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让学生能够从这个情境当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合适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学生还需要加强在问题解决过程当中的探索行为和探索的过程,这样能够使得学生从问题当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本文将对当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是否具有有效性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7-054
目前很多学校,很多数学教师都已经在应用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这一方法是否具有有效性当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现阶段还提出了一套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实现的方法,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对这个方法进行有效的验证,探讨这个方法是否适合高中数学教学,希望对其他教师有所帮助。
1应用直观的数学案例来创设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个概念性的知识,就是在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具体对象的同时又非常直观的学习案例,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结合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内容来解决这个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之后学生在解决案例的过程当中还会发现这个案例内部存在的关于数学的相关规律知识,进而他们对于数学知识内容就会产生一定的疑惑,最后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总结出这个数学规律。当然,在总结出了这个数学规律之后,还要和以前的数学规律来进行比较,一旦学生遇到了困难,那么教师就可以主动点出学生存在的学习疑问的地方,那么在这个时候,很多学生都愿意跟随教师来了解更多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内容。
本文将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一些问题作为案例来进行主要的分析。比如说一种储蓄方式,按照复利来进行计算,如果本金是a元,那么盈利率可以设为r,存期就是x,本金就是本金,加上利息则是y元,写出本利和y随着存期x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函数关系式。教师需要创设这个案例的学习情境,那么学生需要结合以往学习过的一些相关的函数知识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到函数关系式。第一年的储存到期之后,本期是:y = a(1+r);第 2 年到期本息为:y = a(1+r) 2 ;第 3 年到期本息为:y = a(1+r) 3 ;x 年到期本息为:y = a(1+r) x ( x∈N * )。当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得到问题,最终的答案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这个函数表达式的形式加以往的学习过程当中根本没有了解过,不知道这个数表达式的来源,在这个时候,学生就会产生思考,这个函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函数?它的概念是什么?它的性质又是什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顺利的引出这一章节,应该学习的一个重点问题,也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2应用对比数学现象的方法来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主动的去理解数学问题的时候,就需要学生也同时做出一些努力配合教师的思维路线去思考,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仅仅只是让他们观看一个数学案例,从数学案例的解题中知道数学案例,最终找到答案,那么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是根本無法让学生深入的理解数学规律,了解数学知识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适当的改善一下教学的思路。教师可以同时找到几种比较相似的数学案例来让学生来进行对比分析,找到这几个数学案例直接存在的共性,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的一些不同之处。当学生理解到了每一个案例,直接存在的一些相同的地方,又或者是他们找到了这些案例,彼此之间存在的一些不同的地方,就能够清楚的从中分析出每一个数学问题存在的概念,以及每一个数学问题所具有的规律,并且还可以找到这些案例的答案,真正的去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
本文将以学生学习集合方面的知识作为案例来进行主要的分析。分析{ x | y = x 2 +1}、{y | y = x 2 +1,x∈R}、{( x,y) | y = x 2 +1,x∈R} 这三个案例是否属于同一个集合作为范例。刚开始学生对于这三个案例的态度就是根本无法注意到这三个案例,彼此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别,当学生了解到了数学形式上面存在的一些差异之后,学生就可以思考,在集合当中,函数本身是相同的,只是需要探索函数当中存在的未知数不同,那么这些集合所存在的元素就不相同吗?只有当学生产生了这个疑问,那么学生就可以结合一天学习过的一些相关的函数知识内容以及集合方面的知识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学生可以发现函数的取值范围是不同的。通过本次的学习,学生还可以意识到几个问题,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集合元素的表现形式,不一定要是一个具体的数,当然还可以是一个函数所成立的一个未知的取值范围,第二个问题就是判断集合相同的条件,也就是集合内是否满足了元素,充满互异性,无序性以及确定性这三个条件。只要满足了这个条件,就能够将集合看作相同的集合,教师让学生对比几个相似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发现在学习案例的过程当中,是否有一些没有发现到的知识细节之后,再深入的进行学习。
3结束语
数学的案例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帮助,可以让学生明确的找到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发现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更加频繁地应用这个一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 唐小丹.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讨.教学与管理,2011(27).
[2] 冷平,梅松竹,王燕荣.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 学误区.教学与管理,2011(31).
[3] XavierRoegiers. 为了整合学业获得情境的设 计和开发.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7-054
目前很多学校,很多数学教师都已经在应用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这一方法是否具有有效性当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现阶段还提出了一套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实现的方法,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对这个方法进行有效的验证,探讨这个方法是否适合高中数学教学,希望对其他教师有所帮助。
1应用直观的数学案例来创设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个概念性的知识,就是在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具体对象的同时又非常直观的学习案例,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结合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内容来解决这个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之后学生在解决案例的过程当中还会发现这个案例内部存在的关于数学的相关规律知识,进而他们对于数学知识内容就会产生一定的疑惑,最后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总结出这个数学规律。当然,在总结出了这个数学规律之后,还要和以前的数学规律来进行比较,一旦学生遇到了困难,那么教师就可以主动点出学生存在的学习疑问的地方,那么在这个时候,很多学生都愿意跟随教师来了解更多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内容。
本文将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一些问题作为案例来进行主要的分析。比如说一种储蓄方式,按照复利来进行计算,如果本金是a元,那么盈利率可以设为r,存期就是x,本金就是本金,加上利息则是y元,写出本利和y随着存期x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函数关系式。教师需要创设这个案例的学习情境,那么学生需要结合以往学习过的一些相关的函数知识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到函数关系式。第一年的储存到期之后,本期是:y = a(1+r);第 2 年到期本息为:y = a(1+r) 2 ;第 3 年到期本息为:y = a(1+r) 3 ;x 年到期本息为:y = a(1+r) x ( x∈N * )。当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得到问题,最终的答案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这个函数表达式的形式加以往的学习过程当中根本没有了解过,不知道这个数表达式的来源,在这个时候,学生就会产生思考,这个函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函数?它的概念是什么?它的性质又是什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顺利的引出这一章节,应该学习的一个重点问题,也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2应用对比数学现象的方法来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主动的去理解数学问题的时候,就需要学生也同时做出一些努力配合教师的思维路线去思考,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仅仅只是让他们观看一个数学案例,从数学案例的解题中知道数学案例,最终找到答案,那么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是根本無法让学生深入的理解数学规律,了解数学知识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适当的改善一下教学的思路。教师可以同时找到几种比较相似的数学案例来让学生来进行对比分析,找到这几个数学案例直接存在的共性,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的一些不同之处。当学生理解到了每一个案例,直接存在的一些相同的地方,又或者是他们找到了这些案例,彼此之间存在的一些不同的地方,就能够清楚的从中分析出每一个数学问题存在的概念,以及每一个数学问题所具有的规律,并且还可以找到这些案例的答案,真正的去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
本文将以学生学习集合方面的知识作为案例来进行主要的分析。分析{ x | y = x 2 +1}、{y | y = x 2 +1,x∈R}、{( x,y) | y = x 2 +1,x∈R} 这三个案例是否属于同一个集合作为范例。刚开始学生对于这三个案例的态度就是根本无法注意到这三个案例,彼此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别,当学生了解到了数学形式上面存在的一些差异之后,学生就可以思考,在集合当中,函数本身是相同的,只是需要探索函数当中存在的未知数不同,那么这些集合所存在的元素就不相同吗?只有当学生产生了这个疑问,那么学生就可以结合一天学习过的一些相关的函数知识内容以及集合方面的知识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学生可以发现函数的取值范围是不同的。通过本次的学习,学生还可以意识到几个问题,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集合元素的表现形式,不一定要是一个具体的数,当然还可以是一个函数所成立的一个未知的取值范围,第二个问题就是判断集合相同的条件,也就是集合内是否满足了元素,充满互异性,无序性以及确定性这三个条件。只要满足了这个条件,就能够将集合看作相同的集合,教师让学生对比几个相似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发现在学习案例的过程当中,是否有一些没有发现到的知识细节之后,再深入的进行学习。
3结束语
数学的案例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帮助,可以让学生明确的找到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发现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更加频繁地应用这个一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 唐小丹.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讨.教学与管理,2011(27).
[2] 冷平,梅松竹,王燕荣.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 学误区.教学与管理,2011(31).
[3] XavierRoegiers. 为了整合学业获得情境的设 计和开发.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