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行关键转型期,社会问题和家庭矛盾日益增多,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网络游戏、暴力色情等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幼小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音乐教育的国度,《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古代先贤都喜好用“琴棋书画”来陶冶情操、丰富人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而以“琴”为代表的音乐则是其中运用最广的手段。
一、音乐能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时,人就会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和力量。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除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外,还包括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二、音乐能确立积极的人生航向
如果把人生比作成航程,那么中小学生正处于这一航程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人生观建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们理性思维尚不成熟,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还很懵懂,很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直接灌输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应该多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和功效,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航向。首先,在音乐教育中加入对世界观的认知,如欣赏舒伯特乐曲《鳟鱼》钢琴五重奏,舒伯特在第五变奏之后的结束段中又再现了呈示部中《蹲鱼》的明快活泼的主题,并用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轮流演奏该主题,钢琴亦演奏原歌曲的伴奏音型,以此表现出了舒伯特虽身处困境之中,但他对生活、对未来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积极向上的,并未因此而消沉下去。
三、音乐能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
法国思想家蒙恬曾经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也认为,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负面作用和家庭教育的失当,以及学习活动的繁重负担,考试竞争的紧张激烈等等,造成当今学生们自我认知的缺失和扭曲。对此,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音乐教育在自我认识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音乐能够为少年儿童展示出一个和谐的世界,一个充满情感和意味的“有情世界”,一个需要参与领悟和建构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图景有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同时音乐还能够以其独特的作用引导少年儿童理清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确立真正的社會自我,并在精神层面上实现对有限自我的超越,使自我成为一个审美的个体。
四、音乐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会刺激神经系统,使感情发生变化,从而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现在的学生90%左右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接受家长的宠爱,导致许多孩子自私自我,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等性格特点,加入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外因,许多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现代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具有心理治疗作用。优美的节拍旋律,可以调节人的神经,使人产生欢快的感觉,当人们因疲劳或压力产生思维混乱时,或者压抑、沉闷、惊慌时,听一下轻松的音乐,能使顿时放松下来,解除疲劳,恢复平静心情。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进入中学,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但是少年朝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制约的,尤其是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更突出一些。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与学生的心理过程相符合,则能够促进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得到健康的发展。现今,许多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已由原先的单调铃声变为悦耳的名曲,为广大师生营造了充满高雅音乐的文化氛围,这对师生的身心也大有裨益。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识到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经过美育熏陶的人不是完美的人。美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将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音乐教育是对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尽可能地把音乐作品中体现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勤于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引导,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
一、音乐能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时,人就会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和力量。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除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外,还包括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二、音乐能确立积极的人生航向
如果把人生比作成航程,那么中小学生正处于这一航程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人生观建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们理性思维尚不成熟,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还很懵懂,很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直接灌输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应该多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和功效,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航向。首先,在音乐教育中加入对世界观的认知,如欣赏舒伯特乐曲《鳟鱼》钢琴五重奏,舒伯特在第五变奏之后的结束段中又再现了呈示部中《蹲鱼》的明快活泼的主题,并用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轮流演奏该主题,钢琴亦演奏原歌曲的伴奏音型,以此表现出了舒伯特虽身处困境之中,但他对生活、对未来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积极向上的,并未因此而消沉下去。
三、音乐能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
法国思想家蒙恬曾经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也认为,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负面作用和家庭教育的失当,以及学习活动的繁重负担,考试竞争的紧张激烈等等,造成当今学生们自我认知的缺失和扭曲。对此,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音乐教育在自我认识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音乐能够为少年儿童展示出一个和谐的世界,一个充满情感和意味的“有情世界”,一个需要参与领悟和建构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图景有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同时音乐还能够以其独特的作用引导少年儿童理清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确立真正的社會自我,并在精神层面上实现对有限自我的超越,使自我成为一个审美的个体。
四、音乐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会刺激神经系统,使感情发生变化,从而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现在的学生90%左右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接受家长的宠爱,导致许多孩子自私自我,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等性格特点,加入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外因,许多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现代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具有心理治疗作用。优美的节拍旋律,可以调节人的神经,使人产生欢快的感觉,当人们因疲劳或压力产生思维混乱时,或者压抑、沉闷、惊慌时,听一下轻松的音乐,能使顿时放松下来,解除疲劳,恢复平静心情。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进入中学,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但是少年朝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制约的,尤其是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更突出一些。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与学生的心理过程相符合,则能够促进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得到健康的发展。现今,许多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已由原先的单调铃声变为悦耳的名曲,为广大师生营造了充满高雅音乐的文化氛围,这对师生的身心也大有裨益。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识到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经过美育熏陶的人不是完美的人。美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将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音乐教育是对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尽可能地把音乐作品中体现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勤于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引导,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