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等你”不容易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qi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关键是一正、二定、三相等,对于前两个要求,学生较易掌握,但对于“=”号能否成立,学生会经常忽略. 而要保证等号成立,可以通过均拆法来实现,对于较复杂的问题,还需要利用待定系数法等方法才能完成.另外,当此类问题与离散型问题相结合时,更要关注等号能否成立,否则就会出现科学性错误. 本文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给出保证等号成立的多种方法,使学生充分认识等号成立的重要性.
  关键词:基本不等式;定值;相等;研究性学习
  [?] 教学源起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号能否成立,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平时容易忽略和比较棘手的问题. 对于简单的情形,很容易判断等号是否成立,但对于较复杂的问题,为了保证“=”号成立,还需要对原式进行适当的变形和处理. 另外,当此类问题与离散型变量相结合时,更应关注“=”号能否成立,否则就会出现科学性错误.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在高三进行了一次 “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研究性学习,以下就是笔者通过问题串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实录.
  [?] 教学设计
  一、初始问题 内化知识
  例1 已知a>0,b>0,求的最小值.
  对于初始问题,学生解决起来并不困难,但它却是将本节课引向纵深的一个“导火索”. 学生由基本不等式可知:a2+b2≥2ab,所以≥2(当且仅当a=b时,“=”号成立),所以
  min=2.
  初始问题解决后,笔者让学生体会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一般方法及步骤,并着重强调验证“=”号能否成立!如果说,初始问题只是“小试牛刀”,那么,接下来的变式问题,则会将学习引向深入.
  二、变式问题 优化方法
  变式1 已知:a>0,b>0,c>0,求的最小值.
  对于变式1,仅仅是将字母从两个增加为三个,问题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 学生自然会想到:为了创造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更为了保证“=”号成立,必须将原式分子中的三项等分为两项之和的形式.
  原式==≥=1,可以验证:当且仅当a=b=c时,“=”号成立,所以
  min=1.
  变式2 a>0,b>0,c>0,求的最小值.
  变式2与变式1的不同,就在分母中的变化.学生注意到分母中,只含有ab及bc项,所以只需将分子中的b2进行拆分,又注意到ab与bc前的系数都是1,所以考虑将b2进行等分!
  因为a2+b2+c2=a2+b2+b2+c2≥2+2=(ab+bc),所以原式≥(当且仅当a=c=时,“=”号成立),所以
  min=.
  变式3 a>0,b>0,c>0,求的最小值.
  变式3与变式2尽管分母中都只含有ab及bc项,但前面的系数不同. 学生可能会想到利用基本不等式来解题,但对于分子如何来进行拆项,却无从下手. 在变式2中,学生将b2进行等分,也许是“跟着感觉走”,但这里均拆法已经行不通,如果逐个进行尝试,既费时,又比较盲目!这时笔者及时进行点拨,启发学生采用待定系数法来进行拆项,既快捷,又方便!
  设a2+b2+c2=a2+(xb2+yb2)+c2=(a2+xb2)+(yb2+c2)≥2ab+2bc(其中x+y=1),为了使得原式取得最小值,必须使得2ab+2bc与ab+2bc的商是一个定值,于是可设:2ab+2·bc=k(ab+2bc),因此,
  2=k,
  2=2k,
  x+y=1,解得:x=,y=,k=. 于是,原式≥. 当且仅当a=b,c=·b时,“=”号成立.
  故
  min=.
  通过例3的变式3,笔者着重向学生介绍利用待定系数法进行拆项的方法和技巧. 在解决了上述问题以后,学生会误以为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是万能的,笔者又适时地给出变式4,让学生对它的错误解法进行探究,从而树立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
  变式4 求sin2x+的最小值.
  对于此题,学生中有可能会出现下面的典型性错解:sin2x+≥2=4,
  所以ymin=4.
  对于这种错解,必须引导学生从“=”号能否成立入手进行探究. 这里要使得“=”号成立,必须sin2x=,即sin2x=2,这显然不可能!如果想通过拆项的方法,创造等号成立的条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对于本题,只能改用函数的单调性来求函数的最值. 正确的解题过程如下:设sin2x=t(0  在完成了例1及变式的探究后,考虑到学生对利用待定系数法进行拆项还不是很熟悉,接下来,笔者又给出具有挑战性的拓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从而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三、综合问题 深化思维
  例2 若x是非负实数,求函数y=+的最大值.
  对于本题,学生可能想到利用导数来求它的最值,但尝试以后,学生发现运算较繁. 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基本不等式来寻求它的最值. 首先,为沟通解析式右边两部分之间的联系,应利用基本不等式对4+x2进行放缩. 因为4+x2≥,所以≤,
  所以≤,所以y≤+=+. 接下来,还需对进行放缩,从而为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创造条件,怎样放缩?由于有上题的解题经验,学生自然会想到用待定系数法来实现.设+n≥2(*),这时,一方面2=1?mn=(1);另一方面,由(*)式,可得:≤+n,于是, y≤+
  +n
  =+n,要使得此式为一定值,必须=(2).由(1)(2)解得:m=,n=,将m,n的值代入(*)式,得≤+=   +
  ,因此y≤+=,要使得这里的“=”成立,必须满足x=2,
  =n,即x=2时,“=”号成立. 故ymax=.
  以上通过基本不等式求出函数的最值,尽管解题过程较简洁,但对变形技巧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放缩法和待定系数法要运用娴熟!
  四、错误问题 点化迷津
  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也能准确地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 但为了进一步强化“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必须保证等号成立”的思想,笔者将以前某市高三调研测试卷上的一道错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一方面,再次让学生认识到保证“=”号成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就是教师在编制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问题时,也应充分考虑等号能否取到,特别是当此类问题与离散型变量结合时,更应慎之又慎,否则就会犯科学性错误!
  例3 (2013年某市高三调研测试卷)数列{an}满足a1>1,an+1-1=an(an-1)(n∈N*),且++…+=2,则a2013-4a1的最小值为( );
  笔者首先呈现命题者给出的解答:
  由题意知得,-=,即:-=,在此式中令n=1,2,…,2012,将所得式子相加得:-=++…+. 又++…+=2,所以-=2.
  设a1-1=x,a2013-1=y,
  所以-=2,
  则a2013-4a1=y-4x-3=(y-4x)
  -
  -3=
  -1-4++
  -3≥-.
  当且仅当=,-=2时,
  即x=,y=时,“=”号成立.
  此时a1=,a2013=. 所以(a2013-4a1)min=-.
  接下来,让学生探究最小值-能否取到?也就是要判断“=”能否成立?学生可能会意识到答案有问题,但又不能断定“=”号能否成立,因为从以上的解答来看,似乎无懈可击. 这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指导,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最终可以发现“=”取不到!这是一道有科学性错误的试题.具体原因如下:
  因为an+1=a-an+1,所以an+1-an=a-2an+1=(an-1)2>0,所以{an}是一个递增数列,所以对an(1≤n≤2013),都有:a1≤an≤a2013,所以≥=,所以≥2012×>2. 这显然与已知矛盾!
  [?] 教后反思
  通过以上四类问题的探究,学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逐步得到提升. 首先,让学生意识到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必须保证“=”号能取到,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利用均拆法来完成,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一层次;其次,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则需要利用待定系数法来进行拆项,拆项的原则和目的,都是为了确保“=”号能成立,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二层次;另外,有些问题无法通过拆项来保证“=”号成立,这时只能通过函数的单调性来解决,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三层次,借此告诉学生,在求最值问题上,基本不等式也不是万能的. 为了进一步突出强调“=”号成立的重要性,笔者特意设计了第四层次,给出一道错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纠错探究,也将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当然,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也出现少部分学生对简单问题不重视、缺乏兴趣,对于较难问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感觉无从下手,从而影响他们的参与热情和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时也存在“贴标签”的嫌疑. 另外,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单一,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这样效果会更好.
其他文献
摘 要:一种教材,一般要经得起千锤百炼,因为它是教师开展日常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仿照的模板. 因此,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者还是教学的设计者,都要尽量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结构去设计教学,引领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发展其探索创新的能力与潜力.  关键词:认知结构;数学思想方法;过程性教学  ■问题的提出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基础版)中的《8.11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期刊
摘 要:“第一印象”是心理学所着重研究的重要领域,鲜明地影响着观察者的观念和评价. 而“导入”正如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给予学生的“第一印象”塑造,深刻地影响着高中生对既定数学课堂教学的态度和行为. 因此,笔者将着重探讨高中数学如何营设一个良好的导入环节,具体从精简、纯正、活泼以及多样四个原则进行了述说.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入;高中生;有效性  “第一印象”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第一次交往后给对方留下的具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反证法的理论基础(反证法理论概述、逻辑依据、应用步骤)的阐述出发,讨论了在至多问题或者至少问题、存在性问题或者唯一性问题、不可能性问题中的相关反证法解题思路,并对反正法解题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在进行高中数学解题的过程中,应该找准方法,并正确而灵活的应用,从而达到解题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反证法;高中数学;归谬方案;解题思路  [?] 反证法概述及其应用步骤  不管是
期刊
摘 要:笔者参加了2013年江苏高考数学阅卷,其间所见所闻引发了笔者对高三数学解题教学的一些思考,主要有:(1)注意证明过程的严谨性;(2)注意解题过程的自我监控;(3)注意运算能力的培养;(4)注意解题书写的规范性.  关键词:高考阅卷;解题教学  笔者有幸参加了2013年江苏省高考数学阅卷,面对学生的数学试卷及其出现的问题,感触颇多. 下面就其中几点与大家探讨,希望能对今后的数学复习教学有所启
期刊
摘 要:圆锥曲线焦点弦的性质非常丰富,本刊2013年第一期就登载过有关椭圆正交焦点弦的性质,本文通过对平行焦点弦的研究,发现椭圆与双曲线平行焦点弦交点的轨迹仍为椭圆,并且与原曲线共焦点,性质优美,现抛砖引玉,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圆锥曲线;平行焦点弦;交点轨迹;椭圆  笔者在研究圆锥曲线焦点弦的性质时,发现圆锥曲线又一个性质,即平行焦点弦交点的轨迹仍为椭圆(或椭圆的一部分),现介绍如下,供同行参
期刊
摘 要: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为了渗透新课程理念,中学数学引入微积分、概率、空间向量等知识点,使得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联系日趋紧密,并为初等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本文对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做了一番探讨.  关键词:中学数学;高等数学;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中学数学引入微积分、概率、空间向量等知识点,使得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联系日趋紧密,并为初等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为
期刊
摘 要: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学习是在学习了等差数列之后,因此,我们可以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学习方法,来设计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教学.  关键词: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教学设计;教学评析  一、教材分析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过等差数列的知识,对数列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列通项公式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比较熟悉,这些都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
期刊
摘 要:试卷讲评课是高中数学复习课中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课型,试卷讲评课的实效性直接影响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与灵活度. 本文以一堂由学生自发的、非预设的探究性讲评课为例,提出将探究活动引入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建议及几点思考.  关键词:探究活动;讲评课;建议与思考  试卷讲评课是高中数学复习课中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课型,进入高中以后,数学学科在知识量、难度和节奏上都有大幅增加,这种速成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数学教学的显著特征. 但是,如何进行思维教学?怎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纵观当前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都处在迷茫之中,未能及时把握思维训练的时机. 本文探讨数学思维的变换,解决解题之思路.  关键词:思维模式;情境;思考  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数学教师研究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近年来越来越讲求高效和简捷. 曾经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追求试题难度、深度或者只讲求技巧的模式渐渐为新课改所抛弃,回顾教学的根本、追求通性通法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 笔者最近参加了一次高三二轮听课活动,参与了一节公开课的评课,现将反思进行了整理,与大家一起交流.  关键词:新课改;通性通法;评课;离心率;根本教学;题根  “回到基础,回到系统知识,回到基本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