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围绕幼儿心理健康開展的教育活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它与目前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适应。除此以外,在我国2001年9月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在健康这一领域中提出了“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幼教改革中应重视的问题。
二、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对心理健康概念的认识模糊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教师和家长一般都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但却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平衡
近年来,教师更多关注在幼儿园内如何进行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幼儿在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时常忽视家庭这一块教育资源。出现教育的不平衡,资源的浪费,造成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完善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对幼儿心理行为是否异常的判别基于少量的幼儿心理学,或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至此,教学效果明显不好,幼儿的实际接受效果也不理想。
(四)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的不科学性
没有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关键所在。例如,当有些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幼儿应当采取正面教育,通过榜样作用,一定要减少对幼儿的刺激。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
(五)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无力感
作为经常面对孩子的教育者和保护者,无论是在幼儿园的老师还是家庭中的父母,在当今社会中都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生活的压力。。即使有心去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也难免常会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致使无瑕无力去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实施途径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养成教育法
(1)榜样示范法
该方法通过给幼儿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榜样的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
(2)行为实践法
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在具体实践中加深幼儿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3)家园同步教育法
这种方法要求幼儿家庭与幼儿园进行密切的配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的教育,具体方法依内容不同可有所不同。
(4)情境教育法
即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表现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如何做出有效的行为和对策。这种方法能帮助幼儿认识在社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判别是非、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2.补偿性教育法
(1)行为矫正法
这种方法是应用学习的原理-奖罚的方法去改变或消除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幼儿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
(2)游戏矫治法
即为幼儿创设一个特别的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并获得情绪上的放松,最终认识自我,并在幼儿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控制自我。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1.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教师应积极构健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教师应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他们的需要,创设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要经常用微笑面对孩子,驱走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注视孩子,消除孩子的胆怯;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
2.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独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意识地把这些小朋安排在活跃的孩子周围,让他们身临其境,获得直接交流和感受,渐渐地这些小朋友在同伴的影响下将会有明显的进步。
3.以游戏活动为载体,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
首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其次,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后,扩大幼儿社会交往空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家园同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教师与家长要经常沟通、交流,以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让家长明确各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及时反映幼儿在园表现;家长积极配合教师,主动向教师反馈幼儿在家情况,使幼儿在园在家表现一致,身心和谐发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让教师走进幼儿的家庭生活,让家长参与幼儿的集体活动;定期对家长进行有关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帮助家长了解、掌握正确的教养方法,家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开展“社会模拟活动”,通过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可以解决独生子女的任性、自我封闭、不合群问题。实施家园同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项服务工作,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技化程度的提高,未来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克服自身的问题,不断前进,新生的青少年一代将得益于时代为他们提供的这一新的教育活动而健康顺利地成长。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围绕幼儿心理健康開展的教育活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它与目前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适应。除此以外,在我国2001年9月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在健康这一领域中提出了“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幼教改革中应重视的问题。
二、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对心理健康概念的认识模糊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教师和家长一般都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但却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平衡
近年来,教师更多关注在幼儿园内如何进行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幼儿在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时常忽视家庭这一块教育资源。出现教育的不平衡,资源的浪费,造成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完善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对幼儿心理行为是否异常的判别基于少量的幼儿心理学,或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至此,教学效果明显不好,幼儿的实际接受效果也不理想。
(四)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的不科学性
没有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关键所在。例如,当有些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幼儿应当采取正面教育,通过榜样作用,一定要减少对幼儿的刺激。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
(五)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无力感
作为经常面对孩子的教育者和保护者,无论是在幼儿园的老师还是家庭中的父母,在当今社会中都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生活的压力。。即使有心去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也难免常会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致使无瑕无力去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实施途径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养成教育法
(1)榜样示范法
该方法通过给幼儿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榜样的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
(2)行为实践法
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在具体实践中加深幼儿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3)家园同步教育法
这种方法要求幼儿家庭与幼儿园进行密切的配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的教育,具体方法依内容不同可有所不同。
(4)情境教育法
即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表现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如何做出有效的行为和对策。这种方法能帮助幼儿认识在社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判别是非、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2.补偿性教育法
(1)行为矫正法
这种方法是应用学习的原理-奖罚的方法去改变或消除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幼儿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
(2)游戏矫治法
即为幼儿创设一个特别的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并获得情绪上的放松,最终认识自我,并在幼儿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控制自我。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1.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教师应积极构健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教师应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他们的需要,创设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要经常用微笑面对孩子,驱走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注视孩子,消除孩子的胆怯;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
2.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独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意识地把这些小朋安排在活跃的孩子周围,让他们身临其境,获得直接交流和感受,渐渐地这些小朋友在同伴的影响下将会有明显的进步。
3.以游戏活动为载体,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
首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其次,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后,扩大幼儿社会交往空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家园同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教师与家长要经常沟通、交流,以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让家长明确各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及时反映幼儿在园表现;家长积极配合教师,主动向教师反馈幼儿在家情况,使幼儿在园在家表现一致,身心和谐发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让教师走进幼儿的家庭生活,让家长参与幼儿的集体活动;定期对家长进行有关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帮助家长了解、掌握正确的教养方法,家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开展“社会模拟活动”,通过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可以解决独生子女的任性、自我封闭、不合群问题。实施家园同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项服务工作,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技化程度的提高,未来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克服自身的问题,不断前进,新生的青少年一代将得益于时代为他们提供的这一新的教育活动而健康顺利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