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策略,提高操作活动的实效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aix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心预设,做好充分准备
  
  一、现象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教新世纪教材四年级下册“图形中的规律”时,先让学生操作并回答: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要用几根小棒?接着再让学生继续操作并回答:摆两个三角形,最少要用几根?学生开始摆了……大致有三种不同的摆法(用4根、用5根、用6根)。汇报交流时,学生意见不一,争论不休,花了近20分钟的时间还没进入本课的主要内容。
  案例二 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一位教师这样引入:先出示三根小棒,问学生:这是什么?(小棒)猜一猜,小棒可以用来做什么?学生有的说:“小棒可以用来当筷子。”有的说:“小棒可以穿肉串、糖葫芦。”……教师这时只好告诉学生:小棒可以用来摆三角形。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摆三角形,学生开始活动。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讨论:为什么第2、3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教师请了几个学生,都无法回答。
  案例三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千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组织学生操作实践。师:每组都有一堆小棒(有整捆、单根)和三个塑料筐,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想一想怎样摆,可以让别人一眼看出一共有几根小棒。学生开始活动了,有的小组把小棒拆开,有的小组开始数,有的小组不知所措……忙了一阵,教师示意停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怎样摆可以让别人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根?结果没有一个小组能答上,教师只好自己讲解示范。
  
  二、对策
  1.找准操作点,明确活动目的。
  案例一,教师先组织学生操作,可为何学生用了20分钟还无法进入本课的重点知识呢?这一部分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实物图和表格,在观察与思考中,去探究、发现三角形的个数与所用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即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用“3+2”根,摆3个三角形用“3+2+2”根……由此推导出,摆n个三角形用“3+(n-1)×2=2n+1”根。而这位教师由于没有弄清教材的意图,没抓住教材的本质与核心问题,却重点引导学生操作探究“摆2个三角形至少要用几根小棒”,导致操作活动偏离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失败。因此,设计操作活动前,教师首先要读懂教材,在这基础上才考虑,教学时是否安排操作实践活动?如需学生操作,应安排在哪个环节?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当操作点找准了,操作目的明确了,进而再设计操作活动的教学。这样才能避免无目的的操作或偏离教学目标的操作活动。
  2.精心设计操作中要探究的问题。
  精心设计问题,用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每位教师在操作前必须用心思考和研究的。我们经常发现由于问题设计不当,使得学生的操作探究偏离教学目标;由于问题设计不当,使得学生的操作探究陷入僵局;由于问题设计不当,使得学生答非所问……案例二,教师提的问题:(1)“猜一猜,小棒可以用来做什么?”(2)“用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第一个问题,虽说是个开放性问题,但与“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无关。第二个问题,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回答“因为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所以围不成”或“因为另外两条太短,所以围不成”。试想:学生还不知道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怎可能这样回答?这不就是要求学生用未知当“拐棍”来解决新知吗?这是其一。其二,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探索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如果在学生操作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用三根小棒来围三角形,有的可以围成,有的围不成,说明三角形边的长短有一定的规律,究竟有什么规律,这就是咱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接着可以“三角形中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操作探究发现,这样就可以很快进入本课的实质问题。
  3.让学生明确操作活动的任务与要求。
  案例三,教师组织学生操作实践的要求:“每小组都有一堆小棒(有整捆和单根)和三个塑料筐,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想一想怎样摆可以让别人一眼看出一共有几根小棒。”对于这个要求,当堂听课的几位教师刚开始也不明白执教教师要求学生做什么,更何况是二年级的学生。后面通过执教者的讲解演示,才弄明白他是要学生把10根一捆的放在一个筐,满10捆的要放在另一个筐,剩下单根的放在最后一个筐,目的是为了引出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和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由于学生在活动前,任务不明,要求不清,所以汇报交流时,没有一个小组能答上。
  操作实践活动课,如果没有抓住教学本质,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将会导致课前教师很忙,操作活动中学生“瞎忙”,最终的结果是师生“白忙”。因此,操作活动前,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和操作活动的要求,而且要求要简捷明了,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必要时要板书出来或通过重复、解释或先组织讨论,让学生明确、记住,知道要做什么和怎样做的方法与程序。
  
   适时介入,确保活动有效
  
  一、现象
  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的进位加法,一位教师课前为每个学生精心准备了方格板和红、黄两种颜色的小圆片各10个。教学时先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从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9+4”的算式,接下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是这样要求的:9+4=?请大家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方格板和小圆片来帮帮忙。随着教师的一声令下,学生开始行动。学生有的把红、黄圆片分别摆成两行,有的把10个红圆片都摆进盒内……教师见状,提醒学生:同学们,先停一下,是要你们算“9+4”,还有方格板要用上,明白了吗?学生:明白了……接下来是学生汇报交流,师:谁来说说“9+4”等于几?生1:等于13。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回答不上,手还在摸学具。师:谁愿意帮他?生2:我已经记住9+4=13,因为我奶奶天天让我背,我记住了。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3:我用数的,1,2,3,4,5,6……13。师:还有不同的吗?生4:2,4,6,8……13。……结果教师要的方法是“千呼万唤使不出来”。
  
  二、对策
  1.学生活动前介入。教师在学具的选择和设计上是比较用心的,那么如何用好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用学具帮算“9+4”的得数,应先做什么?怎样用“方格板和红、黄两种颜色的小圆片”来表示“9+4”呢?必要时教师用相应的教具示范,让全班学生都能正确地用“方格板和红、黄两种颜色的小圆片”表示出“9+4”,为下面的探究算法做好必要的铺垫。
  2.学生活动中介入。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有目的地巡视,而不是随便走马观花,要特别注意发现捕捉学生操作中的亮点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或困难所在,以便及时相机启发指导。如学生在操作计算“9+4”中,教师巡视时可问学生:9个加4个等于几个,你是怎么摆怎么算的?当发现学生不懂得使用方格板时,可提醒学生:方格板内已经有9个了,怎样移动板外的圆片,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一共有几个?这样学生在操作受阻、思维迷茫时,可以及时得到教师的指点,继续朝探究的目标走去。
  3.学生交流汇报中介入。学生操作后的汇报交流,教师在这当中的启发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如组织学生交流怎样用学具帮助计算“9+4”,当学生讲到用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或两个两个地数)时,教师应相机引导:①用数的方法可以,但怎么数更快些呢?②“9根”已经知道了,还要重数吗?那怎样数快些?学生可能回答:①可以从9数起,9,10,11,12,13。②可以从5数起,5,6,7……13。师:用数的方法,已经知道的部分,不必重数,这样数起来就快了。学生在交流中,正确的方法、策略得到肯定、强化;错误的得到纠正;浅层次的思维得以深化;低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得以改善,操作实效在当中得以落实。
其他文献
一、降低门槛,树立写话信心    对刚接触写话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写话兴趣、树立写话信心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让学生由愿意写到能动笔写进而向顺利写过度。所以我始终注意从儿童实际出发,贴近儿童的心灵,降低写话的入门难度,让他们感到写话是件快乐、有趣的平常事。  在学生写话的初始阶段,我主要选择最贴近孩子生活的话题,如:问孩子们今天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有孩子说:“我最高兴的事是在超市买东西时阿姨表扬了我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里,就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话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趣”为先行,使学生愿读书    1.以听讲故事——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愿意接受。教师若能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生一定能人情人境。每节语文课,利用课前3分钟给学生讲神话故事、中外民间故
期刊
校本教研中的“同课多轮”课例研讨是任课教师选定的某一节课按照“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的模式由教师自己与同伴共同反复经历多次,对“原行为”和“新行为”的不断反思与修正,从而力求有效的行为过程。这种案例研究不仅能“打磨”出有实效性的课,而且能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培养教师反思教学的意识,并促进教师间团结协作、共同成长。    一、审视自己,自我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依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出以下阐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此,本人在进行《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就侧重从以下四个方面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关注字词教
期刊
初建模型    1.图书室里的一个书架上,上层有书350本,下层有书150本,从上层取多少本放到下层后,上下层书的本数相等?  学生在理解问题时会存在一些学习障碍,部分学生因受思维定势的干扰而错误地认为“从上层取出(350-150)本放到下层后,上下层有书的本数相等”。  教师应采用线段图创设数学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线段图,再通过观察讨论得出“上层有书的本数比总本数的一半多的本数=下层有书
期刊
留白——预约“生成”    对教学预设而言,环节太多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展示机会和多向的交流互动,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讨论。环节太细,则可能造成教师寸步不离牵着学生小心翼翼地走在预设的轨道上,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自由探索。浅显、细碎的问题更要尽量减少,使预设有更多、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这好比中国画中的“留白”,令人有想象与发挥的空间。    【片段1】《梯形的
期刊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课文的词语盘点,事关基础,甚为紧要。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课后,首次出现了词语表,把每课中的重点词语整理罗列。这是“词语盘点”的初级阶段,即按课回放。真正意义上的“词语盘点”四年级露脸,教师通过对本单元课文词语进行集中的回顾,让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的新词,自查自测;教师也可通过“词语盘点”检查学生词语掌握的情况。然而,当前不少教师对“词语盘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之形同虚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下面结合《古诗三首》的教学,谈谈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美激智的尝试。    一、创设情景,营造美的氛围,充分感知诗歌情境    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
期刊
中小学每册都选有古诗或现代诗,这些诗风格流派各异,有哲理诗、写景诗,也有咏物诗,大多入选诗歌描写的事物、人物或景物,往往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教学中如何运用形象思维,让学生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联想、创造能力,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形象思维在翻译诗句中的作用。    跳跃性是诗所特有的语言特征,古诗自然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
期刊
“指导——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开拓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域。这一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低年级学生限于心理和生理的状态,完全进入自主学习状态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这是低年级进行“指导——自主学习”教学的最大瓶颈。    一、“导学提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