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梅意向在元诗中的继承与发展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43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先秦时代,《诗经》中的梅花已经有了后世文化意义的雏形,经过数朝诗人不断地吸收、扩充、改造,元代梅花意向的文学内涵已发展至较为完备的状态,元代诗人们在诗经时代遗产的基础上自出机杼,演出元时咏梅文学的一代清音。
  【关键词】梅花;《诗经》;元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10-02
  《诗经》305篇诗歌中,有153篇出现了植物,占 50.2%,即超过一半《诗经》内容中都出现植物,梅自是其中之一。自“摽有梅,其实三兮”起,对梅花的吟咏就贯穿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之中。魏晋何晏咏梅作诗,宋林逋开梅花拟人之先河,元人在继承前人咏梅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方回《瀛奎律髓》中有一集专收梅花诗,韦珪、冯子振进行梅花之大型组诗创作,高启、贡性之、王冕等人酷爱咏梅,使得元时咏梅花在欲着泛滥之迹的同时,也迅速发展完善。《诗经》中梅意向的比兴与比德传统也在大量的元诗创作中流传演变。
  一、《诗经》中的梅意向表现
  《诗经》中提到梅的诗歌共有五首,分别是《召南·摽有梅》 《秦风·终南》 《陈风·墓门》 《曹风·鸤鸠》 《小雅·四月》。学者曾将《诗经》中的植物比興分为三个方面:运用植物意象的季节性展现人物心情的变化;运用植物意象的文化属性寄托深沉之思;运用植物的形态特性形容女子之美。在这五首诗中,对三种特点各有表现。
  (一)植物意象的季节性与人物心情的变化
  《召南·摽有梅》一诗是此中典型,使用梅子不断落下的意象起與,将女子的求嫁的心理轨迹巧妙的勾画了出来。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暨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①
  《诗毛氏传疏》云 :“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以起兴。”梅子果实下落预示了女性婚嫁的好时光越来越短暂,详细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将她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和坦率真诚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同时女主人公以梅子起兴,将自己与梅子放在同一位置上,在表现了她匹配佳偶的渴望的同时,也暗含了女性对自己“宜室宜家”的自信,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不同的是,一个是它喻,一个是女性自比喻,生命对于先民而言是一种本能,在最初人数悉少的时代,人们渴求家族多子多孙,人丁兴盛。
  《诗经》中以花卉的形态特征寓寄人们对生命力诞生的欢喜之情,希望更多生命得以降临。花卉进入诗中,则是因为先民的生活需要它的某一相似特点,表达心中的愿望或寄托。显示出先民的传统生殖崇拜。
  (二)植物形态与女子之美
  《召南·摽有梅》是文学史上第一首将梅与女性相联系的诗歌。它并非像“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那般直接以花形容女性之美,而是以梅子子满枝头到飘零寥落的景象与女性容颜由盛转衰相联系,虽然未正面夸赞梅子清润圆美,但“其实七兮”等句子能够让读者在脑海中产生联想,对少女风华正茂与含娇含态的清甜模样有所了解,已开后世拟人化的梅花美人之先河,且因是自喻,已经有了后世以梅花比喻自身高洁的征兆。
  (三)文化属性与深沉之思
  在《陈风·墓门》中,有“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②之句,梅树与枣树并列为起兴之作用;《曹风·鸤鸠》中,在梅之后,又列棘与榛,这些植物的特点是都能够被人采集食用,因此,在《诗经》中,梅的食用作用最先被诗人所重视。“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盐梅适当,就成“和羹”,重视梅子的食用功能的观念,在后世也就发展成了著名的“和羹”典故。
  因为梅子提供果实的功劳,先秦诗人一开始便将梅定调为良木,正如《小雅·四月》所言:“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③《陈风·墓门》也以梅树为良木,却遭恶鸟“鸮”筑巢的不幸经历,来对君主进行讽谏,但也因先秦人关注梅实少关注梅花的原因,使得梅的形象在此时尚未发展出傲雪凌霜,坚贞不屈的印象,在为“鸮”筑巢时,也只能默默承受损害。且因为果实较为朴实无华,对梅的整体形象的描绘也较为朴素,缺少后世咏梅的“香”与“美”的特点。
  梅在此时留给人的良木印象,也使得这一时期的梅偏向形容人物威仪赫赫,贤明而有才能,与后世清冷不群的格调迥然不同。《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④举梅等植物,以其果实繁盛,能够养育着欢闹的小鸟,起兴君子仪容美好,贤明的才能使得国民生活安康。此时的梅已经初步具备了令人敬仰的君子品格,但这里的君子更多的指在庙堂之上为政贤德的君子,而非之后的隐士高人。
  二、元诗对梅意向的继承与发展
  在元诗中,梅花也承担了身处不同季节,引导诗人心情的转换的作用,梅花由于其春日凋零的特性,使得爱梅的诗人在不见梅花的季节透漏出对梅花的深沉思念。如贡性之《题梅》:
  莫怪临风有所思,美人别去已多时。
  段家桥下维舟处,卧看冰花倒影垂。⑤
  在冰花凝结的冬日,诗人与梅花相伴,人与梅之间荡漾着温暖的感情,而梅花不在的今日,只有徒劳的寥落与惆怅。与《诗经》的正叙的时间顺序不同,这里是由诗人由眼前的实景起头的倒序,先描绘对“美人”的思念,再将读者拉入诗人对往昔的回忆,实现了今昔对比,使得诗歌呈现一种忧愁迷蒙的情感,和更加复杂的时空结构。同时,与《诗经》时代相比,梅与人之间不再是单向的借物喻人的关系,而是双向的坚守与陪伴,人与梅之间产生了和谐的感情,梅也因此脱离了诗经时代单纯的“物”的范畴,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感情与人格。
  元代诗人咏梅,多有将梅花拟人化的表现,将女性之美与梅的形容意态相联系,便是诗人们的常见做法。如王冕《素梅》第四十三:   海云初破月团团,独鹤归来夜未阑。
  一笙笙箫湖水上,玉妃无语倚阑干。⑥
  诗人先是描绘了一幅月午乾坤中海云初破的寂静景象,“夜未阑”则点名了时间,在如此一片波澜不惊的深夜中,箫声乍起,而梅花的表现则是“无语”,在这样大量的环境描写与一动一静的对比之中,衬托出了梅花的清净无尘,而“玉妃”的描写,则形象地写出了素梅清新脱俗的美貌,保持了植物的原始特点。此时为梅花做比的已经不再是《诗经》中渴望婚姻的生动世俗的女性,而是更接近于超凡脱俗的世外仙姝,因此诗人对梅形象的认识也就脱离了赞颂其果实繁多的生活化,而转向对其姿态风骨认识的文人化。
  另一方面,梅在此时已不单单同女性相联系,文人化的梅也被诗人赋予了隐士与文人的特质。如高启《梅花九首》其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⑦
  “雪满山中高士卧”一句,将梅比作深山高士,整首詩由大处着眼,转向梅花的细处描写,细致的确立了梅花不惧风雪,遗世独立的高洁品格,梅的清冷婉转的女性形象之外,又现一种坚贞不屈的男性隐士形象。
  因此,由《诗经》滥觞的梅的“良木”属性也在元代诗歌中得到了极大的完善与展现,赞誉梅花高洁品格,讽刺庸庸碌碌的昏庸之辈,也成为诗人咏梅诗中的常见内容。如王冕《素梅》第四十八:
  和靖门前雪作堆,多年积得满身苔。
  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⑧
  此诗运用林和靖的典故,写林和靖门前苔痕堆积,无人拜访,暗示如今希望与林和靖异世相酹的高洁之士已经稀少,林和靖所爱之梅花,却依旧保留着坚贞不屈,凌寒傲雪的精神,不为它所鄙夷的外族人所折辱。诗人的反抗精神也由此诗见出。与《诗经》时代的遭受欺凌相比,梅花在此诗中更多的展现的是一种“宁可枝头抱香死”的不可侵犯的姿态。作为诗人心目中“良木”的形象的来源,此时的梅已经由多子多实,极具食用价值的“良木”转变为花朵在冬天开放,不与桃李同尘的姿态高洁的“良木”。同时,诗人对梅花的描写也由对其果实的质朴描绘转为对其“色”“香”的重点关注,诸如“美人扶醉下瀛洲,云佩霞裾不胜愁。”之类的诗作通过神仙幻境和迷人的装束,对梅花的纤柔意态和神骨仙姿进行鲜明的刻画,已经不是《诗经》时代的粗犷描绘了。
  三、结语
  花卉在《诗经》中的出现,为《诗经》提供了丰富的物象资源。在《诗经》之后的文学作品中,花卉意义有传承与演变两种情况;就传承方面而言,《诗经》中的有些花卉寓意形成了特定的原型,后世文学在创作时继承花卉原有的含义,梅便是继承特定寓意的植物之一。在经过数个时代的发展,在元代的特殊背景下,元人对诗经与前代的咏梅有所继承,却又有所创新,从而为梅花定调,承上启下,开启了后数百年明清咏梅诗之盛况。
  注释:
  ①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页。
  ②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95页。
  ③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09页。
  ④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94页。
  ⑤杨镰主编:《全元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03页。
  ⑥杨镰主编:《全元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44页。(原:王冕:《竹斋集》,四库本。)
  ⑦高启:《高青丘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51页。
  ⑧杨镰主编:《全元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44页。(原:王冕:《竹斋集》,四库本。)
  参考文献:
  [1]丁佐湘,何秋霞.《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文化解读——以“萧”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8,23(06):85-88.
  [2]宋小芹.《诗经》中植物特性与比兴之密切关系的几种表现[A].长江出版社.荆楚学术2016年第四期(总第五期)[C].海归智库(武汉)战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6:3.
  [3]闫凤.《诗经》花卉寓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隋宇晴,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播音主持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然后探究了当前播音主持人员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播音主持艺术魅力的实践表现方法,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播音主持;艺术魅力;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3-011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
期刊
【摘要】 本文以陕西体育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对陕西体育博物馆现有文化创新力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度挖掘与探索。研究认为:新时代,体育文化的创新力不仅有利于体育精神的发扬,还应结合体育+的方式,利用体育文化创意产品传播陕西体育文化的创新力。研究目的旨在推动陕西体育博物馆体育文化创新力可持续发展,从多角度分析陕西体育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的发展路径,为我国体育+,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挥自身影响潜能,为增强陕西体育文化软
期刊
【摘要】 从19世纪起,人们对乡村游览的兴趣随着工业城市的扩张而增长。基布兹的乡村旅游在进入新世纪后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成为以色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尚无针对以色列基布兹乡村旅游的专门研究,但基布兹的乡村旅游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效的组织保障以及走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道路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过实践验证的成功经验,可为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实际应用价值
期刊
【摘要】《玩偶之家》是易卜生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一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戏剧史上的经典剧作。林丹太太是作者置入剧中的“隐性艺术家”,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意图。通过分析林丹太太作为“隐性艺术家”的形象,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探寻戏剧性的来源,体会人物艺术家般的灵魂,领悟文本内在的诗性智慧和感通人心的力量。  【关键词】《玩偶之家》;林丹太太;隐性艺术家  【中图分类号】I53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由于学校教育的侧重点偏颇、家庭教育的缺失、外来文化渗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缺乏红色文化自信的现象。为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自信,本文基于态度改变理论与红色文化自信之间的联系,从态度改变模型出发,提出了从“说服者”“说服信息”“说服情境”和“说服对象”四个基本要素层面来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的策略,基于该策略下的实践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心的深度和广度的提升
期刊
【内容摘要】在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谢朓的山水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谢朓对山水诗的一大突出贡献,就在于扩宽了山水诗的写作范围,创造出了自然山水与人文风光相融合的都邑山水诗,使其诗呈现出物象轻巧平易、境界清逸悠远、思想儒道相融的特点。  【关键词】谢朓;诗歌;都邑山水  【中图分类号】I207  【内容摘要】在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谢朓的山水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谢朓对山水诗的一大突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周作人散文创作中贯彻的“人类正当生活”的理念来探究其散文背后的人文意义。选取具体的散文作品展现周作人对“人类正当生活”的坚守。以他特别的宽容性和反抗性在独自抗争,为实现“人类正当生活”的目标而克服重重困难。面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和信仰现状,提倡“人类正当生活”有利于激发人的独立精神品格,从而遏制拜金主义横行和信仰缺失。  【关键词】“人类正当生活”;灵肉一致;人的文学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英国著名的作家,她在《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视角以及对社会女性自由问题的关注,被广泛研究。这部小说通过描写女性的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从心理、社会、爱情等多方面揭示了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独立女性对自由的向往。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下,对该书进行初步解读,分析研究女性在追求自由过程中所面对的种种烦恼,为独立女性追求独立自由指出方法,并且不断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金色
期刊
【摘要】在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昆丁这一人物形象最富有哲学气息与悲剧宿命感。本文主要以“嫉妒”“时间”和“死亡”作为关键词来多方位切入并探讨昆丁的深层次情感与思想。昆丁受嫉妒凯蒂前后两位情人的情绪主导;与其说昆丁选择了自杀,倒不如说昆丁选择与时间的不可逆性、永恒性、统摄性斗争到底;而昆丁的死亡也在全文的“水”意象和“影子”意象中得到了叙述层面与意义层面的升华。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
期刊
前情提要  吴土焙离开神仙岛后,巧遇张果老,救治张果老后受到“八仙”请求,吴土焙决定带领天刀门等人,前往梅花谷解救白莲教唐教主。正当一切进展顺利之时,遭到丁骄阳与手下得力干将的围追堵截。吴土焙等人眼看不支,却又遇到官兵前来围剿白莲教……  第十章 开宗立派  桃红梨白,山青气醺。触目满眼春,早有赏花人。大路通坦,休去忆,旧时沟痕。往事无非、淡愁浅虑,一壶酒,皆成昨日星辰。谁耐烦,仍丝丝缕缕,牵心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