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是典型的学生中心主义教学理论的支持者和实践者。如何有效地诱引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是我不落的信念。我一直在紧张地思考如下四个问题:我教的小学高年级语文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我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我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我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关键词】教育 目标 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247-02
黑格尔把反思称为夜间的猫头鹰,马克思则称为报晓的雄鸡。这两个伟人深刻地指出了反思的巨大威力,马克思强调反思的超越性,也就是创造性;黑格尔强调反思的总结性,也就是继承性。可见没有反思就没有飞跃没有突破。我一直在紧张地思考如下四个问题:我教的小学高年级语文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我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我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我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一,我是如何设定教育目的?
如何有效地诱引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是我不落的信念。因为人文学科的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鼓励主体对经典文本的阅读。人文学科个案性阅读,并不仅仅是文本知识的透彻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个案性研读,所能学习的是支撑知识观点的思维框架与运思方式,以及在最深层次上人文主体的个性创造、意志决断与情感态度。
我在目标设定时积极关注如此的信息:(1)注重对学生的研究;(2)注重对当代生活的研究;(3)注重学科专家的建议。站在学生的立场设定教育目的,就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真诚地聆听学生的需求,积极切实地寻求解决学生需求的具体策略。一套问题,一套方法。真诚地诉说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理解,尊重并理解他们。一切伟大的思想家的作品,与读者交流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知识即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理解。与学生真诚地交流人生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呵护,是对学生生命的守护。学生不是生活在过去,而是生活在现在,生活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我积极研究当代生活,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中国文化时特别讲了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教学目的的设定需要三维而不是一维;是立体而不是平面。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我认为关键是扩展自己的知识视域,我很认同顾颉刚先生“拣出几部必须精熟的基本书籍,一字一字地读去,细细咀嚼,消化成自己的血肉”的读书观。我可以说天天在读书,每个小时都在读书,可以说手不释卷。有时我一天读一本,有时我几天读一本,有时我在反复读同一本书。可以说快乐,快乐的要死。我一年基本要精熟两本书。其余多是读读而已。如果让我就说一本精熟的书,那就是黑格尔的《小逻辑》;如果让我说第二部精熟的书,那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如果让我说第三部精熟的书,那就是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如果让我说第四部精熟的书,那就是《老子》,如果让我说第五部精熟的书,那就是《论语》。如果问我到目前为止,我精熟了多少本,我坦言四十本。如果问我今年精熟了哪两本书,那就是石涛《苦瓜和尚话语录》和叶燮的《原诗》。如果问我什么是精熟?就是提起任何一句都亲切,对它至少一般以上的内容能背诵,对它的思想至少有比较透彻的认识,且能在自己的言行中有不期而然地流露。精熟就是一种爱,深入骨髓的喜欢。可以说生死与共。学生喜欢读书多的老师,这是千古不灭的真理。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
教案的撰写是讲好课的基础,如何写好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案?这是我紧张思考和实践的重中之重的事件。开始我担心他们听不懂包含思想深度的讲授,所以在教案的撰写上侧重知识的讲授,重点是扩展知识的广度。如此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吸引住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激发他们的思考。如何做?我放弃了面面俱到的教案设计模式,转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不能因为他们是艺术学院的学生,就只是停留在知识的简单介绍或传授层面,而是要讲出深度,特别是学科研究方法的传授。这样我撰写教案是就克服了面面俱到的设计思路,而是抓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讲清楚、讲深刻,再让学生参与谈论。季羡林先生在《回忆陈寅恪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陈寅恪先生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亨利希·吕德斯,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
学生厌恶一个老师,其实厌恶的是老师人格低下和学术低能。我也说说懂不懂的问题:懂不懂其实是相对的,二者之间并没有非常清晰的界限。说懂了,其实并没有完全的懂,只是理解的多了些,深了些;说没有懂,其实只不过是说懂的不多,不深而已。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像生活一样的丰富,是不可能完全读懂的。我们天天在生活,我们也不能理解生活的全部意義,因为生活的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变异的。我们童年所理解的生活与现在所理解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原因也许就在这里。所以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生活体验的阶梯里,在不同的阶梯里体验的是不同的生活意义。不同的阶梯给人带来不同的体验,而不同的体验就会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是不能穷尽的,所以要彻底理解生活的意义也是不可能的。伟大的艺术品就是生活,所以它的意义也是无穷的,要彻底理解它也是不可能的。读者可以在不同的阶梯上阅读同一部作品,体验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常常鼓励年轻时也可以阅读传世经典的理据,不一定要等到老了才读。我个人的意见是读书越年轻越好,一个高中生阅读《红楼梦》要比一个老头子阅读《红楼梦》更能体验深情,一种纯粹的深情。深情是《红楼梦》最惊心动魄的魅力。看看我们所谓红学家铺天盖地的研究文章,就往往没有体验到深情。这不是很让人吃惊不能自己?!林黛玉就是一个痴情女儿。她来到人世间的目的就不是要赚大钱,要创业,要不朽,要过得舒服等等,而是要报恩,要用泪珠儿报恩。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梦想到的事业,我们一般人所谓的人生目的,多多少少就有一些自私自利的打算,没有这么的纯粹。活一生就流一世的眼泪,这是什么活法?心底龌龊的人能这样写小说吗?打死他们也想不出来啊!这就是大才子曹雪芹的深情,一种荡尽龌龊的纯粹的深情。我们也算爱过人的人,也算被人爱的人,可是有像林黛玉这样的爱一个人或受到这样的爱吗?没有啊!真的没有!我们为何不这样的去爱一个人?我们沾污了太多的龌龊,丧失了人最本真的意义。我们追求的目的是地位,名誉,金钱等等,其实我们不需要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我们所无法承受的。所以需要的爱是相互的依赖,相互的折磨,相互的无可奈何!这话也许有些偏激,然而现实总是沿着偏激讽刺生活的追求者。我们现实生活的龌龊求生者,总不喜欢林黛玉,而是喜欢薛宝钗,林黛玉能有什么用?用,用,总是用!!!就连鲁迅大人,也不喜欢哭哭啼啼的林黛玉。林黛玉是曹雪芹塑形的千古奇人,在有用的价值世界里,我恐怕不够资格配作《红楼梦》的千古知己,但是那些骂林黛玉的读者配吗?我用尼采式的语言说一句话:《红楼梦》是用泪和血写成的书,泪和血就是《红楼梦》的精义。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也要立体考虑:授课材料,授课方法,学生的体验。
第四,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交流与沟通。及时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通过讨论和交流,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上下文对照与超文本对照的比较思维能力;抽象和提取结构的能力;重点段落仔细分析和深层挖掘的深度思维能力等等。我在实践如此的教学策略,有些地方做得相对成功,比如在情境创设上,有些地方做得不太理想,比如在组织学生讨论上。如此的问题是学生不太习惯讨论和交流,他们缺乏如此有效的训练。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也要立体反思:讲授中的讨论与交流,讨论交流中的总结与归纳;复习与回顾。
刘勰《文心雕龙》: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这是我与诸位同仁交流与沟通的一些粗浅看法,我真诚聆听诸位的高见,恳请诸位慷慨批评。
参考文献:
[1]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范文澜.文心雕龙[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7页.
[3]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5]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6]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M],2014年.
[7]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8]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10]马丁·布伯.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6年.
[11]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关键词】教育 目标 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247-02
黑格尔把反思称为夜间的猫头鹰,马克思则称为报晓的雄鸡。这两个伟人深刻地指出了反思的巨大威力,马克思强调反思的超越性,也就是创造性;黑格尔强调反思的总结性,也就是继承性。可见没有反思就没有飞跃没有突破。我一直在紧张地思考如下四个问题:我教的小学高年级语文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我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我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我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一,我是如何设定教育目的?
如何有效地诱引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是我不落的信念。因为人文学科的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鼓励主体对经典文本的阅读。人文学科个案性阅读,并不仅仅是文本知识的透彻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个案性研读,所能学习的是支撑知识观点的思维框架与运思方式,以及在最深层次上人文主体的个性创造、意志决断与情感态度。
我在目标设定时积极关注如此的信息:(1)注重对学生的研究;(2)注重对当代生活的研究;(3)注重学科专家的建议。站在学生的立场设定教育目的,就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真诚地聆听学生的需求,积极切实地寻求解决学生需求的具体策略。一套问题,一套方法。真诚地诉说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理解,尊重并理解他们。一切伟大的思想家的作品,与读者交流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知识即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理解。与学生真诚地交流人生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呵护,是对学生生命的守护。学生不是生活在过去,而是生活在现在,生活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我积极研究当代生活,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中国文化时特别讲了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教学目的的设定需要三维而不是一维;是立体而不是平面。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我认为关键是扩展自己的知识视域,我很认同顾颉刚先生“拣出几部必须精熟的基本书籍,一字一字地读去,细细咀嚼,消化成自己的血肉”的读书观。我可以说天天在读书,每个小时都在读书,可以说手不释卷。有时我一天读一本,有时我几天读一本,有时我在反复读同一本书。可以说快乐,快乐的要死。我一年基本要精熟两本书。其余多是读读而已。如果让我就说一本精熟的书,那就是黑格尔的《小逻辑》;如果让我说第二部精熟的书,那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如果让我说第三部精熟的书,那就是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如果让我说第四部精熟的书,那就是《老子》,如果让我说第五部精熟的书,那就是《论语》。如果问我到目前为止,我精熟了多少本,我坦言四十本。如果问我今年精熟了哪两本书,那就是石涛《苦瓜和尚话语录》和叶燮的《原诗》。如果问我什么是精熟?就是提起任何一句都亲切,对它至少一般以上的内容能背诵,对它的思想至少有比较透彻的认识,且能在自己的言行中有不期而然地流露。精熟就是一种爱,深入骨髓的喜欢。可以说生死与共。学生喜欢读书多的老师,这是千古不灭的真理。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
教案的撰写是讲好课的基础,如何写好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案?这是我紧张思考和实践的重中之重的事件。开始我担心他们听不懂包含思想深度的讲授,所以在教案的撰写上侧重知识的讲授,重点是扩展知识的广度。如此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吸引住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激发他们的思考。如何做?我放弃了面面俱到的教案设计模式,转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不能因为他们是艺术学院的学生,就只是停留在知识的简单介绍或传授层面,而是要讲出深度,特别是学科研究方法的传授。这样我撰写教案是就克服了面面俱到的设计思路,而是抓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讲清楚、讲深刻,再让学生参与谈论。季羡林先生在《回忆陈寅恪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陈寅恪先生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亨利希·吕德斯,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
学生厌恶一个老师,其实厌恶的是老师人格低下和学术低能。我也说说懂不懂的问题:懂不懂其实是相对的,二者之间并没有非常清晰的界限。说懂了,其实并没有完全的懂,只是理解的多了些,深了些;说没有懂,其实只不过是说懂的不多,不深而已。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像生活一样的丰富,是不可能完全读懂的。我们天天在生活,我们也不能理解生活的全部意義,因为生活的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变异的。我们童年所理解的生活与现在所理解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原因也许就在这里。所以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生活体验的阶梯里,在不同的阶梯里体验的是不同的生活意义。不同的阶梯给人带来不同的体验,而不同的体验就会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是不能穷尽的,所以要彻底理解生活的意义也是不可能的。伟大的艺术品就是生活,所以它的意义也是无穷的,要彻底理解它也是不可能的。读者可以在不同的阶梯上阅读同一部作品,体验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常常鼓励年轻时也可以阅读传世经典的理据,不一定要等到老了才读。我个人的意见是读书越年轻越好,一个高中生阅读《红楼梦》要比一个老头子阅读《红楼梦》更能体验深情,一种纯粹的深情。深情是《红楼梦》最惊心动魄的魅力。看看我们所谓红学家铺天盖地的研究文章,就往往没有体验到深情。这不是很让人吃惊不能自己?!林黛玉就是一个痴情女儿。她来到人世间的目的就不是要赚大钱,要创业,要不朽,要过得舒服等等,而是要报恩,要用泪珠儿报恩。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梦想到的事业,我们一般人所谓的人生目的,多多少少就有一些自私自利的打算,没有这么的纯粹。活一生就流一世的眼泪,这是什么活法?心底龌龊的人能这样写小说吗?打死他们也想不出来啊!这就是大才子曹雪芹的深情,一种荡尽龌龊的纯粹的深情。我们也算爱过人的人,也算被人爱的人,可是有像林黛玉这样的爱一个人或受到这样的爱吗?没有啊!真的没有!我们为何不这样的去爱一个人?我们沾污了太多的龌龊,丧失了人最本真的意义。我们追求的目的是地位,名誉,金钱等等,其实我们不需要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我们所无法承受的。所以需要的爱是相互的依赖,相互的折磨,相互的无可奈何!这话也许有些偏激,然而现实总是沿着偏激讽刺生活的追求者。我们现实生活的龌龊求生者,总不喜欢林黛玉,而是喜欢薛宝钗,林黛玉能有什么用?用,用,总是用!!!就连鲁迅大人,也不喜欢哭哭啼啼的林黛玉。林黛玉是曹雪芹塑形的千古奇人,在有用的价值世界里,我恐怕不够资格配作《红楼梦》的千古知己,但是那些骂林黛玉的读者配吗?我用尼采式的语言说一句话:《红楼梦》是用泪和血写成的书,泪和血就是《红楼梦》的精义。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也要立体考虑:授课材料,授课方法,学生的体验。
第四,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交流与沟通。及时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通过讨论和交流,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上下文对照与超文本对照的比较思维能力;抽象和提取结构的能力;重点段落仔细分析和深层挖掘的深度思维能力等等。我在实践如此的教学策略,有些地方做得相对成功,比如在情境创设上,有些地方做得不太理想,比如在组织学生讨论上。如此的问题是学生不太习惯讨论和交流,他们缺乏如此有效的训练。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也要立体反思:讲授中的讨论与交流,讨论交流中的总结与归纳;复习与回顾。
刘勰《文心雕龙》: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这是我与诸位同仁交流与沟通的一些粗浅看法,我真诚聆听诸位的高见,恳请诸位慷慨批评。
参考文献:
[1]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范文澜.文心雕龙[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7页.
[3]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5]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6]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M],2014年.
[7]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8]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10]马丁·布伯.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6年.
[11]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