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福祥:清代皇帝玺印的鉴赏和收藏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h15811353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1月24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十八讲邀请钟表鉴定专家,杂项专家郭福祥先生王讲卉代皇帝玺印的鉴赏与收藏。
  郭福祥1985-1989年在吉林大学考古系学习,毕业后到故宫博物院从亨保管工作,观为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宫廷生活文物的保管、研究、陈列工作,擅长明清帝后玺印及钟表、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著有《明清帝后玺印》《明青皇帝与钟表》《中国皇帝与洋人》《故宫钟表》等专著。近年来,他为重新认识青代帝后玺印并推动其市场价值提供了大量学术支持。
  
  皇帝玺印的早期历史
  
  皇帝玺印是在皇帝出现以后才有的。中国的皇帝玺印从秦始皇开始。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自封皇帝,对他所用的东西都有专门的规定,对于皇帝印章也有一定的说法。在秦始皇以前,谁都可以用“玺”称呼自己的印章,“尊卑共之”,没有等级区分。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规定只有皇上用的印章才尊称为“玺”,在民间或者是一些公侯则称为“章”、“印”,这样就把皇帝的印章和一般人的区分开来。
  据历史记载,秦王赢政有六方印章代表皇帝的最高权威,即乘舆六玺,包括天子三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和皇帝三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代表皇权的不同方面。乘舆六玺被历朝历代沿袭,成为代表皇权和国家权力的重要象征物。一旦失去了,就意味着对权力的失去,对国家占有权的失去,也意味着一个朝代的结束。这种观念一直到明清时期还是如此。
  通观中国历史上皇帝玺印的状况,可以看到皇帝的玺印大致有如下发展和变化特点:
  一是御宝数目由少变多。从秦始皇一直到秦、汉、魏、晋,都是六玺。后来逐渐增多,到南北朝时的北齐曾经出现一个大的木印,压在公文等文书上,这方印进入御宝的范围,使皇帝御宝成为7方。到唐代是8方,明代的时候是24方,清代乾隆的时候是25方,也称“二十五宝”。
  二是宝文由简到繁。秦代皇帝御玺用小篆,随着统治者民族属性的改变,宝文逐渐发展成多种文字并存的状况,比如清代御玺出现汉文和满文的结合。另外,早期的皇帝御宝的宝文都是四个字,如“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等。后来字数逐渐变多,有6个字、8个字的,最多的是宋代,有16个字的。
  三是钮式由简到繁。现在能看到的早期的皇后之宝,都是比较单一的螭钮的形态。宋代时出现龙钮,有蹲龙、盘龙;元代时,很多御宝出现交龙钮。都是龙钮,但是变化却越来越多。
  四是体积由小变大。早期的印挂在腰间,不能很大很重。现在看到秦代的皇帝信玺封泥,仅2.3厘米见方。后来逐渐变大,到清代的时候,“二十五宝”最大的达19厘米。
  元代皇帝的圣旨上所盖的“御前之宝”长宽将近10厘米,而且宝文变成九叠篆,但还是用汉文。我们现在看到的元代的皇帝宝玺,基本上是汉文的印文。“广运之宝”是清代“二十五宝”中最大的,19厘米见方,印文有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都是规矩的玉箸篆。
  皇帝玺印,除了国宝以外,还有私章。如果说御宝都是公章,那么皇帝自己的玺就是私章,也就是闲章。最早的皇帝闲章,秦始皇就已经有了,最著名的就是传国玺。传国玺实际上是一个吉祥语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后来被汉高祖得到,变成了汉传国玺,此后历代相传。每个皇帝都想要得到传国玺,得不到就仿造,几千年来众说纷纭,真真假假,成为中国宝玺历史上、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谜团。现在存世的所谓传国玺没有一个是真的。清代时发现好几方传国玺,有的已经完全脱离了原始的形态。
  现在看到的皇帝的私玺,是从唐代开始的。唐太宗用他的年号刻的“贞观”小玺,现在在一些碑刻上还能见到。以后每一个皇帝,除了御玺、御宝以外,也都刻制属于自己的私章。明代以前皇帝的印章实物,现在很少发现,记载较多的是宋代的皇帝,以宋徽宗为最多,多达41方,有“宣和”“政和御书”“御笔”等,在宋画里面经常见到,但是实物已经看不到了。金代金章宗的“明昌御鉴”、元文宗的“天历之宝”,在元代内府的收藏书画里面多钤盖。
  
  清代皇帝玺印的基本情况
  
  明以前的皇帝印章,随着朝代的更迭,很少能够留存下来。只有清代皇帝的玺印,清朝灭亡以后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几千件皇帝的玺印,虽然不全,但是能够反映清代皇帝玺印的整体面貌。
  
  清代皇帝玺印的数量
  清代的皇帝御玺到底有多少?最终确切的数字很难搞清楚,只能大致的讲一下。
  入关以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有一方玺印,是明朝的皇帝赐给他的满洲建州卫的印,现在能在档案上见到。他的儿子皇太极有两方老满文刻的金印,现在也能见到。
  顺治帝到底有多少方印,现在不清楚。根据记载,乾隆时期曾经对顺治帝的玺印进行过整理,但是没有找到。现在只能根据顺治在自己的书画上的钤印来研究。我们发现,当时乾隆整理顺治帝玺印时,没有查找乾清宫,其中有6方小印。顺治帝的印章大约是20方,我们能看到的实物是木头做的,非常朴素,但是印模刻的非常好,在书画上也能够看到。
  康熙的玺印就丰富多了,现在知道的有120方左右。玉质、木质、石质等各种质地的都有,而且雕刻比较精。可惜这120方康熙的印章在八国联军的时候可能被掠夺一空了。现在故宫很少见到康熙的印章。我知道有两三方,还有一两套旅行用的小印章,没有记载。现在看到的康熙的印章都是在拍卖会上所见从法国回流的,现在为止总共有18方。
  雍正帝的玺印更多。根据我的研究,对于雍正的玺印没有最终数字上的记载。我根据档案、宝薮、实物综合起来考察,有了一个比较确切的数字,是253方,这就是雍正刻过印章的数目。但奇怪的是,乾隆元年对雍正的宝玺进行清理。得到的数目是204方,分装在39个匣子里。另外40多方玺印不知去了哪里。雍正的这204方玺印绝大部分都留下来了,北京故宫有160方左右。雍正的印章大部分都是用当时比较流行的石材——寿山石刻的,占90%,都很朴素。早期雍正做过几方比较大的玉的印章,但已经流失了。
  乾隆玺印就更多了。我们见到的实物等材料综合起来是1800方,比整个清代其他所有皇帝的玺印的总和还多,占了一多半。乾隆时期皇帝玺印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比如印材急剧增加,有寿山石、铜、玉等各种质地。玉的印章大量增加,有600多方,这与清朝对新疆的控制有很大的关系。乾隆玺印中,套印占了720方,有60方一套的、120方一套的。这些是为了庆祝他的八十大寿制作的纪念性的玺印,很少使用。
  嘉庆的玺印大致有500方。其中一部分是乾隆帝的闲章,也入了嘉庆 的宝薮,继续使用。还有一部分是他自己刻的,大致有400多方,以玉印为最多。
  道光的玺印很少,大量用乾隆、嘉庆的印,真正自己做的不到100方。
  咸丰更少,30方左右。同治20多方。光绪将近七八十方。慈禧是清后期制作玺印最多的,将近有三四百方,而且印章的雕刻形态、组合等各个方面都有点像乾隆。宣统的玺印现在看到的有50方左右。
  
  皇帝的玺印保存在哪里?
  最集中的保存地点有三个宫殿。
  一是懋勤殿。懋勤殿是过去存放皇帝的文房用具的地方,如果有鉴赏的书画需要钤印,就在懋勤殿里由专门人员选取与书画内容合适的印章。御笔书画也在这里钤印,所以当朝正在使用的私玺就保存在懋勤殿,一直到晚清都是如此。
  二是景山的寿皇殿。这里放着先朝皇帝的遗物,包括画像和玺印。乾隆设计了一个25层的宝盒,设想皇帝印章用完了以后都放到里面,不但给他自己留了空间,康熙、雍正的玺印也都放在里面,而且还预留了很多空间给他的子孙。他预计了子孙二十五代,能够把这个宝箱装满。但是很可惜,自他以后,装了六代就没有了。现在海外出了很多皇帝的玺印,绝大部分是从法国人手里出来的。因为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寿皇殿是法军的指挥部,康熙、乾隆、雍正的玺印很多都被法国人拿走了。
  三是交泰殿。交泰殿保存了“二十五宝”,自乾隆十一年(1746)厘定,十三年(1748)改刻后就放在交泰殿里宝座的后面和左右两边。金漆龙纹的宝盒,雕刻精美。这25方国宝从乾隆开始一直到晚清都放在交泰殿,所以交泰殿是保存皇帝玺印最高级别的宫殿。
  除了这三个殿,从乾隆时期开始,还有的皇帝玺印存放在其他各个宫殿,主要是宫殿玺。有很多放在圆明园,行宫也有。每个宫殿多则五六方,少则一方。
  
  皇帝玺印的使用情况
  清代皇帝玺印,尤其是大部分的皇帝私章、闲章当时都在使用。使用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第一,钤盖在皇帝自己的御笔书画里。故宫的藏品中,皇帝的御笔书画很多。在他们的作品形成的过程中,钤盖印章是非常重要的。大小不一的作品,要有相应的配用的印章,所以皇帝的闲章小的有几毫米,大的20多厘米。但是20多厘米的印章很少使用,基本上都是用小的。皇帝玺印用的最多的就是御笔书画。
  第二,钤盖在收藏的古代书法绘画作品上。有人说乾隆到处钤盖印章,破坏了艺术作品,对此,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文物作为文化遗存,在形成过程中必然会有一种叠加的价值显现。印章是非常重要的一类。乾隆最多的时候在一幅画上钤盖了190多方印章。但他并不是一次性盖的,而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是他对一幅画几十年的关注过程的记录。况且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积淀,保留了很多历史信息。
  第三,就是在书上使用的情况。
  
  清代皇帝玺印的分类赏析
  
  清代皇帝玺印按内容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第一类 皇权的标志——国宝
  清代国宝的形成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从满族入关前到乾隆时期都属于形成期。这一时期,皇帝可以随时做国宝,没有一个制度性的规定,到康熙、雍正时已经达到39方之多,这是清代早期国宝的特点。
  到乾隆时出现了重大的变革,乾隆十一年(1746)对宫中交泰殿所藏的以前皇帝所做的宝玺进行了重新排比,从中挑出了25方,即“二十五宝”。这25方宝玺到晚清一直没有变,一直放在交泰殿里,不管是谁继位,这二十五宝就是不会再变的皇帝的象征。二十五宝中使用最多的是“皇帝之宝”,以檀香木制成,轻,好盖,但是很大。这方印章在清代各种文书上用的最多,也是皇帝出行随身携带的一方印章,应该说是二十五宝里面最典型的一个。
  剩下的早期国宝中还有14方,乾隆剔除了其中与本朝国宝无关的4方,将剩下的10方送回了满清兴起的地方——盛京,即今沈阳。这“盛京十宝”保存了清代国宝的早期形态。
  清代国宝还有一部分。晚清时曾经有过新政的计划,新刻了一些檀木的印,印文用的是汉文,比较而言,做的稍差。因为新政并没有推行,这批印就被束之高阁,但也代表了清代国宝演变的一个阶段。
  
  第二类 反映皇帝为政思想的闲章
  如果从玺印的内容分析,清代的皇帝都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这种言行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在清代的皇帝的印章里面也是有所反映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敬天法祖的思想。康熙有一方“敬天勤民”印章,雍正继位后继续使用,乾隆时还特别做了一首敬天勤民之宝的诗,阐发敬天勤民的思想。一方印章,三世宝用,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敬天思想的重视。雍正的印章中有“敬天尊祖”印,乾隆有“敬天法祖”印,可以说“敬天法祖”的思想是贯穿整个清代皇帝统绪的重要思想,也是贯穿整个清代统治的重要思想,表明他们取得皇权的合法性,也使他们的统治有实施的依据。
  二是勤政爱民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清代皇帝的印章里面很多。康熙的“敬天勤民”讲到勤民,“兆民赖之”也是这种理想的反映。到雍正的时候,有“朝乾夕惕”、“兢兢业业”,这是他的实录,也是他的理想。到乾隆还是如此,“旰食宵衣”表现的就是夜以继日工作的情景。满清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能够统治广大中国的各民族的联合体,尤其是汉族,靠的就是“敬天勤民”、“勤政爱民”。如果和明代的皇帝相比,可能清代皇帝多了一种忧患的意识,非常明显的表现就是自律、自我约束。这一点在他们的印章里是有充分表现的。
  三是中道政治的思想。清代皇帝印章中表现中道政治的很多,即施政要和平一些,不能太过。对自己是如此,对人民也是如此。通观清代的历史,康熙时期过于宽纵,故雍正时期有所矫正,但又失之苛严,反响比较大。乾隆一上台,马上又提出中道政治的思想,要适中、适当,不能像祖父那样过宽,也不能像父亲那样过严,所以中道思想在乾隆时期的印章中表现的非常多,如“执两用中”、“执中含和”等等。
  
  第三类 反映皇帝个人心性的闲章
  印文的选取与个人的人生经历有密切关系。皇帝的印章在选取印文上的标准是非常严格的。从儒家经典,到佳句名篇,乃至自己的创作,都是印文的选取范围,这些印文有时候是考察皇帝们性情心理的极好的材料。比如雍正帝刻的最有名的印章是“为君难”,刻了十几方,那是他自己心理的实录,是他从自身的经历中获得的一种真实的感受。乾隆也是一样,他的印章形成了自己的序列,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印章来表现。比如他70岁时刻的“古稀天子”,还有一个副章“犹日孜孜”,就是要表明自己虽然70岁了,但是对大清基业、对国家还有责任,不能懈怠。80岁的时候,他又刻了“八徵耄念之宝”,还有一个副章“自强不息”,表示自己离继位六十年退位还有一段时间,还 要努力。当了太上皇以后,他又刻了“太上皇帝之宝”,还有“心愿符初”玺,表明达到了自己当初所有的心愿。但这还不够,虽然嘉庆帝也四十多岁了,但是还不成熟,于是乾隆又刻了一个“归政仍训政”印,军国大事还是要自己说了算。这些就是乾隆帝太上皇时期的所思所想,通过这些印章我们对此也就有了清晰的理解。因此这些印章对于帝王心思的透视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类 鉴藏方面的闲章
  鉴藏玺也是非常重要的。皇宫里面每个时期都有重要艺术品的收藏,每个皇帝都有鉴藏玺。鉴藏玺主要是钤盖在这些重要艺术品上的闲盖。
  鉴藏玺主要有几个命名的方式。一种是以殿字为名,这里面收藏的东西才钤盖相应印章,由此形成了鉴藏玺的印文,如乾隆帝的“淳化轩图书珍秘宝”。一种是以艺术品的著录项目为名,最著名的就是《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这是整理宫内所藏的书画时形成的两部书。为了其中著录的书画有所标示,出现了一批与之相关的鉴藏玺,如“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还有一种是以大型图书命名。比如《四库全书》完成了以后,抄写了多份四库全书放在不同的地方,这些书都钤盖不同的鉴藏玺。《四库全书荟要》也是如此。乾隆的鉴藏玺是最多的。现在看到的很多书画、典籍,能够说明其时代,认识其和宫中的密切关系,乾隆玺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五类 宫殿玺方面的闲章
  宫殿玺的数量非常大。宫殿玺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不单单是一个宫殿,比如右图的印章,一个是“凤麟洲”,是圆明园的一个殿名,此外还有两个配玺:“麟游凤舞”、“水净沙明”。两者和殿名有密切的关系。“麟游凤舞”说明了凤麟洲的来历,“水净沙明”则说明了风麟洲在圆明园的环境(凤麟洲位于一个中心岛上,环境优美)。所以,通过宫殿玺的组合可以看出宫殿的环境是什么。再者,宫殿玺种类的多少也能够反映清代土木盛衰的变化。顺治的宫殿玺很少,就是一方“体元斋”玺,到康熙的时候只有几个宫殿玺,雍正的时候就多了,但是大部分都在圆明园里面,表明他与圆明园的密切关系。到乾隆的时候就更多了,三山五园,各个行宫,都有宫殿玺,可以看出他的活动范围相当大,也可以看出土木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的趋势。
  综观整个清代皇帝的玺印,有很多途径可以解读它们,但必须和当时的历史和人物联系起来。其实所有的古代文物都是这样,必须和人、社会环境相联系,只有这样,文物才是活的,鉴赏文物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提问环节
  
  提问:乾隆除了二十五宝,还有其他的宝玺吗?
  郭福祥:二十五宝是经过乾隆厘定以后的数字,作为国家和皇权的象征,在乾隆以后没有改变过,也没有重新做过。只此一套。
  提问:现在国外拍卖的玺印特别多,价钱越来越高,其中真品能占多大比例?
  郭福祥:现在拍卖场上确实有很多皇帝玺印,有真有假,这很正常。历史上有几个宝玺外流的时段。一个是1860年英法联军在火烧圆明园之前抢走的一部分,而且很多宫殿玺都被拿走了。一个是1900年八国联军的时候被抢走的。还有晚清时期,有些宫门防备松懈,宫里人偷偷拿出宫外。通过这几个途径,很多印章流散到了海外,其中有许多确实是非常好的。另一方面,随着发表的资料多了,做假的也多了,现在还在不断的做假,所以真真假假的都有,要区别对待。
  提问:交泰黢是存放清朝玺印的地方,明朝的御玺存放在哪里?
  郭福祥:明朝存放御玺的具体的殿名不清楚,但一定是在宫内。这从明代御玺的用法就能够看出来。明代负责御玺的有三个参与机构:一个是外官系统的尚宝司,由官僚任职,负责用宝;一个是太监系统的尚宝监,尚宝监和尚宝司一起用宝;还有一个内廷系统的尚宝女官,这才是真正和御玺长时间接触的人。从中可以看出,御玺的保存一定在内廷很隐蔽的地方,也许是交泰殿,也许是其他的地方。
  提问:皇帝玺印的字体跟现在有什么区别吗?
  郭福祥:皇帝玺印过去不被重视,因为研究传统印章的人觉得皇帝的印没有什么可看的,几乎都一样,都是龙钮,印文也很死,没有生气。但是,皇帝的身份就是通过印文表现出来的,规矩、方正、庄严,要体现皇家气象,而印文的篆法也必须要体现这一点。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清朝皇帝印章的印文很多都是使用玉箸篆。这和现在的印章创作取向有很大的不同。
  提问:现在一些不法2徒用电脑做假玺印,怎么辨别?
  郭福祥:现在做假的水平很高,但是一件东西的出现有它的背景,有一个长久的积淀。如果生造,外形可以相似,但内在的东西是没有办法做假的,电脑做出来的东西太生硬。
  提问:“乾隆御览之宝”有凡方?
  郭福祥:不止一方,大的、小的,方形的、椭圆的都有,不下五方。我们最常见到的椭圆形的“乾隆御览之宝”也不止一方,差别比较大。
其他文献
兔,是一种常见的家畜,它在人们心中则是机智、善良和吉祥的化身。古代,兔子就格外受到人们的垂青,在中国古代无论红兔、白兔或黑兔都被视为太平盛世将临的吉兆。梁孙柔之《瑞应子图》说“赤兔上瑞,白兔中瑞”。那时,各地发现白兔之后,多要载歌载舞献给朝廷,显示君主贤明、海内大治。据记载,汉代建平元年、元和三年以及永康元年,三次向朝廷晋献白兔。古代的野生兔子毛色多为灰褐色,白兔极为稀少,是一种变异现象,因此被古
期刊
明清两代的瓷器在元代瓷器的基础上得以丰富和发展,主要缘于明清历朝皇帝和官府对官窑瓷器有序的介入与推动,并与随之发展的民窑瓷器,共同把中国古代瓷器在明清时期推向顶峰。不同阶层的需求和喜好使古代瓷器在明清时期形成了两种面貌。  在古代,瓷器代表着使用者的不同身份地位、习俗喜好、文化艺术修养、宗教信仰和制瓷工艺水平,甚至是使州者及制造者思想意识,根据使用者的地位在制造时被划分成了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两大发
期刊
为规范文物拍卖行为,加强文物拍卖市场管理,推动文物拍卖市场健康发展,国家文物局从08年起开始对文物拍卖企业进行年审工作。10月8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09年文物拍卖企业年审结果。日前,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就2009年年审工作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安排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2009年共有文物拍卖企业多少家?整体情况如何?  段勇: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具有
期刊
2010年北京秋拍中:1944年《毛选》精装红绒面本21.28万元成交、1976年版的《诗刊》大字礼品本13万元成交、证明钓鱼岛归属中国的《海国记》1457万元成交,三物有一共性即政治读物,蕴藏巨大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书报刊收藏市场能否在2011年红透半边天?    2010古籍秋拍新特点    如火如荼的北京2010古籍秋拍频曝天价。有关数据测算,2010年11月,2500亿元热钱恐慌逃出股市
期刊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岁月里,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践,古代的体育活动也不断地被创造、丰富和发展起来了。从现存的古代青铜器、墓葬壁画、瓷器、铜镜等古代遗留物上,经常能看到古代体育活动的图案纹饰。作为延续时间长,历朝历代皆有的铜镜,当然是古代体育活动纹饰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在现存的古铜镜上就有许多古代体育运动纹饰图案。这些图案有博局纹、蹴鞠、打马球、狩猎纹、对弈纹等。到了唐宋时
期刊
我接触铜镜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儿时在南城居住,闲暇时到琉璃厂文物商店看看,被铜镜纹饰所吸引。参加工作后,在位于府学胡同的北京市文物局“文革”文物库房,见到著名收藏家关祖章等先生旧藏的数千面铜镜,深为其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而震撼。遂与铜镜结下了不解之缘。  傅大卣、程长新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凡是图案精美的铜镜都做了拓片,至上世纪80年代初累计上千张之多。由此,我热衷于拓片收藏,个中
期刊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称为“康乾盛世”。地处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拥南北交通运输便捷之利,各地盐商汇聚这里,从事盐业经营。扬州盐业的空前发展,使其一跃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大都会。与此同时,扬州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当地艺文活动的开展,富商巨贾的附庸风雅以及普通百姓的审美新需求为画家提供了一个肥沃的创作土壤,国内各地的画家纷至沓来,与扬州本地的画家一道开启了扬州地区书画
期刊
2010年秋季拍卖即将到来,铜镜市场的发展形势深为业界所关注。此刻我们深信,未来几年内铜镜市场将会呈现更加令人欢欣鼓舞的业绩,因为铜镜收藏投资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正逢其时。收藏、投资铜镜就要有一个全面了解。    铜镜的收藏价值    铜镜是古人用于照容的金属生活器具,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古人使用青铜镜,我们现在使用玻璃镜子。铜镜是跨越时期最长的古代收藏品种之一。  自2004
期刊
北京大学的西北隅,原是清代贵族园林“鸣鹤园”旧址,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即坐落在这处风景如画的所在。2010年8月28日,一场名为“鸣鹤清赏”的展览在这个古朴典雅的博物馆开幕,近百件私人收藏精品首次与观众见面。“鸣鹤雅集”这一名不见经传的收藏团体就此进入公众的视野。2010年12月中旬,笔者在展览闭幕前夕采访了“鸣鹤雅集”的两位发起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主任徐
期刊
艺术品和旧货的区别    玉器作为财富的承载者,既有普通艺术品及文化消费品的特征,又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这是玉器一直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而存在,并有较高的艺术性与保值性的根本原因。  右页图片所示民国时期的小玉坠,没有任何投资价值,换句话说,今年200元买下,明年最多值220元,而增长的20元只是物价的上涨导致的,没有任何意义。再如烟嘴,当时就是作为生活消费品,而不是艺术品。买这一类器物没有任伺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