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概念本质 有机渗透度量意识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度、面积均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量。对三年级学生而言,从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的学习,是空间领域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生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不仅能发展度量意识、空间观念,也为今后平面图形面积的学习打下基础。对此,对 “面积”内容进行教学提出以下建议:把握面积概念,渗透度量意识;感知面积单位,发展度量意识;理解面积公式,感悟度量本质。
  【关键词】面积教学;度量;再思考
  一、把握面积概念,渗透度量意识
  前期面积概念的教学,笔者仅注重学生对“面”的体验,而忽视了学生对面积理解的误区(后测中发现学生找的面,基本是规则的、向上的面)、忽视了面积认识的全面性与深刻性(后测中的第10题,“在同样大小的2张长方形纸上,分别挖去5个大小相同、位置不同的正方形,比较剩余部分面积”。由于面积守恒意识的缺乏,造成本题正确率只有37.5%),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含义,渗透度量意识,后期教学做了以下改进。
  后测第10题
  (一)注重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
  为了进一步完善对面积概念的认识,增设以下操作环节。
  1.介入不同方向的面
  分析后测中的错例,笔者发现学生常常会产生类似误解:只有向上摆放的“面”才有面积。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要求学生对物体表面各个不同方向的面进行观察,如摸一摸新华字典的封面、底面、4个侧面,通过操作观察,学生认识到上下底面、侧面都是面,都有面积,从而走出面积认识的误区。
  2.介入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提到面积,学生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长方形、正方形,从一(下)“平面图形的认识”开始,学生所接触的平面图形中最多的是长方形与正方形,以致面积学习的起始阶段,会不自主地将面积局限于规则图形。为突破局限,笔者介入了“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比较”这一环节,主要包括线段围成的不规则图形和曲线围成的不规则图形。其目的是突出面积概念的本质,更全面地理解面积概念。
  通過以上环节,学生认识到物体表面的各个面都有面积,线段及曲线围成的不规则图形也有面积,完善了对面积概念的建构。
  (二)注重面积守恒观念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守恒是获得数和量概念的重要条件,儿童没有守恒概念就不能真正认识数和量。”学生具有守恒概念就表明他能抓住事物本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已不为表面所迷惑。此环节是前期教学实践的薄弱之处,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建立面积守恒概念,将重点加以落实?
  1.操作中感受面积守恒
  用若干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拼不同的图形,通过拼组图形使学生体会:尽管所拼图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图形的面积均相等。学生在操作中感受面积守恒。
  2.观察中感受面积守恒
  如建构1平方分米的表象后,课末巧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进行变形。
  师:仔细观察,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形的呢?
  生:(思索许久,终有小手举起)也是1平方分米,都是由这个正方形变的。
  师:这两个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面积都是1平方分米?
  生:它们都是正方形变的,其实大小都是1平方分米……
  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表象往往停留在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上,观察后感悟:原来1平方分米不一定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可以是相应的其他图形。这一做法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发展面积守恒观念。
  又如:在三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上,分别在三个不同的部位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小长方形,思考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否相等?
  由于所剪图形的位置和方向不同,视角上会影响学生对所剩图形面积的大小的判断。通过观察思考,笔者让学生感受到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中,减去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剩下部分的面积大小相等,这与长方形所在的位置或摆放形式无关。
  (三)注重概念间的比较辨析
  “周长”与“面积”是从不同维度对空间的度量。周长限于一维空间,面积发展至二维空间。小学生对面积理解的基本趋势是:从面积表征与长度表征或周长表征混淆,到最后分化为清楚的面积表征。因此,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的初始阶段,应注重多种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区别。前期对于两者的区分主要停留在“描周长、涂面积”的阶段,实践下来学生对两者的区分还是不够明晰,后期还可从以下方面继续落实。
  1.动态演示
  在描一描周长、涂一涂面积之后,再运用信息技术,将图形的一周与面积“剥离”,将一周展开拉直,直观体会一维长度与二维面积的区别。
  2.动作表征
  用手比画出长、高、腰围、面积等,借助动作表征,体会长度只从一个维度比画,面积要从两个维度比画。
  3.图画表征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分别以画图的形式进行表征,体会两者所度量的维度的不同。
  4.操作实践
  用铁丝自制长方形框架,估测铁丝的用量;在框架上糊一层白纸,估测白纸的用量。围绕操场跑一圈,估测操场周长;量量算算,操场如铺草皮,估测草皮用量。在实践中,体悟周长、面积的不同度量角度。
  二、感知度量单位,发展度量意识
  刘加霞提出度量的焦点:一是度量单位(从标准的不统一到统一,形成单位体系);二是度量单位的个数,即量的多少。前期实践说明,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面积单位为什么要统一?选正方形做面积单位基于什么想法?学生是模糊的,后期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落实。
  (一)经历面积单位的确立过程
  探讨面积比较的方法时,教师对选取的两个长方形长、宽数据进行精心设计。学生用已有的观察法、重叠法都不方便比较,产生认知冲突。
  引导思考:能否借助组内的学具来完成面积的测算?通过不同学具的拼摆、对比,感悟为什么正方形做面积单位比较合理。拼摆过程中准备小正方形、小圆片、三角形若干。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针对3种测量方式,引导学生比较思考。
  问题1:你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
  问题2:测量中遇到什么问题,你觉得用哪个图形做面积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正方形能铺满(密铺)所测的图形,而且四条边一样长,摆放时不受位置和方位的限制,所以正方形做面积单位最合适。
  (二)重视面积单位表象的建立
  前期面积估测中,出现估测数据差异甚大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面积单位表象的建立记忆不深刻,缺乏估测策略。后期面积教学中,教师继续建构常见面积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教学片段1】 认识平方厘米
  师:从学具袋里找出1平方厘米,怎么判断找得对不对?
  生:量一量。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厘米。(学生测量)
  师:让我们玩一次游戏吧!
  记一记1平方厘米:把1平方厘米拿在手里,仔细看看,记在脑海里;
  画一画1平方厘米:藏起1平方厘米,不用尺子,徒手画1平方厘米;
  比对1平方厘米:徒手画的与标准的1平方厘米对照,对比差距;
  调整1平方厘米:再次观察,再画1平方厘米,对比标准的1平方厘米。
  (殊不知,以这种方式建构1平方厘米表象,学生非常感兴趣。当经历了徒手画不是很准,到用心观察体会,较准确地画出1平方厘米,学生心里无比兴奋,此时表象已在无形中逐渐建立。)
  师:找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牙齿表面、开关按钮的面、指甲盖的面……
  【教学片段2】认识平方分米、平方米
  在1平方分米表象的建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势做成大致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带着这个随身携带的平方分米去寻找生活中的表象;1平方米表象的建立中,引导学生在一张1平方米的白纸站一站,数数能站的人数。通过实践、操作、游戏等活动,建构面积单位的模型。
  (三)注重估测意识的培养发展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测量并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过程,从而体验面积单位的价值,进而培养估测意识。估测策略的形成有待指导,引导学生从盲目估测向有依据的估测过渡。后期教学中,着重对估测的策略进行一定指导,进一步发展度量意识。
  笔者安排了估测信封面积的活动,先估一估,再测一测。
  信封面积的估测比较简单,因为所含的面积单位个数少;估测信封封条的面积时,学生估测的方法比较丰富。
  ①对比1平方厘米估一估。
  ②用食指的指甲盖按一按。
  ③目测,封条的长度近似1分米,大约10厘米,估计放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建立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累积估测策略,并对面积单位进行梳理,建构面积单位与被测物体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三、理解面积公式,感悟度量本质
  皮亚杰把运用长乘宽求面积的能力称为智慧水平,这个水平一般到11岁或12岁才出现。因此,让三年级的学生真正理解面积公式并非易事。前期实践也表明很多学生熟悉公式,但运用困难,归根结底是对面积公式、度量的本质不甚理解。后期公式的探究,应注重度量本质的感悟。
  (一)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
  提供方格纸或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让学生采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法探究长方形面积。在用面积单位度量或拼摆长方形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计数面积单位个数方法运用的指导。
  学生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大致有两种:①一个个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这是最原始的方法;②数出每行的个数和行数,5表示每行摆5个,3表示有这样的3行,15表示有15个面积单位,为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直观经验。
  (二)沟通长、宽与面积单位个数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理解长度×宽度=面积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在学生拼摆的基础上,笔者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直观演示: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单位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长是几厘米,每行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立方体;宽是几厘米,就能摆几行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
  将一维长度数与二维面积单位个数建立联系,数的意义不同,数值大小是相同的,面积单位的总个数是长、宽这两个数的乘积,由此概括出长方形面积公式。
  整个探究环节,学生经历了“动手实践,估测面积—深入探究,建构联系—推导公式,感悟度量本质”的全过程。他们在探究面积公式的同时,理解度量的本质。
  面积作为生活中常见的六种物理量之一,面积的教学为今后角度、体积、容积的学习奠定了度量基础。在“面积”的再教学中,通过“把握面积概念, 渗透度量意识”“感知面积单位,发展度量意识”“理解面积公式,感悟度量本质”,学生初步把握了度量的数学结构,逐步增强度量观念,有效地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郑毓信. 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区善琏学校 313000)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德育同样如此。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对他们实施德育教育呢?我认为,首先就要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真正做到“用心灵去温暖心灵”。  用爱心温暖学生  “如果学生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教师的职责就是让他们在生活这片温暖的阳光
【摘要】本研究从成人(父母、教师)对自己情感的意识、对儿童情感的意识和对儿童情感处理的支持等三个维度出发,将父母的元情感结构分为情感拒绝型和情感训练型两类。元情感结构对父母—儿童互动具有重大影响作用;幼儿园教师应该努力形成情感训练型元情感结构,运用合适的方法,支持儿童的情感处理,并通过优化自己的元情感结构去优化儿童的元情感结构。  【关键词】元情感;结构;情感意识;情感拒绝;情感训练;情感处理  
教育经费达标的难与不难  1993年,教育经费达标的目标锁定在世纪末达到4%,结果2000年的数据是2.87%;时至今日,新世纪又过去10年了,4%仍然镜花水月。到2012年,区区两年多时间,4%的胜算几何?作者练洪洋在《广州日报》发文说,据官方数字,如果按GDP年增长率8%估算,2012年全国GDP将达422448亿元。按4%计算,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将达16898亿元。如按照现行的教育
近日,几位专家到学校考察访问,在谈到如何保持学校活力的时候,首先问我这个问题。  是什么让我保持持续的热情?  从经历的一些事情来说,令自己尴尬的地方其实很多:例如到了小学后,职称聘任的问题并没有被解决,一直到了来到学校的第五年才在新的聘任中解决,工资刚刚涨上了半年;再例如你想争取对教师队伍进行一下新的补充、想对校舍的使用进行一番重新的设计和布局,发现这样的可实现空间其实不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困之忧  最近,我陷入到对某种心理恐惧的苦斗中,不断在各种试卷中步履蹒跚地游走,也不断在五花八门的题库中重温那些“似曾相识”的味道。这样的场景,在每年的会考关头都会上演。学生犹作困兽之斗,面对穷凶极恶、波谲云诡的选择、判断、填充、绘图之流的无尽试练,他们依旧保持着高昂的工作激情,和挑灯夜战时喊出诸如“革命尚未成功”之类的崇高精神。而老师,此时充当了不折不扣的体力劳动者,每天数时段高强度机械化程序化
在红五月的美好时光里,我们相约在《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第4期的全刊导读中,本期教学月刊共8个栏目,19篇文章,着重围绕学生数学学习角度展开,因此可以用以下一张思维导图进行解读(见图1)。  一、导读概览分类  “我认为的还是我认为的吗?”我们寻找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与思维的轨迹,把本期主题定位为:学为中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并分成以下六大板块。  第一板块:专家话题直面核心素养
【摘 要】已知“拿走、游走、飞走、吃了、用了、跑了”和“还剩”,求“原来有多少”的题目,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解决问题中不可或缺而又难以理解的内容,也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用加法含义解决问题时无法回避而又难于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动作思维、图示思维、语言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加法含义的基础上教学“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通过启发、组织、点拨、评价,促进学生在操作、语言、思维等方面得到相应的提
【摘 要】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需要教学同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将课堂所讲的知识融入生活中,引入生活素材,为数学教学服务。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巧用生活素材,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并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有效建构学生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 数学生活化 原型 经验 应用  数学生活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情境为数学学习提供了现实原型与应用空间
【摘 要】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确定研究问题时,尊重学生的基础与需求。师生共同设计研究内容和步骤,共同学习。通过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师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项目学习;以学定学;师生共创;学生主体  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选择现实世界中自己关心的真实的问题,通过一个相对长期的任务,进行积极的、多元的学习。在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
旅美教育家黄全愈博士曾介绍说,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在学习绘画时所关注的评价方向是迥然不同的,中国孩子画完后总是问:“像不像?”美国孩子画完后喜欢问:“好不好?”这种现象发人深省。  这种现象应该说是两种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透视这种教育现象后就不难发现,中国教育是先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一个“榜样”,塑造一个偶像,然后千方百计地诱导孩子去模仿、去追逐、去复制、去膜拜。中国孩子问“像不像”,其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