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造就美国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ggw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这里要简单讲个很“长”的故事:
  17世纪,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在位,他实行独裁政治,严厉镇压清教徒。自由的人民哪里受得了这种压迫,于是不少人纷纷想办法要离开这个国家。
  他们听说大西洋彼岸有个自由的土地,地广人稀,而且最大的优点是没人管。于是,1620年,102名清教徒搭乘长27.5米、载重180吨的小帆船“五月花号”,准备横跨大西洋展开移居旅程。
  一支前往“自由天堂”的小分队出发了。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海上天气之险恶想必大家都能想象得到。那个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好的航海设备。“五月花号”名字虽然好听,但其实就是一艘不大的帆船。
  就是这样一艘船,在大风大浪里,勇闯天涯。更为悲剧的是,他们还不知道自己该停在哪里。只是,按照一个模糊的目标前进,未来究竟如何,没有人知道。
  前往自由的路,就是如此艰难。
  漫长的旅途中,唯一能陪伴他们,给他们一点抚慰的就是啤酒。
  说到这里,其实,喜欢喝点酒的朋友大概会纷纷点头。是的,酒的发明归根到底是一种人类对未知恐惧的逃避,尤其是在战乱频繁、居无定所的年代,想要在漫漫黑夜里平静下来,只能依赖于酒或者某种宗教了。
  好在再怎么艰难,经过两個月艰难的航行,船总算到了美洲大陆。但一船人惊呆了:这哪里是什么“天堂”,触目都是烂泥潭,荒无人烟,当地的天气还极冷。他们想着继续南下,寻找更温暖一些的地方再下船,又纠结了很久。
  直到一件事发生了,大家才迫不得已选择一个地方作为登陆点——啤酒没了。
  是的,就是因为啤酒没有了,一切都不得不马上做出改变。他们的船停在了马萨诸塞湾,然后以现在波士顿东南方的新普利茅斯为基地开垦殖民地。
  再往后,这里就成了英国13个殖民地的核心,也是美国建国的雏形。

2


  听完这个故事,是不是感受到酒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历史有多长,酒的历史就有多长。
  实际上,酒可能比人类的历史还要长很多,因为有腐败就有酒的可能,而腐败显然是大自然天生的一种现象,只是以前的那些“酒”自生自灭,没有人去喝罢了。
  毫无疑问,酒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个礼物。
  但这个礼物安全抵达人类的手中,也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远古时代,酒其实是一种远离普通人的“圣物”,只能为少部分贵族阶层的人所占有。这是因为酒醉的状态被视为是通神的,那种幻觉和眩晕能够让人产生非日常的举动。
  譬如,与饮酒产生最多关联的是萨满教。他们相信动物(之后则是神)的魂魄会转移至某个特别的人——萨满身上,然后借其口传递动物或神的旨意。至于如何让动物的魂魄或神转移至萨满,则必须凭借让人的心智暂时性亢奋的嗜好品,也就是酒来实现。
  自然,只有最高等级的萨满才能饮酒。
  在古老的印加帝国,“圣酒”奇恰酒同样只能给那些参与祭祀的人。而能参与这个活动的人只能是印加王和他的亲信们。普通人偶尔也会被赐予一点酒,但那就像恩赐一样,非常稀少难得。
  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好东西总要留给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享用。
  但腐败毕竟是大自然最普遍的存在,又不是只有上等人才能掌握酿酒的技术。不让大家喝那些高级的酒,人们就想办法找最普通的粮食来酿酒。
  于是谷物酒就出现了。谷物还不常见?地里收回来的粮食就能用得上。这种“美好”的感觉普通人也能感受到了。
  贵族阶层一看,既然酒不能禁止了,那就在名义上否定你。
  如印度的《梨俱吠陀》中就提到,发芽的大麦、米、豆类等混上米或大麦的粥,待其发酵后就产生世俗的谷酒。谷酒也带有“食物的渣滓”“虚伪”之意,是备受轻藐的酒。
  也就是说,你喝得到酒没什么,你在社会地位上依然是被瞧不起的。

3


  当然,酒变得满大街都能喝到也不是什么好事。
  比如在古罗马,大家太爱喝葡萄酒了,导致很多种粮食的地,都被用来栽种葡萄,国家不得不从埃及进口粮食。
  看到这种情况的罗马皇帝杜米提安一怒之下,命令将全国的葡萄树砍一半,保证粮食产量。
  所以,酒虽好喝,也要适度啊。
  而在古埃及,你要是喝多了,也会很遭人讨厌。
  在货币尚未普及、以物易物的古埃及,祭司或官吏的部分俸禄是用啤酒支付的。(这种发工资的方式真是感人,那些嗜酒的人还怎么上班,不得喝醉了天天躺在家里。)
  没有钱,只有酒,哪能喝不醉?你要是喝得不控制,就会被吐槽说:“像个无人理会的孩子,正躺在地上撒野。”传出去就是个笑柄。
  可是我想说,不让人醉,那你为啥给人的工资是啤酒呢?
  至于怎么喝酒才适合,还是要多听听柏拉图老先生的话:18岁以下的你就别喝了,自己都没什么自控能力,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再说;30岁嘛,可以适量喝点,有助于“胡思乱想”,进入冥想状态,但别喝过了,否则那也是件蛮丢人的事;要是过了40岁,到了“不惑”之年,那就随便喝吧。酒可以抚慰自己的忧伤,让你无所顾忌,进入一个真正的“自我”。
  当然,他这么说是有原因的,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因为企图复兴挽救雅典,却遭到民众审判,被判处死刑,逼得最后饮下毒液而死。他内心也有点灰心丧气,希求通过喝酒能在自我的世界里寻找到一种平衡。

4


  不知道你听完了上面的这些故事,会不会有点忧伤?酒和人类的情绪有关,人们开心和不开心都要找出酒来陪着,让那杯中之物倾诉内心的感受。
  上面这些还只是起点,“酒杯里的大戏”还没真正进入高潮呢。但在这篇文章里,我就不展开了,那实在是一段浩浩荡荡的历史征程,也是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脚本。
  这些素材都来自宫崎正胜老爷子的《酒杯里的世界史》。他在书中比我讲得要精彩很多。从最早的蜂蜜酒到充满运气的蒸馏酒,再到人类脑洞大开的鸡尾酒,书里都梳理得一清二楚。这书说的是酒,又不是酒,它真正讲的是历史。
  我最喜欢这位老爷子的一个角度是,他对待历史很有温度。
  历史会被上千年的灰尘淹没,也会被人渐渐遗忘,但那些保留至今的具体的物像一把劈开迷雾的剑,一旦你找到法门,就能看到过往的一切。
  一件小小的东西,往往凝结着很多记忆,很多传奇。你的视野够宽阔,想象力够丰富,在这件小小的物面前,就是一个浩瀚的历史蓝图。
  现在,让我们再想想开头的那个故事。
  一瓶啤酒能有什么神奇之处?除了它可以在炎热的下午给你一丝凉爽。可要是你知道它曾在某个历史节点上,让一帮千辛万苦横渡大西洋的英国人不得不停下来,然后建立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是不是,你会觉得喝进去的那杯酒突然变得有意思起来?
其他文献
桃花  前世红杏出墙的少妇  眼波养出的一汪水色  姐姐脚踝上一根红线  羽化而成的霞衣  随四月春风,荡漾  民间  化为一株,妖妖  之桃  青山隱隐,渐行渐远  心事悠悠,辗转轻叹  小轩窗前,一卷残词搁浅  兰花无心抽穗,新枝倒垂  几杯薄酒,锡壶一温再温  黄昏月下,丝柳深处  万万朵窖藏的心事  守在枝丫,脉脉敬候  山野一天  人世几回泅渡  前朝的斑驳古刹  今世的碧水流榭  年年
对于写作者来说,扩大文学视野非常重要,文学视野“最起码是全国的视野,更应该是全人类、全世界的视野”,只有在全球视野下摆正自己的位置,再反观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社会,才能写出“大多数人都能共知、共通、共感的作品”。   如何认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有一个外国人说过:面对永恒和没有永恒的局面。这话说过很久了,都是我们今日的状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作家写作,对于世界来讲它是特殊的,是“这一个”。它
你知道朱晓玫吗?  《观点周刊》评价:朱晓玫的演出是冷静和严谨的——这就是天才;  《费加罗报》赞叹:你一定要去听朱晓玫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她演奏的就像作品写的一样纯净无邪;  宋鸿兵感慨:她的巴黎演奏会场场爆满,她演奏的巴赫,堪称天籁!她是朱晓玫,真正的钢琴大师!  朱晓玫是谁?  大多数人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就连她的百度百科也是这样的介绍:“一位目前不为人知,低调而有实力的中国钢琴家。” 
爱有很多种的吧。一种是,你想和他牵着手,在街上、在超市里,走。你们做爱、做饭。你们看电视、给对方夹菜。你们在一起,像头驴子,转啊转,把时间磨成粉末,然后用粉末揉面,做包子、饺子、面条,吃下去,饱了,心满意足。   还有一种,就是像我对你这样,远远地,用一点微弱的想象,张望。给这暗下去的岁月,涂一抹口红。这么些年来,我都不知道,我是在用想象维持对你的爱情,还是在用你维持想象的能力。   我想清楚
零食是人生的慰安剂,也是社会的温度计、欲望的折射镜。愉悦与陷阱  王珊发胖是从初一开始的,那年她12岁,有了一个弟弟,然后被送到了学校住宿。离家十分钟的路程,妈妈每个月只能看她两次。这成为她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她胖了。  妈妈觉得亏欠她,每次来都会塞给她许多钱。这些钱,她全部都用来买了吃的。从小被压抑的味蕾遇到了被冷落中的无助感,她从那时开始了与零食相依相伴的长期生活。上课时会抱着西瓜吃,晚上睡觉
闲来无事,沿着城关老巷徜徉。   城郭的建制并不算太悠久,然而却也颇有些年月,有其深入纹理的故事与往事。河道两旁,民舍参差,中间是石板路,表面光洁透亮,一路伸延。薄暮里,烟火的气息在我们四周弥漫,一串细微的咳嗽声,隔着木门,在炉膛深处闪亮,回忆里透着土香,是童年的味道,仿佛我们从前的故家。时光在这里慢了下来,往事徘徊不去,那些洋溢在心间的念想,静默到无声,仿佛记忆也在这里驻足、聆听。   多少
母亲去天津打工,早晨四点多的火车,我送她。空荡荡的路上涂抹着昏黄的灯光和潜伏的春寒。行人稀少,只有摆早点的人在黑暗处生火。  候车室坐着不多的人,一列火车来,载走了一些。我跟母亲坐在冰凉的蓝椅子上,很少说话。我替母亲捏着火车票。  好多年了,母亲为了我,春节一过,我们乡下的花都没有来得及开,就去东边打工了。这些年,她患了焦虑症,头疼、失眠、眼睛涩得厉害,出去得少了。其实我心里清楚,母亲是操心,操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子”,我们传统的说法是对男性公民的尊称。这个说法,有他的道理。但是,我觉得西方人关于这个“子”字他们的说法更好一些,西方人说这个“子”字其实可以解释为哲学家。孔子就是一个姓孔的哲学家。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最关键的词语是三个字:“学”、“习”、“说”。  所谓“学”,甲骨文的
从前有一位圣者率领门徒出国考察,来到某个地方,这地方本是一个国家的首都,可是这个国家早已灭亡了。  这位圣者是研究兴亡治乱的专家,他立即展开调查访问。他向一个年纪最大阅历最多的人请教:“贵国为什么会灭亡?”  老者摇头,叹息。  圣者在一旁温良恭俭让地等着。  弟子们在圣者背后肃立着。  良久,那老者说:“亡国的原因是:国君用人只肯任用道德君子。”  群弟子愕然。  圣者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仍然“
中国式饭局就是一个小舞台,每个人都在有心无意扮演者属于自己的角色。我是极厌恶吃应酬饭的,担心的就是怕自己扮演不好属于自己的角色。——闫广慧  前一阵在单位不远的地方租房子住,和我同租的还有一位同事,年龄相差不大,都算是80后,他好动,我好静。两个人进进出出时不时地都会一起吃饭,吃了几次饭后觉得,我和他的花销概念不一样,我请的吃也就十多块,他请我吃的竟然是四五十块,一来二去的总觉得人情难还。我为了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