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出语文课堂大舞台上的精彩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_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短短几十分钟的语文课承载了多少“语”的深邃,多少“文”的飘逸!师生徜徉在语文这片浩瀚的海洋中,或欣喜或悲伤,或淡泊或癫狂,或收获多多或遗憾重重。在一轮又一轮的课改浪涛下,语文教师更像是带着镣铐的舞者,期望在语文课堂的大舞台上舞出一个又一个的绚烂和精彩。在不可改变的体制局限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格中,语文教师更愿坚持自己的语文教育理念,创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圆满而融通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一、深入了解教学的主体——学生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一直在强调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育教学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但往往是流于形式,口号多于行动,虚名多于实效。作为教师,我们要科学地主动地去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了解他们心理生理、思维智力的发展规律,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学生在初中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有了量和质的变化。在量的方面,初中生的言语、感知觉、技艺、想象以及思维能力等这些基本智力因素都有了变化;在质的方面,按皮亚杰的关于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初中阶段正处在“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个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逻辑课题,也就是说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的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思维还需要经验的支持。
  初中生在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上明显增加,这种思维的创造性来自于他们心理上强烈的成人感及高涨的自我意识,这期间他们的求异思维发展得非常明显,而求同思维发展得较为缓慢。与此同时,思维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表现也依然突出。他们对于他人的思想、态度及意见,有时持有过分怀疑和批评的态度;但是在分析问题时,又常常会被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
  这一特点在课堂回答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常常努力地证明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希望得到认可,但是答案往往是雷同的,不同的只是表达方式;或者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特别爱钻牛角尖。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他人回答,总结与自己思考的相同之处,补充不同的内容。教师要在课堂中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避免过多地总结或总是提出自己的观点,要创造能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和氛围,当然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思维类型的区别,让学生学会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并能决定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运用哪一类型的更合适。
  同时,学生的学习倦怠心理教师也应该特别注意,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完全集中注意力是很困难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可利用一些生动的小游戏缓解学生的倦怠,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二、语文课堂应明确教学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总的教学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在词典中的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课标》提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是健全的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必要的语文常识,丰富的语文知识积累和健康的文学审美情趣,对民族语言的热爱之情。
  多年前目标教学搞得轰轰烈烈,授课前老师先将本节课的目标、教学重难点展示出来,授课过程按部就班,后来这种教学方法因有预设性太强之嫌受到批评,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语文教学改革呼唤精彩的生成性课堂,诚然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个性的飞扬,可以为他们独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喝彩,但是没有预设性的语文课堂就像是一只只无的之矢,很难射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
  针对这一问题,《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语文老师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在注重三个维度的同时,可以将预设性和生成性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比如在新单元开课时,老师可先将单元教学目标定出来,课堂上引导学生浏览本单元的文章自定学习目标,小组汇总后交到老师处。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更好地体现学生是学习过程主人的特点,而且教学也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教师还应该注意太难达到或者是太易达到的目标都会成为高效课堂的绊脚石。太难的目标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太简单的目标没有挑战性,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随时调控既定的目标,让预设和生成共同开出最美的花。
  
  三、把握好课堂的节奏
  
  我国古代《礼记·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语文课堂就像是一篇交响乐,有疏有密,有“大弦嘈嘈如急雨”,也有“小弦切切如私语”。老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应注意教学节奏的快慢相宜,有起有伏,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既张弛相间又环环相扣的生动的整体。
  前文讲到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太快的节奏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会有疲惫的状态出现;过于缓慢的节奏,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又太少,不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还会养成他们的懈怠求安心理和拖沓的行为习惯。课堂教学气氛既不能像一潭死水,让人沉闷;又不能几十分钟都像波澜壮阔的大海,老使学生提心吊胆。
  针对学生思维间断、跳跃的特点,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老师可以设置必要的停顿,等待学生思维高潮的到来。提问——等待——回答——等待——评价就可以构成快慢相宜的课堂节奏。
  有幸听到一堂非常精彩的语文示范课《梦游天姥吟留别》。这堂课的高潮在学生的精彩朗读,为了蓄势,授课教师作了很多的铺垫,在引导的过程中,老师不紧不慢,不温不火,带领学生在通过自主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一遍遍试读,学生没有读到位的地方,老师让学生感悟,最后精彩到来之时就像是一条小溪从平地突然冲向低处,激起无数晶莹的水花。
  当然语文教学的节奏并不是只局限在一节节的课堂上,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的耐心掌握细节的过程”。每一个教学阶段不同,也就有自己适应的教学的节奏。语文以其特有的魅力让语文老师用知识吸引学生,用道理说服学生,还可以用形象感染学生,用感情打动学生,师生共同奏出最美的旋律。
  
  四、对教材大胆地取舍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指出:“吃透教材是教学的根本,离开教材去妄谈教法是不行的。”我们的教学材料就是学生的学习材料,布鲁纳认为教授一门课程是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其中的结构,对其加以认同,并使其他事物与之产生意义上的联系。了解了这一特点,教师应该能以适合班级理解力水平的方式对材料进行概括,并呈现整个课程的一致性的、逻辑性的和有意义的内容。这些材料也就可以与明确的学习目标相联系,即每一课的学习都有其目的性。
  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则是:人文性原则、文学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兴趣性原则。语文教材也有它的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要大胆地取舍,虽然教材中所选内容一般都“有定评”,但是也时时会出现一些持相反意见的批评文章,或是一些补充匡正,这些内容可以拿来让学生讨论,在不同观点的驳难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比如在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一课时,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本文作者张之路有关这篇课文的说明的文章,里面提到了教材将原文中的男主人公改为女主人公,删掉了很多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将原文交给学生自读,然后品评鉴赏,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开展了一次写作特点的品评活动,学生很有收获。
  新的语文教学改革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人教版一统河山。各种有鲜明特色的语文教材呈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我有机会全面认识了苏教版语文课本和人教版语文课本,个人觉得这两个版本一个隽秀灵动,一个朴素大气。但是相比之下,我更为欣赏苏教版语文课本,特别是从八年级上册开始的“自由读写单元”这一板块的设计。这个单元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根据单元要求选择了老师或学生更感兴趣更为喜欢的文章,或讲读或自读,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效果非常好。
  
  五、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必须首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持久的热情,只有这种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学生踏入中学大门的第一节语文课时,我就用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开课。课堂上列举大量有趣的语文故事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然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语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然,间接兴趣吸引力小,容易使人疲劳,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努力让学生的间接兴趣转为直接兴趣。
  我利用自习时间开展了“名著竞读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读名著提问题,开展竞赛;只读名著是不够的,在平时利用上课前几分钟,学生推荐名篇佳作,并附上推荐理由。没有精神负担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不但有形式上的外在美,更有内容上的内在美。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学生带入一个又一个美的境界中,有时我们共同聆听朗诵名家对经典的诠释;有时我们一起为国际大专辩论赛中精彩的辩论鼓掌叫绝;有时我们在古典文学长河中捡拾一枚枚美丽的贝壳……
  语文课堂不但是热爱语文教育事业的老师们的舞台,更是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地方。教师要将这个舞台交给学生,看他们舞动智慧,放飞思维。看“小老师”认真备课讲课,同学们听得更加认真,回答问题更加踊跃,有时精彩的质疑会让“小老师”手足无措,“小老师”尴尬地抓耳挠腮引得同学们善意地哈哈大笑。这时投向老师的“求救”目光是那么的渴望和迫切。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要想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还有很多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探讨的内容:教学时间的分配问题;课堂秩序的组织问题;课堂知识的反馈问题;课堂环境中师生的互动模式;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接受问题,等等。
  无论怎样,一个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梦想。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愿带领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的大舞台上舞出最美的舞蹈。■
  
  参考文献:
  1.李景阳主编.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3.曹明海主编.营建与创造——语文教学策略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4.戴·冯塔纳.教师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5.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苏教版必修一专题四的几节课进行评价,从课堂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从中对当前的新课程语文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和归因,试图通过这样的简析,来阐述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设计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2008年10月,师范学院的一批实习生来我校实习。我带了四名实习生。他们的实习也给我带来了一个学
期刊
摘要:当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如炎如荼,但基础课教学如何真正地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还是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本学期我在职中语文教学中尝试构建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在职校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开辟一条新路。  关键词:问题探究式 教学模式 职校语文    当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特别是各专业课如理实一体、项目教学法等新教学方法得到广泛运用,但基础课教学如何改还是我们所面临的一大
期刊
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代表其后期风格与水平。小说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小人物命运的坎坷和生存的艰难,真实地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读起来令人心情压抑、沉重,感到了无生气。  关键词:小人物 毁灭 悲剧 命运    《寒夜》是巴金先生一九四四年初冬在重庆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一间楼梯下面“小得不可再小”的屋子里开始动笔的,但写了几页就搁下了。一九四五年初冬又接着一年前中断的地方写
期刊
从近些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学生盲目地重视形式。而忽视了一些本质的东西。学生为了使文章有文采。就盲目地堆砌华丽的词藻。大量引用名人名言。有的则开头采用排比句,中间写几个事例,结尾又是排比句。完全是无病呻吟的“八股文”。为了应付高考。而自身材料极度匮乏,有些学生就只能“拉古人说话”。从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一到6月7号。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下汨罗江,变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不停地自杀
期刊
著名散文家秦牧说过:“好的题目,总是概括力很大,饶有深意,引人深思,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的确,一篇优秀的文章,总离不开一个好的题目;同样,一个好的题目,也必定能为全篇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追溯“题目”一词的本义:题,额头也;目,眼睛也。可见,“题目”之于文章,就好像“额头”与“眼睛”对于一个人之重要!而且,从近几年的趋势看。高考作文主要有三种题型: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除命题作文
期刊
最近电视上常播出这样一句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不少师生认为这是一个病句。这种类型的句子之所以被认定为病句,是因为在不少学生看来。其中包含着逻辑矛盾,即“不收礼”与“只收脑白金”自相矛盾,而句意在逻辑上矛盾的句子自然是病句。笔者认为“脑白金”广告语写得很好,并没有错误,说它是病句是因为对“舛互”这种修辞方法不了解。所谓“舛互”,是指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
期刊
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为全国版高中、江苏版初中和全国各地的职业高中所选用,然而对文中“手自笔录”一句,各种版本都解释为“亲自用手抄写”。这里的“自”,解释为“亲自”,显然是望文生义,是错的。  首先,从词义上来看。“自”,《说文解字》解释为:“鼻,象鼻形。”(说文解字·说文四上,74页)“自”,在古代一般作为连词使用,如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由此引为表示原因的连词,如《易·需》中
期刊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沙鸥翔集”一句,《语文教参》将其翻译为“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将其中“沙鸥”的“沙”。翻译为“沙洲”。网上众多翻译,亦如此解释。其实。这种翻译是错的。  “沙”字。从先秦到宋朝,乃至到今天,都没有“沙洲”的含义。作者如果要强调处所,连同下句就应该写成“沙洲白鸥翔集,水中锦鳞游泳”。作者没这样写。也没写成“白鸥翔集”,与下旬“锦鳞游泳”词性相对,构成对偶句。可见
期刊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否正确处理文道统一的关系,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文”与“道”是借用古人的说法,“文”泛指语文的表达形式,“道”泛指语文的思想内容。语文里形式和思想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所谓“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正好说明“文”与“道”的辩证关系。  文道统一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首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反映了语文教学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德育和智育的统一的根
期刊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可谓包罗万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但是,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说法,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并不一定能成为学生实际的应用语文的能力。  有人说,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条件,由此,我想到,在语文教学中,在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我们更需重视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实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