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不可忽视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u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为教学指明了目标,提示了教学重点难点,暗示了教学方法和思路,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依据。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作用。然而许多教师常常忽视课后练习,无明确要求,没有必要指点,学生常感无从下手,往往草草了之。有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不管学生懂不懂,把“标准”答案抄给学生,让学生“依着葫芦画瓢”,死抄硬背,禁锢了儿童的思维,影响了他们练习的积极性和智能的发展。那么,如何发挥课后练习的作用呢?
  一、依据课后习题,确定教学目标
  课后练习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要求,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苏教版教材的每篇课文一般安排四、五道练习题,并按照朗读、字词、文本理解、课外拓展等目标的顺序合理组合。如第六册《海底世界》的课后练习是: 1. 朗读课文。 2. 用钢笔描红。 3. 读一读,再抄写,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4. 联系课文,说说你对“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5. 学了《赶海》和《海底世界》,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练习让学生经历“感知→领悟→扩展→应用”这一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依据课后习题,指导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除了由老师布置适量的预习思考题外,还可借助课后练习,把它作为预习思考题来处理,这样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例如:国标本苏教版教材第十册《学与问》课后练习第 4题“先解释带点的词,再说诗句的意思”。再如《月光启蒙》课后第 2题“体会带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如此读读想想的词语训练都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学习思考。在预习中,可以利用这些练习让学生先进行揣摩,为课堂学习作铺垫,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依据课后习题,设计教学突破口
  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一两道反映课文重难点或统领全文的练习、问题。我们往往可以借此作为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整体把握或课堂讨论的主线,以此为突破口组织教学,使课堂线条简明,条理清楚,还可以达到“长文短教”的效果。
  例如:苏教版教材第十册《音乐之都维也纳》课后第 5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
  教师在教学时只要抓住这个练习稍加提示,课文的脉络便清楚了。同时利用这一资源,变课后练习为课堂讨论的主线,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提高读书的针对性,很容易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类似的突破口在课后练习中都可以找到,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牵动对全文各部分的阅读感悟,就能实现阅读结构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其关键是我们教师要深入地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研究课后练习,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这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
  四、依据课后习题,丰富学生阅读
  “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是新课程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与之相适应,编者在一些课后练习中,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相应的扩展阅读的习题,或以一篇带多篇,扩读几篇与之相类似的文章,或是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扩读全文、全书,把课文作为开启长篇巨著的“钥匙”,帮助学生打开一扇“阅读名著”的大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学习了《三借芭蕉扇》,课后习题要求时“阅读《西游记》中你感兴趣章节”。在《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课后也要求“读读《水浒传》吧,那荡气回肠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波澜壮阔的场景,一定会让你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多么煽情的习题,怎能不让人想一睹为快?这样课后习题成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五、依据课后习题,抓好练笔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能否用好这个例子,决定了学生的实际收效有多大。在教学中,“读写”结合是学生作文练飞的“双翼”。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中,每册的课后练习题中都安排了六、七次的练笔训练,认真研究课后习题,你就会发现,有些思考题为学生课外练笔或课堂写作提供了写作素材、角度和契机。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练习题中的能力元素,让学生进行仿写和再创造,从而打开写作难的被动局面。
  先看看下列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三顾茅庐》)“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伯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以选用。”(《沙漠中的绿洲》)“请你代高尔基给儿子写一封回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课后练习题都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信息来拓展写作空间,及时指导学生练习写作,从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有利于小学生作文素质的快速提高。
  六、依据课后习题,落实课后拓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中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供教师开发利用。课后习题中已经注重了语文与生活的
  联系,增大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综合性拓展训练设计。如:资料搜集型。课后练习题有的十分注重培养学生搜集
  信息的能力,通过资料的搜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如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语文教材中课后的练习题:
  “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 ”(《人类的“老师”》)“搜集宋庆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综合实践型。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学习的触角应该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开放式的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使作业和生活接轨,让学生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例如:第十册《半截蜡烛》一课课后明确要求将故事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这个活动要在教师的组织下真正落实,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与文本产生共鸣,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再现课本里、生活中的情境。充分利用课后练习中的语文活动资源,有声有色地开展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容量与空间,让学生到生活圈中去历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和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高淳县淳溪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去年暑期,我认真拜读了高万祥老师撰写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一书。高老师从自己从教三十年的经历中,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教师的事迹中,从不断的阅读、观察、思考中,总结提炼了优秀教师在专业修炼、职业提升和事业追求过程中,都高度重视并积极践行的九件事:读书修身,读书致远;仰望星空,自我反思;教育科研,拯救自己;大爱圣心,大德厚生;一流口才,莲花巧舌;我写我心,我思我在;生活教育,注重细节;家校沟通,必有
期刊
如何把语文课真正教出“语文味”?如何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抛弃浮华,还语文一片宁静的天空,简单地、扎实地、轻松地引导学生“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杨再隋语)我们坚信,这朴素的原点,直指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正是语文课堂走出低迷走向有效的光明之路。  一、书声琅琅,彰显语文的“读味”  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就在于它的朗读。“读”在
期刊
新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基本实现了从教育理念到课程结构以及编制形式的变革与创新,本着坚持“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将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更加规范化、系统化,使这些学习领域和相应的课程模块更好地实现了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职业化、实践化,为我们勾画了新时期的幼儿园新型教师的形象。  一、实施“三个”理念,明确幼儿教师价值取向  《标准》的三个基本理念,一是“儿童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些都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合作学习方式是新的学习方式中
期刊
课堂上师生的问与答分为发问、候答、叫答、理答四个环节。课堂上的问与答是师生在课堂活动中昀常用的方法,有效的课堂问答行为,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有利于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上,教师通过“提出问题 —思考回答—反馈答案”环节,有效地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探究新知,培养能力,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从而使课堂教学在师生思想交流中有序推进。但是,当下我们的课堂问答行
期刊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昀活跃、昀现实的部分。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 ”可见兴趣是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内趋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第一学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他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好似失去了应有的作用。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这种特点,我们应该调整课堂设计,在40分钟里创设多个兴奋点,张弛结合,有效提升一堂课的教
期刊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小学生正式学习书面语言一个昀重要的过程,也是语文能力有序训练的过程。个性化朗读是在一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个人的比较固定的朗读特性。  近年来,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朗读的重视仅停留在浅层上,只注重提供学生朗读的机会,增加朗读的时间和次数等,规定太多,绕得过死,直接影响学生朗读个性的发展。要使课堂朗读能够具有个性,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朗读目标应具
期刊
兴趣是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学,主动学;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因素,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很快进入“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但是,
期刊
“乐学之下无负担”。兴趣是学生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起来乐此不疲。因此,如何让学生始终处于“乐学”状态,给学生学习语文以动力,我觉得课前、课堂、课后这几个环节都不容忽视。  一、多管齐下,预习中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长此以往,才能逐步养成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应注意孩子的学习心理和
期刊
本文谈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听的习惯,从“听”入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从观念上引导学生重视“听”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因此“听”与“说”是两个地位对等的环节。然而,在口语交际的训练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重说轻听”,这样是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的。要真正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会“听”也很重要。  听,“入于耳,记于心”。叶圣陶先生说,“听”也是读,用耳朵来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