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古诗词的内容分析与教学探微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fant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生物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隐性课程育人资源。通过对人教版高中教材《生物与环境》中的古诗词进行内容锚定、价值思辨及教学案例探讨,研究发现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古诗词资源,有助于跨学科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与培植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实际教学中可应用该资源创设具身化体验的教学情境、命制多样化素材的原创试题、掌握科学化现象的实证方式,以及推理逻辑化线索的学科原理。
  [关键词] 古诗词;生物与环境;人教版教材;教学探微
  我国古诗词博大精深,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呈现,一直发挥着感受语言魅力、记忆文化符号、深化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古诗词资源,并采用借古诗词佳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并逐步理解其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等方式深化生物学学科育人价值。基于此,研究者以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生物与环境》为例,对《生物与环境》中的古诗词进行了内容锚定、价值思辨及教学案例探讨,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教材中古诗词内容锚定及价值探析
  (一)以古诗词展示不同结构层次的生态学内容
  人教版《生物与环境》教材主要呈现了生态学的基本知识,蕴含了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等多维度的生命观念。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即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1]由此可见,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主要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这几个层面展开研究。而研究者结合人教版新教材《生物与环境》的内容,整理筛选出该部分内容蕴含的古诗词(如表1所示)。不难发现,《生物与环境》教材中的古诗词涵盖了生态学的不同结构层次。该结果不仅表明教材编写的古诗词呈现出内容均衡且分布合理的特点,了解到古人的生态意识不仅仅表现在对绿水青山的赞誉,还包含着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的亲昵与关爱之情,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和观念,增强人类与自然界生灵万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在强调保护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古诗词中所体现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对我们当下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值得珍视和借鉴的。
  (二)古诗词蕴含育人价值探析
  1.跨学科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生物学与文学、思政哲学等学科有着緊密的横向联系。教材中的古诗词呈现于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及其思维方式。例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对同样事物的观察,若立场、视角不同,观点也就不同。生物学巧遇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与人文的关系,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底蕴,让中华传统文化得以更好传承。
  2.关注生态培育社会责任感
  我国古人倡导的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理念一脉相承。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几乎每一章首都配有一首诗,闪耀着中华智慧之光。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是生物学教学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学生应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让地球生态绿意盎然。而在珍惜爱护动物方面,更有“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诗句,尤其是一些濒危、稀有物种更需要及时保护。
  二、教材中古诗词应用的教学策略探微
  (一)渗透古诗词的具身化体验,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标强调情境化教学。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师生互动中获取知识、建构概念的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学生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或者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写诗时的意境,并提出相关生物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用学生熟悉的古诗词开启新课导入情境教学,一方面让学生感知生物学与生活的距离,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在诗词中的体验,收获愉悦感,以加倍珍惜生活。
  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图,或者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学小视频,或者播放课前由学生朗诵诗词录制好的微视频进行课堂教学导入,这样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关注度。例如,南北朝的《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导入教学,该诗句描绘的是一幅草原生态系统画面,教师可据诗词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又如,引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诗句导入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中的捕食和竞争关系的教学。在学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时,笔者让学生欣赏“落叶归根”“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些诗句均蕴含着生物学物质循环的美学价值。
  (二)挖掘古诗词的多样化素材,命制原创试题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的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通过文字与符号描述的方式即纸笔形式进行建构呈现。[2]教师利用丰富多样的古诗词的内容合理命制试题,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得出结论。教师在真实情境下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具体生活问题的能力,领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迁移能力等综合素养。实际操作中,教师可采用戴帽诗词修饰题干、设计诗词置换选项、概括诗词综合设计等方式命制原创试题。
  例如,2021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水”,突出水与湿地之间的同生命、互相依的关系。某调查小组对某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发现其主要由滩涂、藻类、浮游动物、红树林、白鹭等部分组成,请回答相关问题。
  (1)宋·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湿地生态系统的白鹭在繁殖期主要通过“炫耀”的方式寻求配偶,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 行为 信息。若要调查群落中白鹭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标志重捕 法。
  (2)小王同学于清晨在某红树林湿地公园跑步时,拍了一张红树林的照片,并用刘禹锡的诗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配文发朋友圈。这说明自然美景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直接 价值。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有效的措施是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 。   (三)探究古诗词的科学化现象,掌握实证方式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特色的学科。新课标提出教学过程重实践,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3]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合理设计安排与之有关的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古诗词中的科学原理,并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动手实践中内化相关生物学知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笔者根据古诗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结合教材设计探究实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引导学生做出假设“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采用对照实验的办法,学生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土壤不作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处理,以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学生通过观察深埋两组土壤落叶被分解情况判断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操作,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古诗词蕴含生物学科学化现象。又如,教师还可利用诗词“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以萤火虫为实验材料,设计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实验,达到让学生感受诗词意境和生物学实验的结合。
  (四)推理古诗词的逻辑化线索,涵育学科原理
  短小精悍的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豐富的生物学原理,教师在组织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挖掘古诗词背后的逻辑链条,引导学生分析其隐藏的生物学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概念。蕴意深刻的古诗词,意味深远,悬念无限,利用它们的深邃突破教学重难点,易增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如同章回体小说的“悬念”,在学生质疑、思考、讨论中,使美的诗词与教学重难点完美结合,有效呈现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美中促进知识的迁移与深化。
  例如,《唐子西语录》“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蕴含着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光照对植物的影响。当落叶树木叶片变红时,也就意味着树叶快要凋落了,引起树木落叶的环境信号是日照时间的缩短。当植物接收到日照缩短这一信号后,在植物激素脱落酸的调节下,叶柄基部的一种特殊结构——离层的细胞就迅速分裂,并产生大量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这些酶使离层细胞的中层和细胞壁溶解,最后离层处的细胞几乎都被溶解,于是叶子就掉了。通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诗词中的落叶是由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光和植物激素共同作用的结论。同理,教师还可让学生解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循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和能量流动“一山不容二虎”的生物学原理,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诗词中的原理内涵。
  古诗词辞藻精练、意境高远,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古诗词渗透其中,可使课堂导入、实验探究、原理解释和检测反馈巩固更富趣味,活跃学生思维。同时,还能促进生物学知识与人文底蕴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在认识生命科学知识的同时,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发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4]
  [本文系2018年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高中生物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8442000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基础生态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4.
  [4]梁伟铭.传统文化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7(11):91-93.
其他文献
[摘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党史主题教育要从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出发,审视教学核心观点和价值引导的方向。通过有效拓展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的学科资源,让历史伟人清晰可见,让发展历程前后贯通,让身边榜样深入人心,真正让党史启迪童心,以史育德,培根铸魂。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党史教育;红色基因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在广大中小学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
期刊
[摘要] 阅读和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内化,日常教学应善于捕捉文本的“诗意点”“生长点”,借助适当的言语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立德立言,指向“德言同构”。以《月是故乡明》一文为例,运用诗意语文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设计,阐释指向“德言同构”的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路径。  [关键词] 德言同构;诗意语文;读写结合  阅读和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重
期刊
[摘要] 生物学教学涉及理论掌握、实验操作,每一环都与客观事实、真理紧紧相扣,所以在教学中贯彻逻辑思维的培养,能很好地帮助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以“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为例,紧扣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让学生连贯性地掌握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在逻辑思维上形成流畅的探究线。  [关键词] 逻辑思维;光合作用;高中生物学;光反应;暗反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科文组织理科教师手
期刊
同志们:  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昨天刚刚结束,今天我们就在这里召开全国中小企业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部署,总结交流工作情况,分析当前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研究部署明年工作,推动中小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刚才,六个省市的中小企业局局长结合本地工作,介绍了情况,交流了做法,
期刊
[摘要] 说题,作为一项新型的教研活动,有效牵引着教学的方向。然而,不少说题者对这项新型活动还有不少认识上的误区。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阐述说题应着重注意的问题:一要说清考查要求,二要说清解答思路,三要说清命题趋势,四要说清教学规律。  [关键词] 说题;考查要求;解答思路;命题趋势;教学规律  “说题”的环节,一般包括“选题背景”“试题呈现”“设题立意”“题目解析”“拓展延伸”“反思感悟”等。但无论
期刊
[摘要] 班级是学生生活和学习时间最长的场所。班级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最直接、最密切、最深刻。班级环境包括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探讨班级积极环境的作用和创造策略是本文的重点。  [关键词] 积极环境;学生成长;沃土;建构策略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了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了人。”《荀子·劝学》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先哲们都强调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班级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时间最
期刊
[摘要] 心理游戏与其他游戏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除了有游戏环节,之后的分享交流环节也非常重要。心理游戏更注重让孩子在游戏情境中体验,并把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同伴,最终让孩子在与同伴的分享和感悟中得到成长。因此在心理活动课中心理游戏是应用最多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主要就如何通过心理游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心理游戏;学生“绿色”成长;有效举措  心理游戏不仅可以应用于团体心理活动课中,
期刊
[摘要] 在全球化时代,培育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是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在工作实践中,从课堂教育出发,充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加强学生实践体认过程,构建培育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素养的有效路径,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课堂育人;实践体认;国家认同素养;研学活动  国家认同,是指一国公民对自己国家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初中学生日益受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价值困惑。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和精神家园,需要担负起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身心健康发展的责任。班主任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凝聚班级共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班级核心价值观,作为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本文通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探寻在班级建设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
期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实践创新作为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由于来自高考的压力,学生忙于刷题的现象较为普遍,对于问题却不能尝试多角度、发散性、批判性的思维,而上述思维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而在高一年级实行“创新”主题班会很有必要。  班会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科技创新的资料搜集、录取通知书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对于人才的培养、科技的发展至关重要。  2.情感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