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辍,提高高中文言文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克服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畏惧感,需要从高中三年全局把握,尽量轻字词翻译重文言文整体情感把握,分目标进行能力培养,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解题能力。
  【关键词】培养兴趣 字词翻译 分目标进行 中国的古代文学从有文字记录的殷商到清朝末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的精华足以塑造中华人的灵魂,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留给我们丰厚馈赠,作为中国人,可以从古代文化中寻找心灵栖息地,作为一名老师,有责任让学生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小学到高中,虽然已经接触了不少古诗文,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高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带领学生进一步扩展阅读,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坚实基础。跳出以考试为目的的怪圈,学生对文言文才不会“望文生畏”。
  高中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绝对没有哪一个年级才是关键,三年坚持分阶段实现目标,充分利用好阅读课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鉴赏能力的。从长远来看,能体会到文言文的妙处,更容易让学生自觉接触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高一的学生刚刚脱离初中浅显文言文,不应该一来就让他们感到较难文言文的压力,可以培养阅读兴趣为目标。利用阅读课让学生阅读浅显而有趣的故事,选择故事性较强的文章;通过角色扮演或者朗诵等方式,拉近与古人的距离。比如必修教材中的《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故事性强的文章。这类文章的字词不用花费时间讲解,有文章注释已经足够,那种传统的“字字落实”不利于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故事性强的并且较浅显的文言文,阅读难度不大,学生就不会有畏惧心理,《聊斋志异》中已经拍成影视节目的可以作为阅读对象,比如《画壁》《画皮》《聂小倩》《陆判》《促织》等,学生通过影视节目的了解,再来阅读文言原作,则更容易理解其中字词。另外,利用阅读课举行文言故事会,让学生用现代汉语讲一些通过阅读文言文知道的故事,这个效果也不错。高一的学生是极富活力的,他们比高年级学生更乐于展示自己,文言故事会成为他们的舞台,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将会阅读更多的文言书籍,对传统文化也就不那么陌生了。
  高二,以提高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一些感人至深的文章,例如《陈情表》《项脊轩志》,均以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感情流传至今。苏轼的《赤壁赋》以开阔的胸襟,对宇宙人生独特的看法,健康而乐观。比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为达观,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精神相类似。这种精神对每个人都可以算强心剂,处在情绪低谷的人诵读,能激起上进的勇气。高二的学生,多读这些好文章,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优秀的文言文作品那么多,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跳出高考的圈子,把美的感受传递给学生,走出考试的功利性,教师自己应该喜欢文言作品,自己喜欢就会全身心投入,学生会因为老师的热情和钟爱而受到感染,和老师一起感受到文言文中的美:精炼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有趣的风俗人情,从而克服对文言文的抵触感。
  高三,虽然以高考为风向标,但高考之后的路更为长远,带着阅读兴趣去读考试中的文章,就不会感到考试的枯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语文试题,会发现考试过程是一个管窥社会的过程,因为高考语文试题总是紧扣时代脉搏而出的。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能克服畏惧心理,面对高考试题时就会从容得多。阅读试卷中的课外文言文不仅不会有畏惧感,还会带着兴趣去读,加之近年来高考试题文言文考查以人物传记为主,间或考查名家散文的趋势没有变,那么用探索的目光去看这些文言文,用读故事的兴趣去面对试题,不是会有意外收获吗?
  文言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而不是单纯为了应付高考,所以跳出专门以考试为目的的怪圈,才能真正传承精神文明。教会学生学,而不应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些考试要求掌握的字词句或者解题方法,陶行知先生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以免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教师不能拘泥于考试的题型而把文章割裂,应该大处着眼,给学生以想象空间。学生有了兴趣,不把文言文看成“拦路虎”,自然会消除畏惧感,三年的坚持,是会有良好效果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 2008年12月第1版成长路上的明灯
其他文献
【摘要】素质就是知识加能力,再加上能使知识和能力发挥作用的动力品格--做人。素质不等于知识加技艺,它是人的品格、智力、智慧、能力的综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与进步。教育不是复制、克隆,前人的成果与经验固然好,我们值得借鉴、吸收,并且只能是辨证的继承与吸收,而不能照搬不误。没有教师层面的积极行动,任何要落到学生身上的改革都是不可能的。作为
期刊
【摘要】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力。弱智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培养弱智儿童首先要把握好爱的尺度,矫治弱智儿童的依赖心理。其次是运用各种形式教给弱智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和技巧。最后是要求家长在培养弱智儿童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校同心,对弱智儿童进行一致性教育。只要他自己能做,
期刊
【摘要】学生作业作为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其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校内外沟通,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作业设计 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山东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明确
期刊
前言:我常常和孩子们说,学好英语单词,就像建造房屋事先需要准备好砖块一样,是学好英语最基本的条件。但是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单词拼写能力,帮助孩子们学好单词呢?我根据几年来的日常单词教学,并结合孩子的学习规律,初步总结出以下几点浅见,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单词教学闹不如静  在平时的单词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地尝试和调整,采用了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看到非常多的公开课和示范课采用了一些活跃课堂气
期刊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创设各种情景,以促使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问题为载体,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自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下面就中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谈谈我的看法。  一、从历史典故或数学文化故事中去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典故和数学文化故事蕴含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等。  【关键词】小学生 英语 学习兴趣 培养 保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
期刊
[摘 要] “大学物理”是面向理工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具有深远意义。以“薄膜干涉”为例,首先描述相关理论知识,然后阐述思政元素。通过讲述托马斯·杨刻苦钻研的事迹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现象之美、物理理论描述之美与理论结构之美,并将物理理论提升到哲学层面;通过薄膜干涉的应用引出工匠精神,并对学生言传身教。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期刊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是教师能教出来的,它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激励和唤醒学生在自己主动的实践、探究、感悟中得以逐步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愿学;爱学;乐学曾经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真正的教育与其说是言辞,无宁说是在实践。”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切身体会到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有着丰厚的数学教学资源,平
期刊
【摘要】纵观20世纪以来各个领域的改革,数学教育无疑是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同时,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产生了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数学课堂的的建设与实施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便推动数学课堂的教学结构、方法的改革。本文从学生学习内容、解问题的能力 、创新意识、多媒体技术切入点和情感等几方面出发确定整合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整合 创新意识 情感
期刊
【摘要】小学是学生迈入知识大门的第一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游刃有余地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成为研究型教师,还要用各方面的技能来优化学生的性格,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年龄结趋于老年化,多数教师见识肤浅,理念未得到及时的更新,教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科研精神与科研能力。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听教育专家的讲座,观摩优质课示范课展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