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是国内最早提出“旅游扶贫”理念的省份,并把这一理念贯彻到贵州旅游产业政策和实践中,使贵州的乡村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乡村旅游地蓬勃涌现。其中一些知名乡村旅游地根据自己各方面的现实条件,因地制宜,抓住政策机遇,敢于探索,创建品牌,成为贵州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的主力军,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境内,属贵州省黔东南州最大的原生态民族风情旅游中心,1982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乙类农村旅游区,1987年被列为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9年至今一直列为省重点保护与建设民族村镇,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从2008年至今7年多来,以政府为核心力量导向的西江苗寨旅游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来看,旅游人次迅速增长,旅游综合收入迅速增加。2008年,到西江景区旅游人数为78.7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2016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亿元。从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实际效果来看,2008年西江人均年收入3205元,2016年西江人均年收入12100元。在带动就业方面,旅游业吸纳就业能力迅速提高,村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从产业业态发展来看,2008年前只有10家左右的农家乐。从2008年起,雷山县在省、州各级各部门的帮助下,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精心打造西江千户苗寨,西江景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景区管理逐步规范。2011年,西江千户苗寨景区被国家评为4A级景区,成为了全省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从以民居建筑为主体的旅游资源保护投入及实际保护效果来看,虽然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整体上西江苗寨保护状况良好。除了不断提高宣传力度以及严格执行一整套保护措施外,政府按一定标准对民居建筑的所有人实施资源保护奖励。为了保护好西江苗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雷山县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提取15%作为民族村寨保护奖励经费发放给村内农户,2009-2011年发放给农户的民族文化保护奖励经费达934万元。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西江苗寨通过政府核心力量导向,跨越了乡村旅游业自发开发、粗放发展阶段,实现了规模化和市场化,乡村旅游服务基本达到标准化、对外营销性大幅度提升,呈现出较高的产业组织化及较为丰富的产业业态;旅游地居民受益面不断扩大、受益程度不断提高,旅游扶贫效果显著;在科学规划指导下,雷山县政府门票收入中提出15%,对当地以民居建筑为主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严格保护,保护效果良好。通过西江苗寨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以及与雷山县其他同类型苗寨如郎德苗寨的横向对比研究,可以认为,如果离开政府的核心力量导向,西江的旅游不可能在现阶段实现跨越式、大规模发展。
与此同时,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政府组建的西江苗寨景区旅游开发公司收门票及其引发的相关问题、大规模开发导致的资源保护问题、旅游氛围过度商业化问题、旅游业在西江苗寨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受益不均问题、旅游业发展对其他产业带动力不强的问题、旅游业规模化发展导致的社会管理问题等。因此,我们必须从实践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其发展,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结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来研究矛盾和问题,在更好更快的发展平台上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探索经营体制改革创新,增强村民参与管理权利。探索景区门票取之于西江、用之于西江的具体操作办法,并向社会各界阐明门票收取的性质、用途及分配办法;创新景区管理模式,探索村里推荐村民代表参与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参与公司的决策和管理,参与组建票务监督队、交通管理纠察队,扩大村民对西江景区管理和西江旅游公司管理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增强村民参与管理的权利。
以科学规划为前提,抓好景区提质扩容。一是尽快按更高的建设和管理标准制定和完善西江村相关发展规划;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西江营上综合服务区建设,谋划建设2-3家高星级度假酒店,推动西江景区旅游从观光型向度假型、创意型旅游转变,提升西江景区旅游接待设施水平;三是切实抓好干荣村州级农村基层组织精品示范点建设,把干荣村打造成为西江景区的重要游客服务中心之一,为西江景区提质扩容奠定基础;四是加快西江村羊排、东引消防通道及南贵风雨桥建设进度,拓宽游客活动区域。
继续加大资源管理维护力度,谋划解决村民住房困难问题。加强景区范围内违章建房的清理和管控。坚持定村、定片、定岗、定户的“四定”原则,对景区范围内未批先建、破坏景区建筑整体风貌的建房行为进行监控和排查,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入户、早动员、早控制。同时,坚持疏堵结合,加快西江新村规划建设进度,在不破坏景区建筑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在核心保护区外规划新安置区,切实解决西江村部分村民住房困难。
按照“国发2号文”建设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精神,以民族文化产业化为途径,不断丰富景区的旅游业态。西江苗寨经过了四年的规模化发展,但还是存在业态单一,传统观光旅游比例太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在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和景区提质扩容上做文章外,核心办法还是得按“国发2号文”关于建设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精神要求,探索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新路子,在旅游业发展中提升民族文化的产业化水平,将西江千户苗寨打造成为极具影响力的苗族原生态文化体验区。例如,可以考虑建设更高水准的苗族文化展演场馆、成立苗族歌舞表演公司,开展有偿的民族文化展演服务,为游客提供高端民族文化产品。
强化产业引导,延展旅游产业链条,拓宽旅游带动面。西江苗寨景区内,旅游服务项目同质化竞争现象普遍存在,而间接支撑性产业比较短缺。这对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利,还会带来相关社会问题,弱化了旅游业带动作用。所以政府应该强化对当地村民的产业引导,用市场准入规则、金融导向手段并结合政策舆论宣传,引导村民经营项目投资合理分配在旅游业各部门,推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规避经营风险。同时积极探索旅游业与现代農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不但在观光农业上有所作为,更要把传统农业转换为旅游餐饮消费的农副产品专业供应部门,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益。另外,应该按照“国发2号文”关于建设贵州扶贫攻坚工程示范区的精神要求,把西江村临近村组纳入到西江苗寨旅游支撑产业体系,拓宽西江旅游的带动面,扩大旅游扶贫效果。
做好西江景区的社会管理工作。坚持与群众面对面交心、谈心,广泛听取意见、收集社情民意,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增进干群感情;认真梳理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责任分解,兑现对群众承诺的各个事项,确保取信于民;推进西江景区管理局、西江旅游公司、西江镇党委政府及西江村开展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工作;切实做好西江村的低保、救济救助、农村危房改造、失地农民保障工作;坚持让利于民,研究解决景区生活困难群众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让景区农民生活有保障,致富有奔头,从而支持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建设。
(文章来源: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
从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来看,旅游人次迅速增长,旅游综合收入迅速增加。2008年,到西江景区旅游人数为78.7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2016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亿元。从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实际效果来看,2008年西江人均年收入3205元,2016年西江人均年收入12100元。在带动就业方面,旅游业吸纳就业能力迅速提高,村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从产业业态发展来看,2008年前只有10家左右的农家乐。从2008年起,雷山县在省、州各级各部门的帮助下,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精心打造西江千户苗寨,西江景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景区管理逐步规范。2011年,西江千户苗寨景区被国家评为4A级景区,成为了全省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从以民居建筑为主体的旅游资源保护投入及实际保护效果来看,虽然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整体上西江苗寨保护状况良好。除了不断提高宣传力度以及严格执行一整套保护措施外,政府按一定标准对民居建筑的所有人实施资源保护奖励。为了保护好西江苗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雷山县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提取15%作为民族村寨保护奖励经费发放给村内农户,2009-2011年发放给农户的民族文化保护奖励经费达934万元。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西江苗寨通过政府核心力量导向,跨越了乡村旅游业自发开发、粗放发展阶段,实现了规模化和市场化,乡村旅游服务基本达到标准化、对外营销性大幅度提升,呈现出较高的产业组织化及较为丰富的产业业态;旅游地居民受益面不断扩大、受益程度不断提高,旅游扶贫效果显著;在科学规划指导下,雷山县政府门票收入中提出15%,对当地以民居建筑为主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严格保护,保护效果良好。通过西江苗寨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以及与雷山县其他同类型苗寨如郎德苗寨的横向对比研究,可以认为,如果离开政府的核心力量导向,西江的旅游不可能在现阶段实现跨越式、大规模发展。
与此同时,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政府组建的西江苗寨景区旅游开发公司收门票及其引发的相关问题、大规模开发导致的资源保护问题、旅游氛围过度商业化问题、旅游业在西江苗寨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受益不均问题、旅游业发展对其他产业带动力不强的问题、旅游业规模化发展导致的社会管理问题等。因此,我们必须从实践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其发展,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结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来研究矛盾和问题,在更好更快的发展平台上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探索经营体制改革创新,增强村民参与管理权利。探索景区门票取之于西江、用之于西江的具体操作办法,并向社会各界阐明门票收取的性质、用途及分配办法;创新景区管理模式,探索村里推荐村民代表参与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参与公司的决策和管理,参与组建票务监督队、交通管理纠察队,扩大村民对西江景区管理和西江旅游公司管理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增强村民参与管理的权利。
以科学规划为前提,抓好景区提质扩容。一是尽快按更高的建设和管理标准制定和完善西江村相关发展规划;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西江营上综合服务区建设,谋划建设2-3家高星级度假酒店,推动西江景区旅游从观光型向度假型、创意型旅游转变,提升西江景区旅游接待设施水平;三是切实抓好干荣村州级农村基层组织精品示范点建设,把干荣村打造成为西江景区的重要游客服务中心之一,为西江景区提质扩容奠定基础;四是加快西江村羊排、东引消防通道及南贵风雨桥建设进度,拓宽游客活动区域。
继续加大资源管理维护力度,谋划解决村民住房困难问题。加强景区范围内违章建房的清理和管控。坚持定村、定片、定岗、定户的“四定”原则,对景区范围内未批先建、破坏景区建筑整体风貌的建房行为进行监控和排查,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入户、早动员、早控制。同时,坚持疏堵结合,加快西江新村规划建设进度,在不破坏景区建筑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在核心保护区外规划新安置区,切实解决西江村部分村民住房困难。
按照“国发2号文”建设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精神,以民族文化产业化为途径,不断丰富景区的旅游业态。西江苗寨经过了四年的规模化发展,但还是存在业态单一,传统观光旅游比例太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在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和景区提质扩容上做文章外,核心办法还是得按“国发2号文”关于建设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精神要求,探索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新路子,在旅游业发展中提升民族文化的产业化水平,将西江千户苗寨打造成为极具影响力的苗族原生态文化体验区。例如,可以考虑建设更高水准的苗族文化展演场馆、成立苗族歌舞表演公司,开展有偿的民族文化展演服务,为游客提供高端民族文化产品。
强化产业引导,延展旅游产业链条,拓宽旅游带动面。西江苗寨景区内,旅游服务项目同质化竞争现象普遍存在,而间接支撑性产业比较短缺。这对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利,还会带来相关社会问题,弱化了旅游业带动作用。所以政府应该强化对当地村民的产业引导,用市场准入规则、金融导向手段并结合政策舆论宣传,引导村民经营项目投资合理分配在旅游业各部门,推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规避经营风险。同时积极探索旅游业与现代農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不但在观光农业上有所作为,更要把传统农业转换为旅游餐饮消费的农副产品专业供应部门,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益。另外,应该按照“国发2号文”关于建设贵州扶贫攻坚工程示范区的精神要求,把西江村临近村组纳入到西江苗寨旅游支撑产业体系,拓宽西江旅游的带动面,扩大旅游扶贫效果。
做好西江景区的社会管理工作。坚持与群众面对面交心、谈心,广泛听取意见、收集社情民意,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增进干群感情;认真梳理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责任分解,兑现对群众承诺的各个事项,确保取信于民;推进西江景区管理局、西江旅游公司、西江镇党委政府及西江村开展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工作;切实做好西江村的低保、救济救助、农村危房改造、失地农民保障工作;坚持让利于民,研究解决景区生活困难群众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让景区农民生活有保障,致富有奔头,从而支持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建设。
(文章来源: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