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a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能力,更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素养的能力,还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阅读能力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和谐的阅读氛围,可以有效地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建立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学生充分地汲取知识,放飞想象,驰骋于文学作品的海洋中。创设比较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作品的背景,融入作品的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做到问题设计巧妙、科学,使学生易于回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主动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管教师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心情多么不好,也都要微笑着面对学生。进而使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二、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
  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训练计划,教学目标要明确。学生的每一节阅读教学课都应该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训练的目的要明确。课后阅读也要有比较具体的阅读目标,如,在布置课文预习时要具体: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认识并学习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再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通过初读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由结合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给各小节加小标题。还要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法,教给学生怎样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鉴赏美文中精彩的内容,如何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何了解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如何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文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得好。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分别提出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答。无论哪种题材和体裁,都要引导学生特别留意文章或段落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的词语和句子,也要注意文章结尾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的词语和句子。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词语往往是理解文章、抓住文章主题的突破口,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阅读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和速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效率。因此,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如,泛读、精读、熟读、通读等。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跳读法是跳跃式的读书方法,速读法是快速阅读,略读法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还有再读、写读、序例读等。精读和快读,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使学生体验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同时还要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阅读比赛等活动。其次,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学会阅读时在书上勾点圈画及作批注等,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最后,要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要从细微处人手,要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他文献
最近在复习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这一专题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凡以送别为题材的古典诗歌,在诗中点明送行时间的,多在早晚,尤以傍晚(黄昏)时居多。  “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出发,与大众时间观念相同,符合人们的日常习惯,读者能理解,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中的“平明送客楚山孤”,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均为其中代表。而傍晚送行,夜幕四合,荒郊野岭,孤
期刊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崇高的师德、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发挥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和反馈。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社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中学生好胜心强,正是“气可鼓而不可泄之际”。在教育工作中,学生往往因为教师的一句不逊之言而心灵受到伤害并因此一蹶不振;也有因为一次表扬、赞扬而走向成功,并能使之终生难忘。  一、要赞扬学生的闪光点。“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
期刊
还语文课堂以诗意,不一定是要求教师有诗才有诗意,只要是为学生营造一种诗意的语境、情境,让学生跟同学、教师、文本对话,体会诗意的情感、态度和思考方式,就会使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全身心地忘我投入,深刻地体验,生长诗心,拥有精神的交流,从而使学习达到一个自由创造的境界。  一、让课堂呈现自由的精神  真正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心灵的自由,语文文本本身就已经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解读的平台。在诗意的语文课堂里,学
期刊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文的学习也体现在每位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邓小平曾经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毛主席也说过青少年是早上起八九点的太阳,世界是他们的,因此每一位青少年都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所以,语文的学习应该从青少年时期就应该重视起来。  由此可见语文课在学习过程中是多么重要,需要每一位同学好好学习语文,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勤奋刻苦,为以后长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从哇哇坠
期刊
托尔斯泰说过:“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如果把我的作品比做编织好的生活网,那么细节就是网中的结点。”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内涵以及表现某种主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好文章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现在很多初中学生的作文只叙述不描写,泛泛而谈,枯燥无味,其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细节描写。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
期刊
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究竟如何判断,结合具体事例,做一探究。  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  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
期刊
庖丁解牛,所解数千牛矣,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身体结构规律,每次下刀,选准切入口,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在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好的切入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关键。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课堂教学规律,每一节课都能选准选好教学切入点,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事半功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一、着眼于文章的题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教育部网站也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要求,在中小学课程修订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
期刊
唐代诗人常建在清晨游寺后禅院时写下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诗句,竹林掩映的小路通向幽深之处,自是别有一番景致。取路不同,景致不同,而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方法不同,效果也自然不同。  语文基础知识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基础知识的识记是重点也是难点,一些易混字词为识记增加了难度。例如,易混淆的字音“澄chéng清”与“澄dèng清”;例如,较难理解的易混字形“振聋发聩”的“振”与“震耳
期刊
在语文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因为想象,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思维的发展不能离开想象的发展。针对小学生富于想象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正是促进他们思维全面发展的契机。  训练想象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还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选入教材的大部分课文属于文学作品,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