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605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效性是指在合作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评价,相互激励,取长补短,有助于智力放大,思维共振,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同时,充分扩大每个学生发言、表现、交流、评价的机会,激活了每一个学生,使人人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都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那么,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要精心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学生的分组要科学
  以八年级(5)班为例,全班有54名学生,根据成绩将学生分成A、B、C三大组,三个大组里的学生根据成绩从高分到底分两两搭配,再将A、B、C三层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组6名学生,全班共9个学习小组。每组学生由A1A2、B1B2、C1C2组成。各小组选择组名称、口号、组徽、所达到的目标。目标的定位赋予小组合作其形其神,激发组员归属感和凝聚力,初步保障主动合作和深度合作。
  进行角色分配,设定小组长、纪律委员,各科课代表。小组呈马蹄形围坐。
  二.合作规则要明确
  课堂上,每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在充分熟悉和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质疑、探究。讨论时学生都自觉站起来讨论,组内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层一对一讨论。针对导学案的问题,你问我答,我问你答,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向上一个层次的学生请教。真可谓是“兵教兵”“兵练兵”。讨论完毕后进行展示,学生展示时先把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然后向其他的学生讲解。在展示过程中,别的学生可以对展示内容进行补充或修改。一节课快结束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加以总结评比,学生的评比不再是评比单个的学生,而是评比优秀学习小组,表彰先进群体。在这过程中,学生由“学会”变“会学”,由“苦学”变“乐学”;体现了教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从真正意义上落实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每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教师应明确地提出合作的目标和要求,把这段时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布置清楚,要让每个小组都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并且明白通过怎样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因为开展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发起的,教师不是合作诸方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合作目标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而只有在学生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的基础上,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笔者认为,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上课前,把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写在黑板的右上角,目标一亮,学生心中有了个总的“奔头”。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合作学习的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起点,但不能停留,合作学习的兴趣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课前,精心设置导语,想方设法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非学不可”的欲望;好的课堂提问,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分析《背影》望父买橘一段时,导学案上有这样一道问题:“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依据课文父亲买橘的描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背影’的形象?”这是一个再造性想象提问,能唤起文中“背影”形象的鲜明性、生动性,在某种程度上能填补作品本身的空白,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得到充分训练。同时为“自主合作学习”作了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同样,成功的结尾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技巧,而且学生会主题更明,意味犹存,情趣还生。也就是说结语设计得好,能产生画龙点睛、巩固知识、启迪智慧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发挥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善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正是教师为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所创设的最佳环境。
  五.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合作学习既要发挥个人的作用,更要发挥集体的作用。要使这两个作用相辅相成,教师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要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懂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加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驱使下,为完成合作学习既定目标而努力。(二)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只有学会尊重他人,重视采纳他人意见,才能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三)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四)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六.开展合作学习的时机要讲究
  合作学习只是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它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的衔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来设置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教师要考虑这一环节中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务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最佳达成,才设置小组合作学习,千万不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例如在教《陈太丘与友期》时,整堂课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导入新课之后的分组自学——读一读,译一译,背一背,演一演;合作探究对文中人物的评价。第一次合作学习时,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学生基本能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能抢答出文言中的重要字词解释,能说出古文中某些字词至今仍在用其义的成语中的字的意义(如不期而遇、舍生求义、去危就安、言而有信、引吭高歌、瞻前顾后),能当场背下来。这样的合作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潜能,促进了所有学生的合作和帮助。教师精心的预设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
  七.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
  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在民主和谐的合作教学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个性张扬,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乐问。我们应允许学生“拄杖无时夜扣门”,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问题质量参差不齐,教师既要对质疑能力强的同学持鼓励、赏识的态度,也要包容、肯定与启发因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而导致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甚至有这样那样错误的学生,因为在这“刁钻古怪”的问题中,往往孕育着创造性思维的“幼芽”,教师要善于捕捉其中稍纵即逝新奇独特的“火花”,给予热情的鼓励与引导,从而灵活地组织合作学习。
  八.及时反馈、评价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十分重要。如果说组织工作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那么科学评价可以称得上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要注重小组集体,因为合作学习讲究的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要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实验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有利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交住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由学会共同学习向将来学会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等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以达到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宫笃美,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其他文献
秋风袭来,繁霜洒满大地之时,万花纷谢,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种植物,傲然举起鲜艳的花朵,向人们展示秋天亮丽的风采,它就是菊花。菊花是多年生草本花卉,重阳节前后开花,姿态万千,迎霜挺立,清香四溢。因为以黄花为宗,故又称黄花。菊花虽说是自然界的—种植物,却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常常借助它寄托思想,表达志向,抒写情怀。  一、借菊花象征吉祥。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对重阳节的起源有一
语文是一门艺术,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们以正确的思路去理解。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首先要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并通过这些计划开展有效的教学。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意义  阅读在语文教学当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特别是就写作来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也是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
高中语文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在谈到小说情节时说:“作家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所以,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跑,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出犹疑不定的状态。”虽然这段话只是讲小说创作的智慧和技巧,但不只小说有摇摆,诗词文曲尽皆摇摆,文因摇摆见精神。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几乎每一篇都千折百回,摇曳生姿。  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
对于教师的身份及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都有不同的评价,有把教师比作“蜡烛”的,有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有把教师比作“一桶水”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角色的重新定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一,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者的主要任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还是痛苦的,是意气风发还是愁眉苦脸的,都是由我们教师亲手来设计、引领的。纵览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表面上在轰轰烈烈地高扬新课标的“大旗”,但实际上仍然存在着诸如重理性分析,轻形象感知;重书本知识,轻生活体验;重一元认知,轻多元直觉感悟的弊端。这样,原本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被折腾得死气沉沉;原本鲜活可爱,极富灵性的学生被教得了无生气;原本丰富多彩,智
我们所使用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其体裁广泛是我们大家众所周知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在教材中的篇幅较多,古诗词亦在诗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我们所接触到的古诗词都蕴藏着深刻的、富有启迪意义的哲学内涵,历来使人们在广泛的传诵中自觉获取了不少的性情启迪。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我们的语文教学则必须努力使得其教学姓“语”,对一首首古诗词的教学,我们教师如何驱使学生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农村中学生作文存在两大毛病:一是作文内容缺乏时代的生活气息,无鲜明的个性,老生常谈;二是不敢写真人真事,不敢写“真 我”,不说心里话,作文无真情实感。  问题的出现与以下几个方面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是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场作文的评分有一定的细则。严格的作文评判标准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无意中被扼杀了。其次,长期以来
在语文教学中,虽然阅读与写作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各有侧重,但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二者緊密结合起来。  一.以阅读为基础,积累促写作  很多学生都曾反映:作文难写,怕写作文。尤其现今高考中主要文体是议论文,而议论文特别强调议论,需要学生自己阐发观点,而学生也想尽量地符合高考的要求,但苦于没有东西可写,实在
背诵历来是一种被大家公认的好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离不开背诵。最新修订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明文规定:3-4年级学段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5-6年级学段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7-9年级学段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香港大学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
教师的职业有较高的要求,虽然做不到“不可一字一词无来历”,但至少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除了平时专业知识的积累,还可以在生态作文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在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的同时,和学生共同进步,达到提高自己专业成长的目的。  一.在生态作文教学中,创造师生生命活力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生态教学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