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康熙五彩瓷的文学内涵和美学意蕴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12345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彩之器,明乐制作始盛,证以《博物要览》所载,则穷研意巧,花样渐多。明代彩瓷发明足以詹绝奕世,震烁一代者殊不知浅鲜,综其变迁可得而言。”五彩瓷起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釉上彩绘方式,同时也是景德镇首创的釉上彩绘的一种传统瓷。正如清代镇江人陈浏所著《匋雅》中云:“五彩华贵,青花幽靓。”康熙五彩冠绝一时,画法独特,风格一绝,为世人所重,均令后世难以企及,又如《匋雅》所評“康熙彩之颜料,因非后世所常有。论其画手高妙,不但官窑器皿,髣髴王恽,即平常客货,亦莫不出神入化,波澜老成。”
  ●   文学内涵
  文学与陶瓷艺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可以说,就是有了文学韵味的熏陶,才使得瓷器的底蕴更加深厚。正所谓“志有文,足以言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五彩瓷就犹如文学艺术的外化形式,其深刻的内涵底蕴,与其广泛而又特点鲜明的取材不无关系。
  常见的康熙五彩瓷的纹饰题材有山水人物、植物花卉和花鸟鱼虫。内容也充满了情节性,涵盖了戏剧、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主要借鉴于文人画题材或者民间的风俗故事,比如渔家乐、竹林七贤、八仙过海等。这些图案有的反映文人宁静祥和的心情,有的反映老百姓美好的期待和心愿,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思。其艺术性超过了明代,追求一种画质的美感(图1)。
  随着市民阶层的增加,画有历史故事和小说故事题材的五彩瓷器变得更受欢迎。像《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和《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等经典桥段,都会被用来作为五彩瓷纹饰的主题。在康熙五彩瓷中,最为出名的纹饰是“刀马人”,这种以士兵战马、武器为对象,绘制战斗情景的题材画面被统称之为“刀马人”图,其画风上还很受明末画家陈洪绶的影响。由于满人在入关之前就是马背上的民族,而康熙朝距离清朝开疆辟土的时代并不遥远,所以对于“刀马人”的推崇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既反映了当时的尚武精神,也折射出了游牧民族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又如康熙青花五彩文王访贤图纹花觚(图2),主题以青花五彩绘文王磁溪聘子牙图,腹部和下部画折枝花果。画面中姜子牙戴方巾,额头皱纹堆垒,目光深邃,双手拱向文王。武吉头戴斗笠,手拿扁担,脚穿草鞋,微笑转头看向文王。周文王戴王冠,微笑地注视姜太公,双手于胸前还礼。身后擎黄罗伞、持尚方剑、捧相印、推御车等人都是面露喜色,把文王前呼后拥又礼贤下士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姜尚一人而已。以一群人来衬托一个人,正体现出这个人的高大形象。王室贵胄去请一位平民老者,没有盛气凌人之势,反衬出周文王身边俱是贤能豁达之臣,更体现了文王的勤政爱才。渭水垂钓故事见于各种文史资料诗词歌赋戏曲评书,是千古传诵的佳话。这些求贤故事题材大量出现在明末清初瓷器上,是时代的产物,戏曲小说版画的流行影响了景德镇制瓷业的绘画题材。圣王治世,贤臣辅政,结束动乱是当时所有人的期盼,是非常受欢迎的瓷画题材,还迎合了统治者笼络世人之心的意图。
  ●   美学意蕴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有云:“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这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别的审美情趣,在康熙五彩瓷中既有交叉,又有延伸,加之点、线、面的组合运用,使之充满了艺术魅力和审美层次。
  在外观上,康熙五彩瓷最突出的特点是既严谨又细致。绘彩技法是单线平涂,由于五彩烧成的温度较高,色彩容易给人以锐利、硬质的感觉,因而又有“康熙硬彩”之称。其制作也十分严谨,讲究用笔用工用料。无论大件小器都制作精工、旋削认真,修坯一丝不苟。这些瓷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挺拔、阳刚之气,体积、胎体比较厚重,这和康熙帝本人的审美有很大关系,康熙历经沙场,感受过威严、肃穆、凝重的氛围,因此康熙五彩也多含有古朴庄严的气质。
  又如非常著名的十二月花卉纹杯(图3、图4),具有典型意义的审美趣味。十二月花卉纹杯是清康熙时期皇宫中使用的酒杯,一套共12件,每一件上绘制有代表当月的花卉,同时配有相应的诗文。它的形体轻巧秀美,胎薄釉润,图案装饰既有诗又有画,灵巧中略带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韵味。由于康熙皇帝十分喜欢唐诗,因此十二月花卉纹杯多用唐朝诗歌为各月花卉配文。《匋雅》书中称赞曰:“康熙十二月花卉酒杯,一杯一花,有青花、有五彩,质地甚薄,铢两自轻。……若欲凑合十二月之花,诚戛戛乎其难。青花价值,且亦不甚相悬也”。既有韵味,又有文化内涵,堪称康熙时期五彩瓷的精品之作。
  康熙五彩瓷在绘制形式、图案构成、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较为显著的模式化特征,这种模式传达出了独特的美学韵味,高雅、宁静、唯美、素然,既彰显了独立特性的瓷器美誉,又传达出了东方民族的阳刚之美。通过纹饰、技法、用彩等几者的相互影响渗透,使康熙五彩共同散发出底蕴深厚的美学韵味,使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熠熠闪烁独特的光芒。
其他文献
摘要:古代铁质刀剑、剪刀文物在受侵蚀后,往往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在古代铁质刀剑、剪刀的修复中,封护材料的使用效果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修复成效以及后续的保管利用。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在对一批馆藏铁质刀剑、剪刀文物进行修复的过程中,采用了铁器修复领域常用的Paraloid B-72材料进行文物的封护,并开展了对封护材料的实验评估,证明了该材料的稳定性。  关键词:铁质刀剑文物;铁质剪刀文物;封护效果
期刊
摘要:博物馆作为一个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及社会教育的公益性机构,在当代社会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博物馆应当积极发挥自身重要工作职能,做好社会教育宣传工作,提升馆内藏品、历史资料、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为广大社会群众普及我国具有民族传承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以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工作为研究核心,简要分析社会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对其社会教育工作的宣传方式、工作方法
期刊
摘要:红山文化的玉器,造型多样,形态生动,不仅有闻名于世的C形碧玉龙,更有勾云形玉佩、玉箍(玉斜口筒形器)等典型器物。玉器的材质,多就近选取于辽宁的岫岩玉,由于保存环境不同,颜色主要有黄色、浅黄色、青黄色、青色、暗绿色、青绿色,也有玲珑剔透的碧玉和纯白色玉等。玉器的工艺主要采用透雕方式,纹饰一般为阴刻线和瓦沟纹。红山文化的玉器多出土于墓葬之中,因为古人认为玉与神灵相通,有保佑的作用,因而也为后人提
期刊
摘要:敖汉地区出土的兴隆洼玉器开创了中国史前制玉、用玉之先河,之后的红山文化玉器兼有兴隆洼玉器的特点。故此,通过对玉矿原料的研究考察,证实了敖汉是红山文化时期采玉、制玉、用玉的中心,红山人制作玉器的原料取自敖汉,这些原料即“敖汉玉”。“敖汉玉”的发现,改写了敖汉乃至蒙东地区玉石文化的历史,夯实了敖汉是红山文化中心地带的观点。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源;敖汉玉  敖汉旗地处燕山山脉与松辽平原的地理过
期刊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的古代钱币储藏器具多种多样,汉代陶扑满和绿釉陶钱柜就是目前所见的遗留下来且为数不多的古代钱币储存器具。  1.扑满  我国古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流通的货币是“天圆地方”的圆形方孔钱,人们为了方便存储,便用陶作一个瓦罐,在瓦罐上开一个能放进铜钱的长方形孔,平常将散铜钱投入其中,需用钱或罐装满之后,摔破罐子将钱取出。这种我国古代人民日常储蓄钱的陶
期刊
摘要:元代龙泉窑瓷器,虽然不及宋代以及明代永乐时期的精美,但因烧造规模大,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各国,影响力可想而知。赤峰博物馆馆藏龙泉窑瓷器以元代居多,通过精选国家二三级文物,对元代龙泉窑印花花口碗、元代龙泉窑荷叶口碗、元代龙泉剔花高足杯、元代龙泉窑青釉刻花菊瓣盘、元代龙泉窑青绿釉小香炉的赏析,了解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征,然后试图通过瓷器的器型、胎质、釉色、烧造方法、装饰技法、纹饰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摘要:戴进的六祖师图为明初经典佛教题材人物画,图中设色描绘了禅宗六代祖师的形象,人物之间以树木岩石相装点。画面风格雄浑用笔刚劲,空间趋于平面化,其中祖师达摩居首要地位,形象具有传奇色彩。本文以图像学的方法分析图中达摩与佛教叙事文本的关联,并探讨“达摩”与洞穴结合形成“苦修图像”的意义,以及达摩形象的世俗化转向与禅宗发展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达摩;洞穴;苦修图像;世俗化  《达摩至慧能六代祖师图卷
期刊
摘要:明末清初时期的文艺圈中出现了很多奇特的作品,人们创造“奇”,也乐于接受“奇”,于是“奇”便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并逐渐形成以“奇”为美的一股风潮。这一时期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西方舶来品的流入和文艺界代表人物的倡导,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尚“奇”美学思想的盛行。  关键词:明末清初;“奇”;书法美学思想  明末清初尚“奇”美学思想盛行的原因探析  (一)动乱的政治环境  明末清初是政治动
期刊
早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有“天上取样人间织”的诗句,西湖织锦让白居易的诗成为现实,在丝丝缕缕的交织中变幻出一个美不胜收的天堂。  西湖织锦与四川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南京的云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西湖织锦又从蜀锦的古朴、宋锦的儒雅、云锦的艳丽中吸取精华,将西湖山色的灵秀融于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在织锦品种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近现代生产西湖织锦的民族企业有杭州都锦生丝织厂、
期刊
摘要:尽管说一直以来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应用等方面成就颇丰,却因为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还有一系列自然灾害影响,使得一些古建筑文物面临着毁坏甚至消失的危机。基于此,本文在客观阐述我国古建筑文物的特征、保护和修缮要遵循的原则、实践中存在的弊端基础上,探讨现代古建筑文物科学合理性的保护和修缮措施,希望借此更好地保存、传承我国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保护和修缮;问题;措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