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小学低年级学生大都在7-10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但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却常常精力集中、思维活跃,主动探究其中的奥秘,易于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因此,培养学习兴趣,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更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分析、综合与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下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不当之处,还望同仁赐教。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情景中产生学习兴趣。
1.直观引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他们对形象、生动的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直观教具,形象生动的投影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经过形象思维,很容易理解题意,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如在教加法应用题时,利用投影演示:蓝蓝的天空中飞翔着5只小鸟,后来又飞来了3只。问这时天空中共有几只小鸟?学生从教师的演示过程中,很快领悟“求和”的实际意义和题中的数量关系,很快就得出答案,是8只。学生很快求得了正确答案,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践激趣。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做、动口说、积极思考,学生积极性才会提高。有效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应用题:小红有苹果5个,小英的苹果的个数是小红个数的3倍,小英有苹果多少?教师指导学生摆实物,先摆出小红的个数,然后再摆小英苹果的个数,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再组织学生口述摆实物的过程,在摆、数、说的环节中,学生不但巩固了“倍数”的概念,也理解了解答的方法,使他们在“做”中学、学中乐。
二、巧设问题,以问题为载体组织学生学习
以问题为载体组织学生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很好把握提问时机,对培养学生持久兴趣起着重要作用。设问要具有针对性、新颖性、启发性和层次性,提问要注意语言精炼、指向明确。
1.设计问题。尽量扩大问题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想头。如果提问只局限于比较肤浅、简单的层面,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思维、去探索,也就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如应用题:小刚有12元钱,小华的钱比小刚多6元。小华有多少元钱?在学生求出正确答案后,教师接着提问:改变一个条件,但不改变题目的解答方法,该怎么改?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最后确定只能把第二个条件改为“小刚的钱比小华的少6元。”这样既拓展学生思维,也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摘桃子。有些教师总认为问题设计得越深越好,其实不尽然,问题太深,没有层次性,往往会使多数学生卡壳,不但不能激发学习兴趣,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不会去思考老师的提问,老师的提问成了一种形式。只有教师很好把握问题的梯度,化难为易,逐步推进,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如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一类应用题时,许多教师会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几倍是多少”是什么意思?学生很难回答,也不好回答。只有把它分解三个问题,学生才会回答,也能帮助理解。①“一倍量”是谁?②“几倍量”是谁?③怎样求“一倍量”。
3.尝试让学生提问。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对低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尝试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在对情景的感知中提出问题;或让学生看书之后提出问题;或解答一个问题后,让学生从对问题的解决中提出新的问题,等等。
三、注重训练的形式、训练的技巧,进一步稳定学生的兴趣
课堂训练是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转化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低年级学生因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单一的训练方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因此在训练形式上要多样化,训练方式上要注意灵活性。
1.注重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单一的练习会使学生枯燥无味,纯粹的解题学生会感到厌烦。低年级应用题的练习题设计就必须多样化。如设计补充条件或问题、根据算式匹配问题、根据算式或线段图编题等。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形式也应多样化。如训练中渗透游戏、竞赛等。学生情绪会高涨,兴趣自然来。
2.设计练习注意灵活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具体分析和思考,解题依葫芦画瓢,教师有效运用学生这一弱点,巧设“陷井”,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如学生在学习有关倍数问题的应用题后,总是想到有“倍数”的题都用“乘法”来解答,这其实是错误的判断。假如设计这样一组对比练习:①小明有15本故事书,小华的故事书是小明的5倍。小华有多少本书?②小明有故事书15本,小明的故事书是小华的5倍。小华有多少本书?学生经过仔细分析,这一组题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习题,解答方法自然不同。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把“激发兴趣→强化兴趣→稳定兴趣”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作者单位:河北省高碑店市潘庵中心小学 074000 )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情景中产生学习兴趣。
1.直观引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他们对形象、生动的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直观教具,形象生动的投影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经过形象思维,很容易理解题意,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如在教加法应用题时,利用投影演示:蓝蓝的天空中飞翔着5只小鸟,后来又飞来了3只。问这时天空中共有几只小鸟?学生从教师的演示过程中,很快领悟“求和”的实际意义和题中的数量关系,很快就得出答案,是8只。学生很快求得了正确答案,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践激趣。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做、动口说、积极思考,学生积极性才会提高。有效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应用题:小红有苹果5个,小英的苹果的个数是小红个数的3倍,小英有苹果多少?教师指导学生摆实物,先摆出小红的个数,然后再摆小英苹果的个数,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再组织学生口述摆实物的过程,在摆、数、说的环节中,学生不但巩固了“倍数”的概念,也理解了解答的方法,使他们在“做”中学、学中乐。
二、巧设问题,以问题为载体组织学生学习
以问题为载体组织学生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很好把握提问时机,对培养学生持久兴趣起着重要作用。设问要具有针对性、新颖性、启发性和层次性,提问要注意语言精炼、指向明确。
1.设计问题。尽量扩大问题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想头。如果提问只局限于比较肤浅、简单的层面,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思维、去探索,也就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如应用题:小刚有12元钱,小华的钱比小刚多6元。小华有多少元钱?在学生求出正确答案后,教师接着提问:改变一个条件,但不改变题目的解答方法,该怎么改?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最后确定只能把第二个条件改为“小刚的钱比小华的少6元。”这样既拓展学生思维,也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摘桃子。有些教师总认为问题设计得越深越好,其实不尽然,问题太深,没有层次性,往往会使多数学生卡壳,不但不能激发学习兴趣,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不会去思考老师的提问,老师的提问成了一种形式。只有教师很好把握问题的梯度,化难为易,逐步推进,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如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一类应用题时,许多教师会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几倍是多少”是什么意思?学生很难回答,也不好回答。只有把它分解三个问题,学生才会回答,也能帮助理解。①“一倍量”是谁?②“几倍量”是谁?③怎样求“一倍量”。
3.尝试让学生提问。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对低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尝试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在对情景的感知中提出问题;或让学生看书之后提出问题;或解答一个问题后,让学生从对问题的解决中提出新的问题,等等。
三、注重训练的形式、训练的技巧,进一步稳定学生的兴趣
课堂训练是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转化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低年级学生因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单一的训练方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因此在训练形式上要多样化,训练方式上要注意灵活性。
1.注重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单一的练习会使学生枯燥无味,纯粹的解题学生会感到厌烦。低年级应用题的练习题设计就必须多样化。如设计补充条件或问题、根据算式匹配问题、根据算式或线段图编题等。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形式也应多样化。如训练中渗透游戏、竞赛等。学生情绪会高涨,兴趣自然来。
2.设计练习注意灵活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具体分析和思考,解题依葫芦画瓢,教师有效运用学生这一弱点,巧设“陷井”,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如学生在学习有关倍数问题的应用题后,总是想到有“倍数”的题都用“乘法”来解答,这其实是错误的判断。假如设计这样一组对比练习:①小明有15本故事书,小华的故事书是小明的5倍。小华有多少本书?②小明有故事书15本,小明的故事书是小华的5倍。小华有多少本书?学生经过仔细分析,这一组题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习题,解答方法自然不同。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把“激发兴趣→强化兴趣→稳定兴趣”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作者单位:河北省高碑店市潘庵中心小学 074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