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 注
美国规划大幅修改中小学教育法
最近,美国在最新的年度预算中提出多项教育改革方案,其中之一就是修改《中小学教育法》(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也就是共和党主政时期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eft Behind)。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将要求各州提出新的学业成就评价标准,并据以追踪各州教育成果和增减预算。现行的学业成就评价系统就是根据联邦政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制定的。
联邦教育部部长邓肯在2月1日的记者会上表示,目前该方案还在研究阶段,具体细节还没确定。原规定中设定2014年为验收成果年,所有美国学生届时都应该能通过评量测验,达到及格标准。新方案仍未决定是延续这个时间表,还是要加以修正。
邓肯部长表示,我们看到太多有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负面案例,碍于政治压力,很多州都降低评价标准。但他没有提供太多新方案的细节,只说现在一切还在讨论中。关于新方案欲如何提高各州评价标准,邓肯表示,目前美国各州教育厅长理事会(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和美国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已经在研发州际统一课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联邦教育部将会采用该标准,开发一套严格的统一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周刊》,2010年2月1日)
芬兰研究发现:学生学校倦怠源自家庭
芬兰科学院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如果在学校表现出倦怠,原因往往是父母在工作上出现倦怠。
据报导,芬兰研究人员把“学校倦怠”(School Burnout)定义为一种慢性的、与学校相关的压力症候群,其外在表现为:疲倦、对学校事务表现出蛮不在乎,以及对学生的角色缺乏信心。
这项对学校倦怠的研究是这类问题的第一次科学研究。研究人员调查了515名15岁的9年级荷兰学生,以及595名受访学生家长。他们发现,倦怠往往出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与学生同一性别的家长和学生之间,如母亲和女儿,或父亲和儿子。该项目首席研究员阿若教授表示,与学生同性别的家长,往往扮演着榜样的角色。问题的部分原因还有可能是父母的职业倦怠导致一种消极的养育态度,或因而减少父母参与青少年生活的程度。
研究还发现,家庭倦怠与家庭的经济问题相关。研究人员表示,家庭的经济越令人担忧、令人沮丧、让人觉得没有援手、只能靠自己,倦怠的情况越严重。这对于经济持续不景气时期对家庭及年幼者幸福感产生影响的研究而言是重要的发现。
研究也发现,转换学习过程时期,特别是在从中学升到高中阶段,会对很多青少年提出巨大挑战。研究人员在4年间每年追踪访问687名9年级的儿童,评估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约2/3的学生答复生活愉快,在就学期间也觉得快乐;不过1/3学童表示在学习转换过程中对生活的满意度产生改变,其中每5名中就有1名觉得幸福感降低。阿若教授认为,在学习过程转换成功的学生,表现出幸福感增加,这样的小孩,往往对学校参与的程度也会比较高。
(《科学日报》,2010年1月20日)
比利时政府开发网站推动环境教育
去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侯变化峰会,不管其成效如何,环境教育仍需持续推动,向纵深扎根。基于此,比利时法语区政府近日宣布,新设环境教育网站,欢迎教师、学生、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其他关注人类环境生态者充分利用网站资源,并可随时提供批评和建议,使网站内容更加充实。
比利时法语区教育部部长期望该网站将有助于推广环境教育补助计划,也希望能落实法语区和瓦隆区之间推动环境教育协议,更重要是能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比利时法语区致力于环境教育,源自1977年10月举办的国际暨跨政府环境教育会议,当时与会政府代表确认加强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教育对象要针对全体国民,而非仅对年轻人。
此外,会议决议强调要有具体行动,推动方案要具有可持续性,而非口惠不实。自1977年起,环境教育纳入比利时国民义务教育方针,只是很可惜,环境教育需并入其他教学内容,而没有单独成为一门课程。2004年,法语区和瓦隆区两个法语政府不但签署共同协议,协调合作在中小学推动环境教育,还开设了一项环境教育补助计划,征求中学提出与环境教育相关计划申请案,获选者将获得经费补助。
(比利时法语区文化、体育与教育部网站,2010年1月19日)
法国高等学院拒绝提升贫困生奖助学金配额
2009年12月23日,法国高等院校联席会议发表一份声明,反对政府强制规定每所高等学院须将以贫困学生为对象的奖助学金配额提升至30%,并认为此举将导致高等学院整体素质降低。
会议强调,欲进入高等学院就读,只有以实力通过入学考试,才是唯一公平的竞争方式。尽管很多人同意高等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但多数贫困学生往往因为家境不足以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例如家教补习、出国进修外语或参与文化活动等)而无法获得优秀的成绩、通过多元的高等学院入学竞试。若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尝试提供个别的课业与性向辅导,让他们有足够的实力通过入学考试,而不只是奖助他们直接进入高校就读。
这项声明引起轩然大波,评论者批判高等学院持贵族心态,过于保守,严重忽视教育平等的方针。巴黎第一大学社会学者威尔教授(Patrick Weil)认为联席会议的担心根本是多余的,因为许多研究都已指出,美国许多顶尖大学对贫困优秀生采取开放政策,对他们在学术成就上并没有任何影响。
法国高教部部长则延续她于2009年10月宣布的理念,决定将尽快改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减少其中容易造成社会歧视的方面,例如调整部分科目(如外语口试)与考试模式(如增加个人面试)等。
(法国《世界报》,2010年1月4日)
美国规划大幅修改中小学教育法
最近,美国在最新的年度预算中提出多项教育改革方案,其中之一就是修改《中小学教育法》(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也就是共和党主政时期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eft Behind)。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将要求各州提出新的学业成就评价标准,并据以追踪各州教育成果和增减预算。现行的学业成就评价系统就是根据联邦政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制定的。
联邦教育部部长邓肯在2月1日的记者会上表示,目前该方案还在研究阶段,具体细节还没确定。原规定中设定2014年为验收成果年,所有美国学生届时都应该能通过评量测验,达到及格标准。新方案仍未决定是延续这个时间表,还是要加以修正。
邓肯部长表示,我们看到太多有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负面案例,碍于政治压力,很多州都降低评价标准。但他没有提供太多新方案的细节,只说现在一切还在讨论中。关于新方案欲如何提高各州评价标准,邓肯表示,目前美国各州教育厅长理事会(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和美国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已经在研发州际统一课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联邦教育部将会采用该标准,开发一套严格的统一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周刊》,2010年2月1日)
芬兰研究发现:学生学校倦怠源自家庭
芬兰科学院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如果在学校表现出倦怠,原因往往是父母在工作上出现倦怠。
据报导,芬兰研究人员把“学校倦怠”(School Burnout)定义为一种慢性的、与学校相关的压力症候群,其外在表现为:疲倦、对学校事务表现出蛮不在乎,以及对学生的角色缺乏信心。
这项对学校倦怠的研究是这类问题的第一次科学研究。研究人员调查了515名15岁的9年级荷兰学生,以及595名受访学生家长。他们发现,倦怠往往出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与学生同一性别的家长和学生之间,如母亲和女儿,或父亲和儿子。该项目首席研究员阿若教授表示,与学生同性别的家长,往往扮演着榜样的角色。问题的部分原因还有可能是父母的职业倦怠导致一种消极的养育态度,或因而减少父母参与青少年生活的程度。
研究还发现,家庭倦怠与家庭的经济问题相关。研究人员表示,家庭的经济越令人担忧、令人沮丧、让人觉得没有援手、只能靠自己,倦怠的情况越严重。这对于经济持续不景气时期对家庭及年幼者幸福感产生影响的研究而言是重要的发现。
研究也发现,转换学习过程时期,特别是在从中学升到高中阶段,会对很多青少年提出巨大挑战。研究人员在4年间每年追踪访问687名9年级的儿童,评估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约2/3的学生答复生活愉快,在就学期间也觉得快乐;不过1/3学童表示在学习转换过程中对生活的满意度产生改变,其中每5名中就有1名觉得幸福感降低。阿若教授认为,在学习过程转换成功的学生,表现出幸福感增加,这样的小孩,往往对学校参与的程度也会比较高。
(《科学日报》,2010年1月20日)
比利时政府开发网站推动环境教育
去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侯变化峰会,不管其成效如何,环境教育仍需持续推动,向纵深扎根。基于此,比利时法语区政府近日宣布,新设环境教育网站,欢迎教师、学生、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其他关注人类环境生态者充分利用网站资源,并可随时提供批评和建议,使网站内容更加充实。
比利时法语区教育部部长期望该网站将有助于推广环境教育补助计划,也希望能落实法语区和瓦隆区之间推动环境教育协议,更重要是能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比利时法语区致力于环境教育,源自1977年10月举办的国际暨跨政府环境教育会议,当时与会政府代表确认加强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教育对象要针对全体国民,而非仅对年轻人。
此外,会议决议强调要有具体行动,推动方案要具有可持续性,而非口惠不实。自1977年起,环境教育纳入比利时国民义务教育方针,只是很可惜,环境教育需并入其他教学内容,而没有单独成为一门课程。2004年,法语区和瓦隆区两个法语政府不但签署共同协议,协调合作在中小学推动环境教育,还开设了一项环境教育补助计划,征求中学提出与环境教育相关计划申请案,获选者将获得经费补助。
(比利时法语区文化、体育与教育部网站,2010年1月19日)
法国高等学院拒绝提升贫困生奖助学金配额
2009年12月23日,法国高等院校联席会议发表一份声明,反对政府强制规定每所高等学院须将以贫困学生为对象的奖助学金配额提升至30%,并认为此举将导致高等学院整体素质降低。
会议强调,欲进入高等学院就读,只有以实力通过入学考试,才是唯一公平的竞争方式。尽管很多人同意高等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但多数贫困学生往往因为家境不足以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例如家教补习、出国进修外语或参与文化活动等)而无法获得优秀的成绩、通过多元的高等学院入学竞试。若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尝试提供个别的课业与性向辅导,让他们有足够的实力通过入学考试,而不只是奖助他们直接进入高校就读。
这项声明引起轩然大波,评论者批判高等学院持贵族心态,过于保守,严重忽视教育平等的方针。巴黎第一大学社会学者威尔教授(Patrick Weil)认为联席会议的担心根本是多余的,因为许多研究都已指出,美国许多顶尖大学对贫困优秀生采取开放政策,对他们在学术成就上并没有任何影响。
法国高教部部长则延续她于2009年10月宣布的理念,决定将尽快改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减少其中容易造成社会歧视的方面,例如调整部分科目(如外语口试)与考试模式(如增加个人面试)等。
(法国《世界报》,2010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