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与时代病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KI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零食是人生的慰安剂,也是社会的温度计、欲望的折射镜。

愉悦与陷阱


  王珊发胖是从初一开始的,那年她12岁,有了一个弟弟,然后被送到了学校住宿。离家十分钟的路程,妈妈每个月只能看她两次。这成为她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她胖了。
  妈妈觉得亏欠她,每次来都会塞给她许多钱。这些钱,她全部都用来买了吃的。从小被压抑的味蕾遇到了被冷落中的无助感,她从那时开始了与零食相依相伴的长期生活。上课时会抱着西瓜吃,晚上睡觉前也会再泡一桶泡面。
  读大学后,曾有过男朋友,最终分手理由是对方“想有个正常体重的女朋友”。
  有一次动手术,吃不了东西,她在病床上开始幻想从小到大吃过的好吃的。想到一种,就在淘宝上搜出来加入购物车,这个过程让她觉得非常的满足。从那时,她才意识到,她所以爱吃并不是因为饿,而是因为对零食有瘾,那种嘴巴里的暴饮暴食症,是比酒瘾、烟瘾更可怕的东西。
  “瘾”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对某种物质,或者某种体验成瘾?那些令人欲罢不能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辛普森一家人》有一句很精辟的话:“酒精是所有人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此处的“酒精”也可替代为“零食”。相形之下,吃零食大概是成本最低、让人的感官最快得到满足的方式。有人形容吃瓜子上瘾,就像“肚子里伸出了一把手”。经济学上的“延时折扣”指的是等待时间越久的奖励,其价值越打折扣。反之,两秒钟就能吃到瓜子仁,是一种很微妙的激励,一种出售未来的及时享乐。
  心理学家认为,从性质上讲,吃零食行为与自我抚摸行为的机制是相同的,在于对紧张情绪的缓解和内心冲突的消除。一方面它能够通过皮肤神经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而产生一种慰藉,消除内心的孤独;另一方面,当嘴部咀嚼和吞咽的时候,大脑的摄食中枢会产生另外一个兴奋区,使紧张兴奋情绪得到抑制。
  很多创业公司赋予 “零食文化”的重要性,这通常可以粗略地体现出企业的雄心壮志。比如2014年Facebook聘请了曼哈顿的前糕点厨师巴特勒带头发起甜品计划,为焦虑的创业者们每天提供四种甜点,基于两个不同的主题,从来没有重复过。
  女性们一边嚷嚷着要减肥,一边对喜欢的零食爱不释手,看电影追剧也好,一群闺蜜聚餐喝下午茶也好,深夜加班抗争永远的拖延症也好,正餐之外都会让零食填满胃的空虚。
  从传统上看,远古的男性负责狩猎,女性则负责采集,在采集过程中会不断品尝浆果和蘑菇,所以,女性在遗传特征上,对好吃的东西特别敏感。姐吃的不是零食,是社交,是寂寞,也是逃避。

欲望与药方:“同一片水域里到处都是诱饵”


  零食主要含有糖分、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热量来源。我们的文化已经习惯将肥胖与贪婪、欲望等负面特质相挂钩。在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千寻就曾对着已经变成猪的父母叮嘱说不要吃太多,否则会被吃掉。
  苏格拉底提出警告,一旦欲望超过自制力可约束的范围,受苦的就不只是身体;届时灵魂会陷入险境,而文明终将凋零。当时的人认为,爱吃气味浓烈、辛辣的食物会引发滥交,对社会及个人造成威胁;记载食物的文献也开始出现对筵席、暴食与淫欲的惊人描述。
  我们生活在一个特别容易上瘾的时代。亚当·阿尔特说,“20世纪60年代,在我们游泳的水域里,危险的东西可不太多:香烟、酒精和毒品都很昂贵,一般人根本接触不到。 到21世纪20年代,同一片水域里到处都是诱饵。上瘾之事的清单很长,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而且我们才刚刚了解到这些鱼钩的力量。”
  从很多方面看,物质上瘾和行为上瘾非常相似。它们激活相同的大脑区域,受一些相同的人类基本需求所推动: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精神刺激、见效的感觉。而我们最大的发现和共识是,所谓“成瘾”,其实只是我们应对人生困境的方式之一。
  “癮”的功能就在于,在我们与某种痛苦的情绪之间设置一个缓冲区。瘾能麻木我们,暂时脱离我们所知道的和所感受到的人生困境。久而久之,这个麻木的区域就变成了我们应对人生的基本机制。
  美国作家切利斯·格伦丁宁说,人类的满足有两个源头,“原始”满足是那些与生俱来的欲望:营养、爱、意义、目的、精神。当这些欲望未能得到满足,我们就转向“第二层”满足,包括药物、酒精、尼古丁、性、物质占有、机器。当然也包括看似无害的零食。
  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恰恰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病症——我们的社会建造了强大的动力引擎,还需要设计更好的刹车系统,包括社会连接、社会接纳、社会认同;我们在文化层面没有推广更多更深形式的意义与目的,于是人们陷入了焦虑、抑郁、不安,以及“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最终只能在消费和技术制造的一个个小小的刺激反应循环里寻找一种虚幻的满足。

大师与零食:时代折射


  许多人对于“饱食之秋”的眷念,是由冰凉可口的橘子与暖烘烘的烤栗子组成的。这种像生活的填塞剂一样的存在的零食,对海明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写作养分:
  “我买了柑橘和烤栗子装在纸袋里带进房间,开始写一篇新的小说,却没法进行下去,我坐在炉火前,把小橘子的皮中的汁水挤在火焰的边缘,看这一来毕毕剥剥地窜起蓝色的火焰。”
  《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曾回忆,有一年冬天,母亲拿来一块像扇贝的模子做的名叫“小玛德莲娜”的点心,在一阵压抑的心情中,他随手把蛋糕放进茶水中泡软,并无意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边,“在混有点心屑的热茶碰到上颚的一瞬间,我冷不丁打了个颤,感受到一种美妙的愉悦感,顿时觉得人生的悲欢离合算不了什么,人生的苦难也无需萦怀,人生的短促更是幻觉而已。”
  普鲁斯特反复讲到人类记忆的虚无缥缈以及难以把握,但那些小时候的味道,总能一次又一次唤醒我们。就像日本神户那家经营了半个世纪的零食店,在多年后依然不屈不挠地负载着记忆的宏伟大厦。
  许多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曾以零食折射时代。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羊脂球》中,有一个经典的场面:战争时期,一辆满载着饥肠辘辘的旅客的火车上,一个妓女带着丰盛的野餐篮子上了车——两只切开了的子鸡,蛋糕,水果,甜食,小面包则是在诺曼底被人叫做“摄政王”的那一种。
  不久香味散开了,它使得人的嘴里浸出大量的口水,而几个贵妇人对这个“姑娘”的轻视变得更猛烈了。之后,这群旅客在接受了羊脂球的食物馈赠后,转眼在利益面前将她出卖。在莫泊桑批判现实的笔法下,这些逐利可怕的嘴脸在成为物质欲望象征的零食面前一一显现。
  大文豪巴尔扎克把食物当做社会的温度计,“一个贪吃的诱人的农村少女像一条火腿;一个苍白的、满是皱纹的老太太就像小牛的胰脏;一个老年放贷人就像一只附着在岩石上的牡蛎——而一個女孩的纯真就像是牛奶,可能会因为‘热天、甚至由于呼出的一口气’而变质。”
其他文献
我觉得甘蔗是极为离奇的植物,人如果不把它砍下来,它会把自己甜死。嚼甘蔗时,我一边嚼一边想:这么甜,甘蔗怎么受得了。真甜,太甜了!甘蔗早晚能把自己甜死。   甜死是怎么死的?首先是舌头因狂喜而麻木死掉了,像毒贩子吸食毒品过度死掉一样,然后是主管嗅觉的中枢神经被源源不断的甜给甜死了。这里说的是人,而甘蔗作为植物,我认为它承受不了这么多的糖分。   甘蔗的糖是单糖,热量太大,不跑马拉松消耗不掉这么多
如何对待这个日夜不停提速的时代,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选择。社会一直努力绑架我们,手段花样百出。在我看到的背道而驰的人生中,有一位是淡水河邊的老阿妈,她在那里卖冰激凌蛋筒,人家卖15元新台币,她卖10元,每天都还早早就收摊。我一位本地朋友有次实在忍不住问这是为什么,老阿妈的回答是:“我够了。”真是振聋发聩。  也许所有的秘密都在这里了。对抗这永无宁日的飞奔,“够了”是真正的解药。满足感毫无疑问是幸福感
以有趣的微縮世界照片,透过迷你的模型,配合各种日常用品,凭着创意、想象力与幽默感,表现不同的主题影像,甚至有人称之为“微日记”。
赞扬与责备  究竟有多大威力   繁忙的一天结束后,很多人都会通过与朋友聊天、与伴侣共进晚餐、看电视、翻阅杂志、浏览购物网站来释放工作评判带来的压力,渴望得到暂时的解脱。记录、反思、修改这些评判,是让人心力交瘁的。而当我们进入舒适的私人社交空间时,心中的评判机制会安静下来,仿佛一只即将入睡的小猫。   我们是否在工作中得到了应得的赞扬,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与寿命。事实上,人们在工作中对来自他人的评
前几天特别去了一趟银行。我对打着领带的秃头经理单刀直入:“有什么手续我现在办理,可以让儿子们不需要我就能够直接处置我的账户财务?”  他露出疑惑的表情。  我耐心说明:“就是,如果我明天死了,他们如何可以不啰嗦,直接处理我的银行账务。”  经理紧张地用手指头敲他的桌子,连续敲了好几下。这是美国人的迷信手势,谁说了不吉利的话,敲一下木头桌子,“老天保佑”,就可以避开厄运。  紧接着,他把食指竖直在嘴
还是高中的时候,一个天高气爽的秋天到了,那天早上,有秋天独有的夹杂露珠清冷的小雨。雨过,教学楼还并无许多人,楼梯也静悄悄的。教室里只有几个人,我正琢磨着早上的安排,听到一人说起楼下小卖店旁才见了一只松鼠还有一只猫头鹰,恰是两只,但现在已全然不见了。“哦,”我想,“若是可以,我倒想先放下书本,去买些东西喂它们,应该比公园里喂金鱼来得值得。”随之,一如既往长也不长,九月的一天的学习生活平淡地开始又结束
桃花  前世红杏出墙的少妇  眼波养出的一汪水色  姐姐脚踝上一根红线  羽化而成的霞衣  随四月春风,荡漾  民间  化为一株,妖妖  之桃  青山隱隐,渐行渐远  心事悠悠,辗转轻叹  小轩窗前,一卷残词搁浅  兰花无心抽穗,新枝倒垂  几杯薄酒,锡壶一温再温  黄昏月下,丝柳深处  万万朵窖藏的心事  守在枝丫,脉脉敬候  山野一天  人世几回泅渡  前朝的斑驳古刹  今世的碧水流榭  年年
对于写作者来说,扩大文学视野非常重要,文学视野“最起码是全国的视野,更应该是全人类、全世界的视野”,只有在全球视野下摆正自己的位置,再反观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社会,才能写出“大多数人都能共知、共通、共感的作品”。   如何认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有一个外国人说过:面对永恒和没有永恒的局面。这话说过很久了,都是我们今日的状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作家写作,对于世界来讲它是特殊的,是“这一个”。它
你知道朱晓玫吗?  《观点周刊》评价:朱晓玫的演出是冷静和严谨的——这就是天才;  《费加罗报》赞叹:你一定要去听朱晓玫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她演奏的就像作品写的一样纯净无邪;  宋鸿兵感慨:她的巴黎演奏会场场爆满,她演奏的巴赫,堪称天籁!她是朱晓玫,真正的钢琴大师!  朱晓玫是谁?  大多数人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就连她的百度百科也是这样的介绍:“一位目前不为人知,低调而有实力的中国钢琴家。” 
爱有很多种的吧。一种是,你想和他牵着手,在街上、在超市里,走。你们做爱、做饭。你们看电视、给对方夹菜。你们在一起,像头驴子,转啊转,把时间磨成粉末,然后用粉末揉面,做包子、饺子、面条,吃下去,饱了,心满意足。   还有一种,就是像我对你这样,远远地,用一点微弱的想象,张望。给这暗下去的岁月,涂一抹口红。这么些年来,我都不知道,我是在用想象维持对你的爱情,还是在用你维持想象的能力。   我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