以后,因为有了具体可见的成果,他们才是一本本书籍的“作家”。  台湾关于“作家第一本书”的活动,目前已知有三次。第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爱书人》杂志策划的“我的第一本书”专栏。第二次是《文讯》杂志社于1987年举办“作家的第一本书”展览,第三次便是25年后的今天,2012年春天由台北市文化局主办之“
期刊
在艺术语言研究中,色彩是最具感性的一种视觉形式。同一种色彩会产生无数的视觉感知,这种相对性使得对色彩系统地研究和应用,增加了一些理解的难度。包豪斯的第一位基础课教师约翰·伊顿写过一本《色彩构成》,1990年代初被翻译介绍到中国。阿尔伯斯在伊顿离开包豪斯之后继任基础课教师,并且第一个把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带到美国。在包豪斯的许多著名大师中间,阿尔伯斯虽不如克利与康定斯基等人那样引人注目,但是阿尔伯斯的科
期刊
在认同混淆的年代,或许谁都曾经历过自我怀疑、身份认同危机的艰难阶段;尤其是曾被殖民过的地方,经过的、停留的,大小历史都在它们身上一览无遗,谁也无法否认自身的复杂性。那参杂了历史、阶级、种族、宗教文化等等的矛盾,从来不是用一句“我是○○人”这么简单的直述句就可以解决的。拉丁美洲如此,当然,亚洲也如此。  把场景拉回现代,我们对于历史伤痕已可以宽容理解,但对于“故乡”却仍是迷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仿
期刊
何谓侠客?旧小说里,仿佛互通声气的黑道帮派,又仿佛替人解难、打工换宿的背包客。落实来想,则隐身于万千盲流,比如工厂遇台商欠薪漏夜卷逃,任你上访吧,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忽然有人赤手空拳只身把祸首押了来。谁都不知,工人原是某乡武术冠军。不管他是叶问或尚万强,总之算是古代(想象中)的社会安全网。  武侠小说仿佛中世纪骑士文学,用爱情当决战动机;侠客常周旋于名媛郡主、蓝领村姑、女强人、见习ㄚ环间,惹动明里
期刊
文学杀死了建筑,雨果如是说。  雨果毕竟是文人,很有可能夸大了文学的本事,笔者的文化水平当然远远不及雨果,但自问对21世纪国情的了解比他多。如果大文豪再活上一百几十年,见到我们那些超前卫的城市实验,说不定就会怀疑自己给错了证供。这位法国代表当日在圣母院面前宣布建筑命不久矣的时候,大概怎样也想象不到许多年后反而是中国人继往开来,担当了巴黎气派的忠实粉丝,积极拷贝凯旋门和凡尔赛宫装饰大大小小的华夏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