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澳洲灌木丛林走来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ms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传》的作者罗斯·特里尔先生今年又有一本新书问世,书名就叫Australian Bush To Tiananmen Square(《从澳洲灌木丛林来到天安门广场》)。封面上端是一张作者身穿汗背心、双手握蛇的素颜照片和一张摄有三只袋鼠的美图,下端是作者身着白色西装衬衫站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的留影,背景是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幅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毛泽东画像。猛然看见书名时我的耳边竟然响起了当年胡松华那首脍炙人口的赞歌:“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尽管这样的联想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但却有着一层毋庸置疑的内在逻辑。当年的罗斯的确是从澳洲灌木丛林来到天安门广场的唯一西方人士,而如今他的《毛泽东传》已经在中国畅销一百多万册。
  这位出生在澳洲乡间又去了墨尔本大学深造的年轻大学生,当年不仅拜读过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和《反对自由主义》,还熟读了“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至今都还能大段地背诵。1964年,当他的老师们普遍颂扬印度的民主化道路时,他却想要知道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否更加高效。抱着这样的好奇,他敲遍了中国驻东欧各国大使馆的大门,终于拿到了进入红色中国的签证,成为举世瞩目的、实地采访报道中国的西方人士。随后他又去哈佛大学深造,学习汉语,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通”。
  1971年,当他陪同澳大利亚工党主席惠特拉姆访问北京受到周恩来接见时,总理微笑着问他:“你的中文是在哪里学的?”他回答说:“在美国。”周恩来闻听后精神为之一振,说:“一个澳大利亚人在美国学会中文,很好啊!”周总理还表扬他,说他是惠特拉姆的“先遣官”。而实际上他并非惠特拉姆派出的“先遣官”,而是中方为了接待好惠特拉姆,事先安排他提早到达北京,向他仔细询问一切相关事宜。
  他在哈佛除了学习汉语,还做了基辛格博士五年的学生。而似乎对他影响最大、或者说他最为尊重的还另有三位大牌教授:费正清、亨廷顿、本杰明·史华慈。不过从书里亦可以看出,当年哈佛的教授中也并非个个都是那样了不起。
  作者去哈佛读研究生的经历也非常的戏剧化。首先,由于他到访过红色中国并做了详细报道,美国驻澳大利亚使馆竟然拒绝发给他签证,后来,还是由澳大利亚的一位政治大人物给美国使馆写信干预,才使他终于拿到了签证。而抵达哈佛的当天,为了找地方住,他在校园内发现一张招租广告,登门做了房客才发现房东竟然是鼎鼎大名的美国前任驻华外交官约翰·文森特,在麦卡锡主义猖獗时受到迫害。熟悉并了解房东的为人和历史之后,罗斯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出来打抱不平,在著名刊物《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替之鸣不平的文章,引起美国政界及外交界的普遍同情与注意,算是为约翰平了反,而罗斯本人也一举成名天下知。
  罗斯在哈佛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年轻的教授。与此同时,他又不断地书写中国,笔耕不辍,由于他的文笔生动,每本书都能畅销,每篇文章皆能引起政界、学界的重视与轰动。基辛格曾当面对他说,自己已经告知尼克松总统,罗斯的文章是其访华前首先必读的材料。尼克松访华时,罗斯在电视里频频出镜,一度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也因此而遭到羡慕嫉妒恨,反而在哈佛大学没能顺利拿到终身教授的席位,成为一位地地道道被写作耽误了的学者,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今日在哈佛大学主持整个燕京学社的前费正清中心主任伊丽莎白·佩里教授,不仅对作为学者的罗斯评价极高,对他的这本新书写作也评价极好,她认为该书“同时具有深厚的个人性和决断性的分析能力”。的确,在我看来,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恰恰是作者叙事过程中往往不经意地透露出许许多多政界学界历史人物、各路精英大佬们的非凡智慧与精辟认知。例如,对于亨廷顿教授,人们今天仿佛只记得他的文明冲突论,而罗斯在书里则明确指出:亨廷顿认为,二十世纪中叶最大的成就是中国几百年来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治理国家的政府。亨廷顿还坚持认为,国与国之间最大的差别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其干预的程度。这样的观点,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是不是更显得能够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啊。
  书中还写道,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后,业已高龄但对中国仍饱含深情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女士曾热切地希望能够再度来华,可惜由于当时人们思想的局限,未能拿到中国签证。而她当时就对罗斯说:“国与国之间有代沟,中美之间的许多差异都是因为中国老而美国年轻。”她还说她不相信民主,可是却又说:“但是我相信伟大的民族及其对其他民族的善良。”这话在今天听来又是何等的睿智。
  书中还提及,基辛格曾对罗斯抱怨说:“和中国人谈判,对方是有原则的。而日本人则毫无框架,讨论或谈判都没有知识内容,既不主动提建议也不对你做出回应,真拿他没办法。”有一位英国的亚洲专家甚至说:“不要徒劳地去猜测亚洲人会怎样想,只要你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可以了。”罗斯认为尼克松与基辛格正是由于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成功地完成了对华关系的突破。
  余生也晚,未能有机会聆听费正清先生的教诲。此次读书过程中,也从罗斯的转述与分析中看出费正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精深理解。例如罗斯说到,费正清认为,如果过多地用外国的因素来解释中国发生的一切,这在中国人看来,其实是非常有悖于儒家思想的。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而费正清先生是彻底明了中国人骨子里的这份自信的。
  自从出版社邀请罗斯为我的书审稿并作序以后,我们逐渐相知相识。在多年的交往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罗斯对于华人是绝对平等的,丝毫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他对中国社会各階层的人群也都予以尊重。所以,在这本书里他也引述了他与众多中国人的交往接触,有大段的精彩对话记录,我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其他文献
一  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3月中旬接到老年大学校长电话,说学校要关闭,什么时候重新开放,要等通知。通知一直未来,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一年,犹如漫漫长夜。居家隔离的日子,书籍成了慰藉灵魂的至亲挚友。一年翻阅不少书,印象深刻的有杨绛的《干校六记》。记得风和日丽的日子曾经读过,虽有感触但并不深刻。疫情中阅读竟有“同病相怜”的窃喜,因为她的干校生活也是一种半自由状态。  人一生都要经历各种自然、各种因素
期刊
书简又称“书札”、“书牍”、“信札”、“函札”等,俗名“书信”。因其内容真实、生动、丰富、有趣,读来往往引人入胜,编成图书大多很有市场,广受读者欢迎。其实,专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历来高度重视书信的史料价值。陈恭禄《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中华书局1982年版)就将“书札”列为五类史料之一,指出书札包括“真迹手稿和家书”。严昌洪在《中国近代史史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中将近代史料分
期刊
在中国的学术体系中,儒学具有常道性质,如牟宗三先生所言:“儒家的义理与智慧具有‘常道’的性格。儒家,从古至今,发展了几千年,它代表一个‘常道’——恒常不变的道理。中国人常说‘常道’,它有两层意义:一是恒常不变,这是纵贯地讲它的不变性;一是普遍于每一个人都能够适应的,这是横地、广地讲它的普遍性,即说明这个道理是普遍于全人类的。”  儒家的常道价值内容集中体现于“十三经”之中,自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
期刊
一  毫无疑问,自古以来黄河便不是一条安流。“善淤、善决、善徙”是黄河的特性,“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更是它的真实写照。沙多并非黄河决口泛滥的唯一因素,暴雨洪流的源头大多来自中游。三国曹植曾有一首题为《赠白马王彪》的诗作,其中写道:“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可知中游不僅运沙,还频频暴雨肆虐,加剧了河南以东省份的灾祸。  所谓天灾,泰半与人为关联。最基本的原因,便是农耕活
期刊
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  卌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清光绪八年(1882),东阁大学士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前后接力,继往开来。到任后,他即在南京为前辈楷模陶澍、林则徐修建二公祠,并题写下开头这副楹联,以明履新心志。其时,离陶澍出任两江总督,已经过去五十二年。  陶澍是清朝第一位湖南籍两江总督,赴任在道光十年(1830)。有了陶澍破局之举,两江总督职位从此
期刊
电影《妖猫传》是2017年上线,该片改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主要围绕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以杨玉环为中心刻画了她生前与李隆基之间的情爱,也描写了安史之乱下她的悲惨遭遇。电影以艺术化的镜头展现马嵬坡下贵妃之死,整个事件确是基于历史背景,但其中的细节处理与历史大相径庭。历史上对贵妃之死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中有着具体的记述:“……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
期刊
我已八十,觉得事事力不从心。但是八十之际,还有几件事情让我高兴,我不得不铭记于此:第一,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了沉甸甸的《当今人文的三个方向》,把我和夏志清、李欧梵并列为人文方向,尽管我实不敢当,但我还是感谢王德威先生的深情厚谊(“三个方向”这个题目是王德威想出来的),还有周建华先生(他是现任三联社长兼总编辑,书是由他出版的),并感到无上的光荣。第二,由王德威教授、季进教授、刘剑梅教授三人主编的《刘再复
期刊
在我接触的当代诗文作品中,梁衡享誉文坛的系列散文名篇,无论是写人写景或单纯的议论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几天,捧起欣榆主编、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梁衡散文》图文珍藏本,又一次感受到审美的愉悦与思想的魅力。此书编为“仰望高山”、“刻在青史”、“走近政治”、“人文地理”、“人生风景”、“人生感悟”六辑,共五十四篇文章及附录。这其中,无论是写革命伟人的《特利尔的幽灵》、《这思考的窑洞》、《觅渡、觅渡、
期刊
鲁迅早在日本时期写过一些文言的论文,发表在当时留学生们创办的杂志上,主要是五篇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和《破恶声论》。鲁迅早期也曾有过一些文学活动,在《〈呐喊〉自序》里描述过《新生》诞生的过程:“我们想从事文学,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所以只谓之《新生》。”但是《新生》办得并不顺利,原来一起办《新生》的人陆续散去,刚创始时就不顺利。鲁
期刊
一  动物的成长有个关键期,过了那个关键期,生命的模式就定型了。科普畅销书《所罗门王的指环》、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的康拉德·劳伦兹曾举出一些动物认父母的例子,指出往往在出生后的那个时刻最为重要,幼雏当时所见者往往即一见钟情,终生不移。有一部依据动物关键时刻理论所拍的电影《返家十万里》,即描述动物学家如何照顾一群雏雁,教导她们飞行。当滑翔机冉冉飞起升空,后面跟着幼雁排序飞翔时,这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