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害死人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32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涵妈越来越对青春期的儿子没招,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孩子有自信,不知道怎么做孩子才会爱上学习……
  不过今天她有谱了,她刚听了一场关于“赏识教育”的讲座,她热血沸腾、脑袋发热,迫不及待地要把刚学到的“教育新理念、好办法”用在儿子身上。
  儿子正在家忙着画画,爷爷马上70大寿了,他想创作一幅画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爷爷。这是件大事,马虎不得,他要拿画得最满意的一张送给爷爷。第一张,不满意,撕了,第二张,还是不满意,又撕了。正打算撕掉第三张时,妈妈回来了。
  妈妈看见儿子在画画,只扫了一眼,就扑上去眉飞色舞地夸上了:“我的儿子是小画家!我儿子画的画就是好,就是棒!谁的画也比不了我儿子的!”
  这就是妈妈今天学到的:孩子是夸不坏的,只要可劲夸,就能夸出一个自爱、自信、有担当的孩子。
  妈妈夸完之后,看到的却是儿子疑惑的脸。儿子问:“妈,你今天这是怎么啦?”妈妈平时对儿子可不是这个态度,总是没完没了地批评儿子这,数落儿子那,没有一处满意的。
  妈妈傻眼了,说好的“不看广告看疗效”呢?
  其实,教育孩子是一件很复杂的事,而只简单地夸“孩子你真棒”了事,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孩子你真棒”这话,说给还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小孩子(0~5岁)或是弱智尤其是残疾的孩子,可能有点效果,不管妈妈是如何不顾事实,如何夸张都可以。而对于已经上初中的正常孩子,他已经具备自我评价能力,知道自己哪行哪不行,再去如此无原则地“吹捧”,孩子肯定反感。
  “赏识”二字,辞典上的解释是:认识到人的才能或者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个被夸,至少是先有被夸的“资本”。但是现在鼓吹、推销所谓“赏识教育”的人,是要家长不管孩子做得怎么样,都得“不吝啬”地说“你真好”,“你真棒”,“你是天底下最好、最棒的孩子”,一味奉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这不是“教育”孩子,这是在“哄孩子”。是把懂事的孩子看成是“不懂事”的小孩子,把正常的孩子看成是不正常的“弱智”的孩子,十分不尊重孩子。
  没错,家长要多肯定、赞扬孩子(但不是百分百哦)。这样,孩子会很开心,内心得到满足,从而受到激励,孩子可能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这远远不够,在表扬孩子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是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弱势。
  肯定、赞扬孩子,必须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不管是真棒还是假棒,坚决执行无原则、无边际的夸赞,如果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吹捧中,就会心浮气躁、眼高手低,孩子永远学不会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
  这样长大的孩子,挺危险。
  在家里,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进入社会生活,看到比自己棒的,孩子很难适应,但是又不肯沉下心来好好工作学习。一个孩子行不行,好不好,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最公正、客观、权威的评价。何况,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最棒,只有更棒;没有全棒,只有某个微小、局部棒。但是,孩子会觉得周围的人都故意跟自己对着干,看哪儿哪儿不顺眼,最后只能“逃离现场”。现在有很多硕士博士“啃老族”,就是因为不能适应现实生活,回家里养着的。一路吹捧,一路凯歌,落这么个结果,再重新教育就难了。
  早年间,人们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经常打骂孩子,唯恐一表扬,孩子骄傲的尾巴就翘上天,没有鼓励的教育当然是违背教育原则的,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而现在,家长走另一个极端,以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夸奖,也是片面的,同样不符合教育原则,自然也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
  那到底教育孩子是夸,还是批呢?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历来都主张:教育孩子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该表扬就大力表扬,该批评就严肃批评。这才是正常的教育方式。有了正常的表扬和批评,孩子们自然会学到明辨是非、善恶、美丑,逐步形成一个正确的行为标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最后,提醒一句,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事,不对人。
其他文献
连续有一个星期了,女儿早上5点就醒,并且马上要求“妈妈抱抱”,还不能躺着抱,必须起来抱,这是什么毛病?本来想把这活儿推给老公,结果杀猪般嚎叫“不要爸爸,妈妈抱抱!”崩溃啊,就不能疼疼你妈?  等抱起来,又命令呆坐在一边的老公“爸爸,躺!”得,全家听你指挥!你才一岁半好吗?要不要这么嚣张啊?  尤其是抱起来之后,完全没有睡的意思,睁着大眼看我,看我,还在看我!你妈已经困得和孙子似的了,你以为自己是旺
期刊
冬天真冷,寒风嗖嗖嗖地刮,刮得到处都光秃秃的。马路边有叔叔在修剪树枝。爸爸也看见了,还跑过去跟人家要了几根。爸爸说:“咱们可以用这个做相框哈,走,回家。”做相框?我抱着树枝一溜小跑回了家。  回到家,我们先找来要贴的照片,量了尺寸,这下相框的长度和宽度就有数了。然后用锯截成四段。这个工作是我来完成的哦。锯的时候,可真费劲啊,树枝搁到板凳上,用脚踩住,还得使劲踩,要不树枝就跑了,真是四肢并用,一个都
期刊
前不久,网传一个“90后妈妈的常备药箱”,推荐了不少家庭常备药,这份详尽的药单据称来自作者的“吐血整理”。但是,从专业角度看,这个药单极不靠谱。小孩子的应急药箱到底该怎么弄?  来,先看看小孩子疾病的特点  婴儿期(0-1岁):营养不良和消化紊乱比较常见。  幼儿期(1-3岁):易患一些感染性疾病,还可能由于看护不严而发生一些意外,例如创伤或中毒。  学龄前(3-7岁)和学龄期(7岁至青春期开始前
期刊
儿子今年上四年级,最近的一项作业叫“庆贺创新”,要小朋友搞点小发明创造。自从小孩在美国上学以来,我一直充当后备力量,帮他们买材料,操作电动工具等。我跟着两个小孩一起,土法炼钢,制造了很多豆腐渣工程,包括恐龙生态园设计、跑马圈地的竹制马车等等。  这一回,儿子的发明创造,是狗警报铃。在项目的草创阶段,他的心很野,想发明一种机器,能帮他起床、穿衣、刷牙、洗脸。我说别,这好像电影《洗澡》里已经发明过了,
期刊
最近涵涵特事多。“老师,我喝不了这么多水,帮我倒出来一点吧!”“老师,我凳子老歪,你快帮我看看。”“老师,我滑滑梯,你快到前面接着我,我害怕。”有时,还不愿上学,非跟着妈妈回家。老师搂过涵涵问她怎么了,她说家里添了个妹妹,爸妈都喜欢妹妹,不喜欢她了。难怪事多呢,在老师这寻安慰来了。把这情况跟家长一反映,家长才意识到这段时间确实有点忽略了涵涵,回家赶紧补偿补偿。老师也没闲着,有事没事就点点她:现在有
期刊
儿子那天气哼哼回来就一头扎进房间翻箱倒柜,弄得乒乓山响。  感觉情绪不对,我偷偷给他班主任打了个电话。据说,下午因为言语不和跟同年级的一个同学起了摩擦,对方给了他一拳,他没来得及还手,上课铃响了,俩人被同学拉开各自回班上课,事态没有进一步恶化。班主任说,也许跟这件事有关。  略知一二,也就放心了。晚饭时,儿子闷闷不乐地埋头吃饭,我也没吱声,就那么看着他吃,此时多说无益。  吃完饭,他背上书包,甩过
期刊
家长对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很感兴趣。追问自家孩子,又问不出来。“最家长”帮大家问了问。孩子们的回答,让小编们惊呆了!他们是小学生!  问:你在父母的教育问题上有什么意见、困惑,需要哪些帮助?  ●只有一点,就是希望爸妈少挑剔一些,注意语言,这样就可以用十全十美来形容了。  ●妈妈总说我和她可以成为朋友,但我却不知道怎么去做。我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总是把我的错误攒到一起,最后暴揍一顿。  ●每次写作业,都
期刊
特羡慕那些一遇到事就迎头而上的人。  同样一件“坏事”,别人的第一反应是:怎么解决它?我却抓耳挠腮火急火燎坐卧不安,陷在“怎么会出这事儿”的唉声叹气、思前想后之中。把本应解决问题的时间,都浪费在“自己和自己打架”的不良情绪里。  和不少人谈起这个事儿,有人说这属于“乐观”、“悲观”的问题。以前总觉得,乐观和悲观是天生的,没有办法。后来接触了心理学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才知道乐观和悲观是后天塑造的。
期刊
“变形宫殿”:乐嗨全家  家里换了个冰箱,包装用的大纸盒拆下来后,我临时推进阳台上。忙完后,发现刚才还坐在床上翻漫画的女儿不见了。急得要报警,突然听到女儿的笑声。原来,她趁我们不注意,藏进大纸箱里了。  女儿伸出胖胖的小手拉我进来,我低着头,缩着身子,钻进去盘腿坐了下来,女儿靠在我身上,很惬意地说:妈妈看,这像不像你给我讲的矮人国里的宫殿?我们都是闯进宫殿的巨人。  老公听了哈哈大笑,随手把床头的
期刊
知、笑、菜、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