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注人文,力求发展——强化学生“多疑,多恩”的意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
【关键词】质疑 探求 练创
小语第四册第12课《妈妈的爱》是一首语言朴实√茬i情真挚的诗。本文共有四小节,节节结构相似,每节都告诉了我们妈妈的爱是什么。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感悟生活,体验情感的能力还很有限,所以,学习本文的重难点就是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语句,体会、感受妈妈那平凡而又伟大的爱。教学本课,我主要采用了“读、疑、思、练”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与“疑”
1、读课题,质疑。这是一学年以来,我们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经常性做法,也是我们尝试自主学习的前提。由于平时训练较为扎实,学生读题后提出了较有价值的问题:妈妈的爱是什么?妈妈是怎么爱的?爱到什么程度?结果怎样?这些问题被梳理后便成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2、读文,再疑。学生一但明确了学习目标,便会带者问题朝者目标迈进。此时,让他们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尝试部分解疑。由于课文中每小节末句都是讲妈妈的爱是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解答出“妈妈的爱是什么”这个问题,教师随即将相关答案板书出来,再让学生针对板书的内容质疑,学生又能顺利提问。如,第一节写“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学生会问:“为什么说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正好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洞开了大门。我趁势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朗读课文第一小节,看能读懂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一向多疑的学生此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妈妈手里拿着扇子,为什么汗水还会湿透她的衣衫?”多好的问题呀。我让学生再读课文,讨论这一问题。经过反复的读、议,他们不但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还能从中受到启示,顺利解决了“为什么是清凉的风”和“爱到什么程度”这两个重点问题。多读,多疑成为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二、“疑”与“思”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日常教学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学生的问题意识强,他们思索、探求新知的欲望才会更强烈。在本课教学中,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提,所有的答案都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深入的思考去求得。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习目标的达成“导行”。如,“妈妈的爱达到什么程度?”初读课文后,没有一个学生能准确答出,我采用了存疑的方法。随着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这个“程度”便越来越明朗。如,学习课文第一节,当学生经过读、思,解决了“为什么妈妈拿者扇子,汗水却湿透了衣衫”这一问题后,学生感悟到了“妈妈的爱就是只想着孩子,完全不顾自己了”,这不就是爱的程度吗?学完全文,我又引导学生思索妈妈的爱究竟是什么,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的“思”又进入更高的层次。经过充分的讨论、比较,他们的理解已能从课文中跳出来,总结为“妈妈的爱是无私的奉献”,“妈妈的爱无处不在”。多么深刻的感悟,这正是学生不断地读中能疑,疑中能思的结果。由此,我也感到,“多疑,多思”已成为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的法宝。
三、“思”与“练”
学生的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习得的。为了巩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调动他们新的表达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我先引导学生一起试着改编课文第一小节。我将第一句“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改为“在一个很冷很冷的夜晚”,其余各句让学生仿课文改写,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我从梦中醒来,看见妈妈正在给我盖被子。她自己冻得发抖。啊,妈妈的爱是暖暖的被。”还有的说:“我从梦中醒来,妈妈正在给我盖棉被。她用温柔的手轻轻拍拍我的脸蛋。啊,妈妈的爱是暖暖的手。”我看拓展性语言训练的时机已经成熟,就用多媒体展示几种事物的图片(如太阳、大树、美味、电灯等),让学生联想妈妈的爱,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一个个学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创造性地述说着妈妈的爱是“冬天里暖暖的太阳”,是“夏日凉凉的树阴”,是“黑暗中的明灯”,是“饥饿时的美味”,是“受表扬时伸出的大拇指”——此时此刻,“妈妈的爱”紧紧地围绕着他们,使其沉浸在温馨而伟大的母爱中,亲切与幸福之感洋溢在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上——
纵观本课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强化学生“多疑,多思”的意识,使之在“疑——读——思——悟——练”中发展语言,提高素质。
【关键词】质疑 探求 练创
小语第四册第12课《妈妈的爱》是一首语言朴实√茬i情真挚的诗。本文共有四小节,节节结构相似,每节都告诉了我们妈妈的爱是什么。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感悟生活,体验情感的能力还很有限,所以,学习本文的重难点就是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语句,体会、感受妈妈那平凡而又伟大的爱。教学本课,我主要采用了“读、疑、思、练”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与“疑”
1、读课题,质疑。这是一学年以来,我们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经常性做法,也是我们尝试自主学习的前提。由于平时训练较为扎实,学生读题后提出了较有价值的问题:妈妈的爱是什么?妈妈是怎么爱的?爱到什么程度?结果怎样?这些问题被梳理后便成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2、读文,再疑。学生一但明确了学习目标,便会带者问题朝者目标迈进。此时,让他们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尝试部分解疑。由于课文中每小节末句都是讲妈妈的爱是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解答出“妈妈的爱是什么”这个问题,教师随即将相关答案板书出来,再让学生针对板书的内容质疑,学生又能顺利提问。如,第一节写“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学生会问:“为什么说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正好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洞开了大门。我趁势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朗读课文第一小节,看能读懂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一向多疑的学生此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妈妈手里拿着扇子,为什么汗水还会湿透她的衣衫?”多好的问题呀。我让学生再读课文,讨论这一问题。经过反复的读、议,他们不但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还能从中受到启示,顺利解决了“为什么是清凉的风”和“爱到什么程度”这两个重点问题。多读,多疑成为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二、“疑”与“思”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日常教学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学生的问题意识强,他们思索、探求新知的欲望才会更强烈。在本课教学中,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提,所有的答案都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深入的思考去求得。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习目标的达成“导行”。如,“妈妈的爱达到什么程度?”初读课文后,没有一个学生能准确答出,我采用了存疑的方法。随着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这个“程度”便越来越明朗。如,学习课文第一节,当学生经过读、思,解决了“为什么妈妈拿者扇子,汗水却湿透了衣衫”这一问题后,学生感悟到了“妈妈的爱就是只想着孩子,完全不顾自己了”,这不就是爱的程度吗?学完全文,我又引导学生思索妈妈的爱究竟是什么,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的“思”又进入更高的层次。经过充分的讨论、比较,他们的理解已能从课文中跳出来,总结为“妈妈的爱是无私的奉献”,“妈妈的爱无处不在”。多么深刻的感悟,这正是学生不断地读中能疑,疑中能思的结果。由此,我也感到,“多疑,多思”已成为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的法宝。
三、“思”与“练”
学生的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习得的。为了巩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调动他们新的表达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我先引导学生一起试着改编课文第一小节。我将第一句“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改为“在一个很冷很冷的夜晚”,其余各句让学生仿课文改写,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我从梦中醒来,看见妈妈正在给我盖被子。她自己冻得发抖。啊,妈妈的爱是暖暖的被。”还有的说:“我从梦中醒来,妈妈正在给我盖棉被。她用温柔的手轻轻拍拍我的脸蛋。啊,妈妈的爱是暖暖的手。”我看拓展性语言训练的时机已经成熟,就用多媒体展示几种事物的图片(如太阳、大树、美味、电灯等),让学生联想妈妈的爱,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一个个学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创造性地述说着妈妈的爱是“冬天里暖暖的太阳”,是“夏日凉凉的树阴”,是“黑暗中的明灯”,是“饥饿时的美味”,是“受表扬时伸出的大拇指”——此时此刻,“妈妈的爱”紧紧地围绕着他们,使其沉浸在温馨而伟大的母爱中,亲切与幸福之感洋溢在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上——
纵观本课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强化学生“多疑,多思”的意识,使之在“疑——读——思——悟——练”中发展语言,提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