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需“背”功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q19870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段时间在准备《水》的公开课。过去执教时,主要抓住“雨天狂欢”和“勺水冲凉”两个画面,让学生体会水给人带来的真切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比这两个画面,感受它们一个是从“动作”来写“乐”,一个是从“感受”来写“乐”,学习不一样的表达方法。当时,这个教学设计得到不少老师的肯定,我也不免有些沾沾自喜。再次解读文本时,我却发现过去的设计是一厢情愿的,看似独到的见解,实际上是以教师的理解左右学生的理解,并没有做到“以生为本”。该如何突破?我一时陷入了困境。
  突然想到了于永正老师和韩军老师,他们强调教师备课时要“吃透”课文,最好先把课文背下来。于是,我决定试一试。
  刚开始的背诵并不顺利,打开书本时感觉已经会背了,可一旦合上书本,却老丢三落四。后来,我把容易背错的几个地方专门找了出来。看着“一个村子的人”“村里人”和“村子里每个人”这几个词组,可谓百感交集。就是它们几个,我老是放不对位置……突然,我眼前一亮:背错的原因在于我是以“意义理解”为主要方式,边想边背,但自己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并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没有把作者的表达纳入背诵的起点上来。“一个村子的人”“村里人”和“村子里每个人”意思都集中在“人”上,我的理解也只停留于此,没有斟酌作者这样表达的用意。
  我把这一发现与其他几处背诵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对比,竟别有洞天。
  “记得那时候”和“那时候”分别在第一节和第二节出现,我老是混用。前者出现在“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之后,显然是指作者小时候,是一个较长的时段。“记得”一词带有明显的叙述性,通常讲故事都以此开始,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作者的童年时代。第二节的“那时候”出现在“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之前,是顺着第一节中“记得那时候”说的,因此没有必要再注明是“记得”了。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显示出作者叙述的智慧,不背真是难以发现。
  “一个村子的人”“村里人”和“村子里每个人”,我出错最多,一会儿用这个,一会儿用那个。我把它们分别放到语言环境之中,才发现其别有用意。“一个村子的人”中的“一个”并不是数量词,而是表示“整个”的意思,与下面“一处很小的泉眼”相对。整个村子的人都靠着如此小的一处泉眼生存,缺水苦,取水难,这处泉眼是全村唯一的救命稻草。“村里人”是将这里的人与其他地方的人区别开来,缺水的个中滋味只有“村里人”能够明白,其他人难以体会。“村子里每个人”强调的是“每个人”,说明村子里的所有人都对下雨充满了渴望。如此一想,豁然开朗。同是写人,加上不同的定语,表达的味道和效果却大相径庭。
  “一缕”总是被我错背成“一股”。这个词出现在“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句中的“扑”字表现了一种很强大的气势,所以我在背诵时老是把“缕”字背成“股”字。“股”不是说明“水的气息”更为浓烈吗,为什么却选用了细若游丝的“缕”字呢?后来一琢磨才发现,“缕”是以虚写实,虽然有了水窖,但这个地方“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而且正值盛夏,所以水窖里不可能还装着满满的水,用上“股”字显然不真实。“扑”字看似与其矛盾,却有力地表现了四兄弟对水的渴望,即使是那“一缕水的气息”也足以把他们“扑”得一塌糊涂!语词在这里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
  把错误一梳理,背诵自然顺畅多了。更为重要的是,我从中破解了很多言语表达的密码。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正在于此吗?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一定是他们自己产生的,教师用杜撰出来的问题“圈套”学生,这样没有教学意义。
  当然,我背诵中的问题并不能和学生的问题简单画等号,但其指向言语表达的方向是正确的,而且它立足于解决问题。如果教师能把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生分享,学生则会以探索、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文本,发出自己的声音,阅读的主体地位方能确立。
其他文献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年)寓居夔州时所作,后人对这首诗评价很高,如清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馀皆平平。”[1]据鲁歌、戴其芳等人统计,古今歌咏昭君的同题诗大约有770首。[2]在如此多的作品中,杜甫这首真的堪称绝唱吗?  初读《咏怀古迹(其三)》,颇为怀疑沈德潜的眼光。因为与中唐张仲素、白居易以及宋代王安石等人的咏昭君诗相比,杜甫这首诗或有不及之处。  首先,在和亲观上
阅读原本就处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灵魂位置,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的培养。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与深化,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日益凸顯。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设计、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构建高效的课堂,从而更好地教授学生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北京市十一学校开展的语文走班选课尝试为学生构建选择性
书名:汉语文化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作者:张文平  出版单位: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  ISBN:9787558046841  定价:35元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更是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当前,语文教育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纷纷投入到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之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张文平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汉
此起彼伏的“汉语热”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开辟了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对外汉语中的“对外”意味着国际化、全球化,仅凭中国汉语师资力量是难以满足教育需求的,这就迫切地需要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及实践模式。语言教学中最大的障碍无疑是语音,一种语言的语音既包含了物理声音的音色、音调、音长等要素,也包含了本族语言使用者独特的心理、思维、情感表达范式,能否化解语音障碍,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成
文学作品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白足整体,但是这种和谐统一并不是编程式的排列,也可能是在反常的艺术表达中形成辩证的和谐统一。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根据情感、主旨的表达需要,往往采用背离常规的陌生化表达方式,形成文本的特殊的“吁请”结构,引起读者的审美期待,诱导读者发现文本的言外之意,这就是所谓“反常合道”。简要地说,“反常”,就是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用“陌生化”的表达方式给读者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合道”,
我曾有机会赴美研修,在拜访一些美国英语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时,我把中国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来,询问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比如“人文论”“工具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这些我们讨论得很热烈的话题。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对这些话题兴趣不大,甚至颇为奇怪我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来。当我问“那英语教学到底要干什么”时,一位语言学教授用一句颇为简明扼要的话作答:“按照
随着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使用,“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回顾我国百余年语文教育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从1897年的《蒙学课本》到今天的统编本,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一直走的是文选型路线,其主体是一篇篇供学生阅读、学习的文章;与此同时,语文课程知识建设此起彼伏,先后有“文法知识”“语法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文体知识”“写作知识”“读写知识”等,唯独没有过独立的“阅读知识”。曾经有过的“读写知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2017年秋季在全国投入使用以来,因其超前的编写理念、课程思想和选文思路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同时,统编教材崭新的编排体例和单元整体教学思想,特别是“活动·探究”单元的首次出现,让习惯于照本宣科的教师一时无所适从,变得束手无策。如何正确理解统编教材编者意图,突破“活动·探究”单元实施困境,已经成为制约广大一线教师教学观念更新中亟待破解的问题。笔者以项目式学习理念,对“
书名:汉语言文字应用基础知识  作者:唐生周 瞿继勇 瞿建慧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ISBN:9787564361211  定价:44元  汉语言文字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用的语言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掌握语文知识,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和文学素养。汉语言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是一种功能性更强的学科,特别是文字的准确应用,对于学生日常
最近,笔者有幸随县教研室的几位同志到某校进行课堂教学调研,其间听了近10节作文课。发现不少作文课仍走着传统教学的“老路子”。对学生束缚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新课改理念倡导的个性化作文大相径庭。  下面,本人结合听课中的一节典型课例,谈谈对作文教学的粗浅认识,以求为众同仁抛砖引玉。    一、“小村庄”——禁锢学生心灵的牢笼  问题案例:(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