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涵义。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一项共同的任务活动为目标,在实现目标强烈愿望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应用学习资源,通过自主探索或互动协作,最终完成既定任务,培育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是任务的现实性。“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要求“任务”的目标和教学情境的创建切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过程中探索学习。二是教师的引导性。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走路的孩子”,教师是一根“拐杖”,在孩子走不稳时扶一把。最终目的是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三是学生的自主独立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设立任务,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热情,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二、把握关键环节,培育学生自学能力
培育学生自学能力的效果如何,关键要在任务设计、教学模式构建和学习效果评价上下足功夫。
(一)精心设计任务,激发学习自主性。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要精心设计任务,以探索问题来引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1.任务设计要以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在“任务”设计时,要突出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化。
2.任务设计要具有真实感。任务要贴近现实,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要有吸引力,兴趣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说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去学习,如果学生对你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该任务就是失败的。
3.任务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任务设计要改变这种传统观念和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要让学生成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使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
4.任务设计要有创新性。设计的任务既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把教学内容融合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任务设计时要围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这一核心要求,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
(二)科学构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独立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任务设计好之后,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是关键。因为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因此,在每一个步骤的实施过程中,都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搜寻资料、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形象化,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分析任务。在上述情境下,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思考和学习的问题。此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让学生讨论、分析,分析解决问题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用到的知识点,并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案。教师要根据完成任务的方向,对学生制订的方案进行粗线条的修正,对于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每当学生解决一个问题,能力就得到一点提高。
3.自主学习。方案确定后,由学生按照制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去落实。这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学生首先确定完成给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培养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其次,要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培养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第三,要判断、评价相关信息和资料对解决问题的作用,并利用这些信息与资料解决问题,培养判断、评价、利用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4.协作学习。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尽管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了修正,一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随时作出启发性的解答,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前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总结提高。完成任务后,由学生总结交流自己的方法、收获和体会。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升华的阶段,教师要给予补充完善,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有效的自学方法。(作者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谢爱林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涵义。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一项共同的任务活动为目标,在实现目标强烈愿望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应用学习资源,通过自主探索或互动协作,最终完成既定任务,培育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是任务的现实性。“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要求“任务”的目标和教学情境的创建切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过程中探索学习。二是教师的引导性。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走路的孩子”,教师是一根“拐杖”,在孩子走不稳时扶一把。最终目的是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三是学生的自主独立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设立任务,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热情,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二、把握关键环节,培育学生自学能力
培育学生自学能力的效果如何,关键要在任务设计、教学模式构建和学习效果评价上下足功夫。
(一)精心设计任务,激发学习自主性。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要精心设计任务,以探索问题来引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1.任务设计要以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在“任务”设计时,要突出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化。
2.任务设计要具有真实感。任务要贴近现实,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要有吸引力,兴趣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说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去学习,如果学生对你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该任务就是失败的。
3.任务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任务设计要改变这种传统观念和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要让学生成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使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
4.任务设计要有创新性。设计的任务既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把教学内容融合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任务设计时要围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这一核心要求,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
(二)科学构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独立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任务设计好之后,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是关键。因为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因此,在每一个步骤的实施过程中,都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搜寻资料、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形象化,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分析任务。在上述情境下,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思考和学习的问题。此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让学生讨论、分析,分析解决问题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用到的知识点,并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案。教师要根据完成任务的方向,对学生制订的方案进行粗线条的修正,对于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每当学生解决一个问题,能力就得到一点提高。
3.自主学习。方案确定后,由学生按照制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去落实。这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学生首先确定完成给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培养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其次,要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培养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第三,要判断、评价相关信息和资料对解决问题的作用,并利用这些信息与资料解决问题,培养判断、评价、利用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4.协作学习。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尽管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了修正,一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随时作出启发性的解答,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前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总结提高。完成任务后,由学生总结交流自己的方法、收获和体会。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升华的阶段,教师要给予补充完善,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有效的自学方法。(作者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谢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