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的一诗一信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anhua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年8月4日,胡适在伦敦写了《寄给北平的一个朋友》一诗:“藏晖先生昨夜作一个梦,梦见苦雨庵中吃茶的老僧,忽然放下茶盅出门去,飘然一杖天南行。天南万里岂不大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胡适的意思很明白:希望周作人“识得重与轻”,立即离开北平,不要做汉奸。许多史书后面都只淡淡地写了一句:周作人以家累太重予以谢绝,却没有详写周作人当年到底是如何拒绝的。近日翻了些闲书,将周作人回复胡适的一诗一信淘了出来。


  收到胡适以藏晖的化名(为了躲避日军审查)寄来的信后,9月21日,周作人写了一首题为《苦住庵吟》的诗,诗云:“老僧假装好吃苦茶,实在的情形还是苦雨,近来屋漏地上又浸水,结果只好改号苦住。晚间拼好蒲团想睡觉,忽然接到一封远方的话,海天万里八行诗,多谢藏晖居士的问讯。我谢谢你很厚的情意,可惜我行脚却不能做到,并不是出了家特地忙,因为庵里住的好些老小。我还只能关门敲木鱼念经,出门托钵多化些米面,老僧始终是个老僧,希望将来见得居士的面。”
  在诗中,周作人回答得很清楚:家累太重,南行有困难,不过,“老僧始终只是个老僧”,自己懂得民族大义。
  诗得追求精练,对一些事不便作过多过细的说明,9月23日,周作人又接着写了一封信,描述了家累的详细情况,现将此信抄录如下:“藏晖兄:二十日得前月四日惠寄新诗,忻感无似。即写一首奉答,别纸写上,乞赐览。近日公超暑假北来,述孟真意与兄相同。但弟系累多,不能离平,此情形孟邻知之较详。弟夫妇只二人,小儿去年北大亦已毕业,本来行止不成问题,唯小女因婿往陕携其二儿寄居此间,又舍弟之妻儿四人亦向来同住,在上海人学时髦,对其家属已有两年不寄一字来,因此敝庵中人口不少,弟若离开则两处需用,更不能支矣。募化米面,尊处译事本是大一份,而近来打六折,又迁香港,想将停顿,神话之本文及研究、神话论已成三十万言,注释繁重只成一章已有二万字,大约注释全部亦当有十余万言。夏中因病中止,希望本年内成之,了却一桩多年心愿。九日起往司徒氏义塾担任两课国文,每星期去一天,计四小时,但不能抵译会米面之半,亦慰情胜于无耳。前四十年有人为算命,当中举人,计当教负多年正是学老师之地位,若祭酒司业那有此福分承受,况弟已过知命之年,此当已知之矣。匆匆顺颂,近安?知堂和南。”
  诗与信都是寄到华盛顿的中国使馆的,他写的请使馆转交“胡安定先生”。胡安定是胡适用过的别名,其时已有消息传出,说胡适将出任民国政府驻美大使。这封信有几个地方得说明一下。公超、孟真、孟邻、司徒氏是指叶公超、傅斯年、蒋梦麟、司徒雷登(此君时任燕京大学校长)。“尊处译事”,是指胡适曾任董事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20世纪20年代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偿”建立起来的一个民间文教机构)编译委员会,因为胡适的力荐,周作人曾为该会翻译了一些外国著作。这封信的主题与周作人的诗一模一样,一是浓墨重彩地渲染自己的家累之重,二是含蓄地表示自己只会做教师,不会参与政治。
  周作人的家累重自然不是假的。20世纪30年代做教授虽然薪金不算低,但战时经济不稳定,收入有时要打折扣,一个人要养自己一大家人,还要养弟弟的妻儿四人,其压力可想而知。周作人说自己不想做汉奸也未必虚伪,年轻时的周作人虽然不是一个金刚怒目的战士,却也算得上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他在“三·一八惨案”中就曾坚定地站在学生一边,发出过许多正义的声音。然而,周作人的短视也正在这里。家累重毕竟是暂时的,何况周本人有教学、研究、创作等特长,具有相当的谋生能力,到大后方未必就活不下去。当时家累重的也不只是周作人一人,朱自清、闻一多不也拖着一大家子人在大后方坚持过来了吗?至于个人的操守,如果我们敢杀身成仁的话,自然不管在哪里,都可以保持自己的洁白如雪,假若你还没达到这样的境界,你就应该考虑外界的严酷对自己品德的影响,不将自己置于可能遗臭万年的尴尬境地。周作人最初确实不想做汉奸,但经历一次刺杀之后,不是乖乖地当上了伪华北教育督办,成为名副其实的汉奸吗?
  人活一辈子,一点也不考虑个人利益也许很难,但像周作人一样,只考虑个人利益,无视应有的社会担当,则很容易走上道德绝路。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先例。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一进康百万,先看“留余”匾。我们与康健博先生边走边聊,很快到了寨上主宅区的“花楼重辉”院。进院子的时候,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正站在大厅的“留余”匾下举着相机拍照。  在康百万庄园,每天都有许多世界各地、不同身份的游客慕名而来,在康家这块祖训匾下驻足凝望,感受旺族遗风。  从匾型上看,中国古代的匾额大多方方正正,独有这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留余匾形无制式,留给后人颇多的想象空间。初看,它给人感觉像是一面迎
期刊
伯牙鼓琴子期会心  《流水》之曲,聆之尤以滚拂手法奏流水之音最为特出,由沥沥清泉空谷幽音渐至大江大海激荡汹涌,闻者自然惊心。考之曲意,《天闻阁琴谱》有描述曰:  “起手两三段叠弹起手二三两段叠弹,俨然潺缓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起水涌,时闻波涛,已有汪洋浩瀚,不可测度之势。至滚拂起段,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势,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
期刊
中国古代,国家的强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英政治”,关键看掌权阶层能否持续培养出明君圣主和治国的栋梁。国之强弱如此,一个家族的盛衰亦然。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告诫族人,“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历史上凡是有名望的世家望族,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十分重视家规、家训。  康百万家族兴盛4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一张神秘的财神年画在山东日照一户农民家中被发现,与传统年画不同,这幅年画上画的不是招财进宝的财神爷,而是三个被称为活财神的人,年画上的沈万三、阮子兰都是明清时期的巨富,沈万三更是富可敌国,被称为明朝第一富豪,只有康百万的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显得十分陌生,那这位康百万究竟是谁?他又为什么会被当做活财神来供奉呢?康百万家族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时期,连富12代,是什么让时间如此眷顾这个
期刊
我们在康百万庄园的最后一站是去康氏祠堂。祠堂位于主宅区以北约七八百米处,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式院落。康氏祠堂建于明代,现存殿堂房舍9座35间,砖、石筑雕三门牌楼一座,祠堂区的镂空石雕、砖雕及油漆彩绘木雕是康百万庄园三雕艺术精品,也是中原地区雕刻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世事的变迁曾使祠堂一度荒芜,近几年才得以修缮。  现在守在祠堂的是康家第十九代康崇欣。康健博先生对这个爷爷十分尊敬,我们从他那里了解到,
期刊
初见康健博,大气稳健,学识渊博是他带给我的第一印象,在《醒狮国学》杂志参访康百万庄园的几天时间里,康健博全程陪同,几日的相处,才发现他是如此注重情义,他说:“人生活的就是情义”,他对孝道的践行,对父母细致的关爱,都让我们肃然起敬。  他在庄园内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财富观,以及他对家族的解读,也似乎让我们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窗。  他是河洛康家三门第二十一代直系传人,有着诸多让人尊敬的头衔,开办书院从事
期刊
李侠,名字听来就铿锵有力,相见,果然几分女中豪杰的风范,两日拜访相处中,更感其侠骨柔肠的一面,笑容明媚,不倾城,不倾国,只倾其所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2006年,李侠还在地市工作时,到郑州培训学习,第一次到河洛康家游览,虽没有太多深刻的印象,却总能时常想起这里,真正接触康家文化是来到心泉书院工作以后,凭借此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研究,深深的被这个传承了四百五十余年的大家族所折服,在李侠看来,“河洛
期刊
与康振山老先生的倾谈中,更加让我明白了这个家族之所以长久、精进的原因,作为康百万家族第二十世传人,已年过六旬的康老依旧不敢忘祖辈的恩德与训诫,已然把勤俭、孝恭、谦逊、仁厚活成了一种习惯,对先人最好的怀念就是让自己成长为和他们一样的人,并延续开来,时间为证。  孝悌:对家庭要尽全部力量  深秋的郑州,一场雨过,依然有一丝湿润的暖意,四十公里外的巩义曾是康家世代生活的地方,康百万庄园就坐落在那里,而今
期刊
文化自信,国学回归,这是我们当今的时代命题,《礼记》有言:“春夏教以礼乐,秋冬教以诗书。”早在两千多年前,当时享有教育特权的王公贵族子弟,就是按照诗书礼乐的学习途径,走上国家栋梁之路的。这种育人方法,又经过了至圣先师孔子的实际教学验证,《史记》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诗,是谈吐的训练;书,是文笔的锤炼;礼,是举止的修炼;乐,是性情的冶炼。诗书礼乐,修养内
期刊
大中十年(856),唐宣宗任命翰林学士韦澳担任京兆尹。京兆尹是首都长安的市长,这个官历来不好当,因为天子脚下皇亲国戚、豪强士族有背景的人太多,这些人为非作歹、有恃无恐,管理的难度极大。韦澳为人正直,听说他上任后,豪强们都有所收敛,不过也有不信邪的,这个人就是郑光庄园的一个庄吏,租税拖欠了几年,拒绝缴纳,态度极为嚣张。庄吏敢这么做自然有底气,他的主人郑光正是当朝皇帝的亲舅舅。  不肯看皇帝的眼色行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