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juns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形色多元的非主流文化冲击和侵蚀着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和营造,因此,采取必要的对策,应对它的消极影响是我们作为高职院教育者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主流文化;价值观
  作者简介:李伟(1974-),男,安徽颍上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基础教育部,讲师,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思想政治理论和职业教育研究。(江苏 苏州 21513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多元背景下学生生活方式及价值观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目前,高校的和谐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校师生思想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校园总体上是和谐的。但由于受当前经济利益多元化,尤其是外来各种形形色色文化思潮的冲击,影响了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的方向。加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松懈,对这类现象缺乏严肃的审视、分析和应对,因此,伴随校园主流文化的创建,校园呈现出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
  一、非主流文化的表现
  1.何谓非主流文化
  非主流文化,是指学校文化中社会要求和期待之外的,不在校园占主导地位,仅为一部分人接受的,成为某一群体特有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虽然没有社会期待的根据,但也并不与社会期待发生冲突的文化,即狭义的“非主流文化”。另一种则是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违背的文化,即 “反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的产生带有选择主体较强的主观性,受外界影响而引起变化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高校非主流文化是社会文化变迁在高校中的折射,高校非主流文化是高校文化变化中最明显、最深刻、最广泛的文化区域。
  2.非主流文化的特点
  非主流文化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主要个性特征是来源的非组织性、功能的非强制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来源的非组织性表现为,一般情况下,非主流文化不是由学校外部社会预先规定的,也不是来自学校的组织管理机制,而是在学校成员内部自发形成的,是一种“内在的文化”,缺少组织和计划。功能的非强制性表现为,非主流文化对学校部分成员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发的、内在的,是一种自觉的“功能文化”,不需要强制组织和强制措施。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非主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是不平衡的、不稳定的。其发展一般有三种情况: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不相冲突,并被社会所接受或认可,则有可能转变为主流文化;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悖,则被社会所扼制和局限;既不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悖,也不被社会明确认可,继续自发地发展。
  3.非主流文化的表现形式
  (1)课桌文化。当前,在大学生中有一种在课桌上舞文弄墨、乱写滥画的现象。课桌上很难找到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介。从内容上看,格调高雅的“精品”不多,平庸之作泛滥,甚至有情绪低下的、黄色的、不健康的作品。有更甚者,把课桌当成考试作弊的载体,考试之前,课桌成了“重灾区”。
  (2)寝室文化。寝室是集学生学习、休息、娱乐、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独特的作用,而非主流的寝室文化则污染了寝室精神环境,影响了学生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在一些寝室里,看不到伟人、英模的照片和言论,而明星、美人则 “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些粗野、肮脏的词汇使用率极高,深夜卧谈时,“儿童不宜”、“饮食男女”更是热门话题。
  (3)厕所文化。厕所往往是校园文化中不被关注的 “死角”。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下,厕所也变得洁净、文明;反之,厕所就会成为学生施展 “才华”的天地,“厕所诗人”、“厕所作家”们不堪入目的污言秽语,对人们的视觉和精神造成了严重污染。
  (4)拇指文化。手机短信的出现带来了人类沟通的新革命,也深深吸引了追赶潮流的大学生。随着学生手机持有率的急剧攀升,校园里随处可见行色匆匆低头发短信的学生,发短信已成为年轻人最流行的沟通方式。学生利用手机,上课时打几个字问候对方,开一个小玩笑,甚至传一封情书,既可打发时间,也可消除孤独,但一些带有不健康内容的 “黄段子”、办假证的小广告等不良信息也随之而来,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5)广告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广告文化成了高校的一大奇观,如名目繁多的海报、通知、寻物启事、家教等均属正常,但在形形色色的广告中却夹杂了诸多非主流文化的广告:代考广告明目张胆地出现在校园中,“想赚钱请拨电话×××”的中介服务广告也比比皆是。
  (6)网络文化。现在各高校都建起了校园区域网。目的在于用这种方便快捷的方式来教育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增长知识、启迪思想、净化灵魂、开拓视野、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的平台。但留言版上却时常看到颓废消极情感的流波,对社会抱怨的言语,个人情绪的发泄,甚至对认识问题、道路问题的曲解。
  (7)恋爱文化。大学生校园恋爱现象可以说是校园里永恒的浪漫曲,越来越多在恋爱中的男女学生双双对对出现在教室、食堂、花园里,“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是对大学生恋爱观的精辟概括。在他们看来,恋爱本身就是目的,能不能结合,不是恋爱的重要标准,在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恋爱观的指引下,恋爱纠纷也越来越多。
  二、高职院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形式上,非主流文化对学校成员的影响和作用是直接的、内在的、自发的;性质上,非主流文化对学校成员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主要取决于非主流文化的内容属性和学校成员的选择。
  1.正面的影响
  (1)扩展了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念的涉及面。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吸纳了新时代的元素,其内容蕴含了新的时代特征。传统上未进入价值观话题的动漫、网络、娱乐等问题,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问题。因此,非主流文化的存在使他们比前辈们有更加开放的意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
  (2)大力增强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主体意识。非主流文化崇尚弘扬个性、表现自我,这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赋予了大学生积极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自主、自立、自信、自强”,而这种理性精神正是在现代社会中生存所必须的。
  (3)促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加广泛的交往,推进大学生社会化。由于非主流文化的自发性和非正式性,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其真实情感和个性自我,自由地进行娱乐和交往活动,感悟不同价值理念的交锋、碰撞。这在客观上锻炼了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并使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他人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促进自身的社会化。
  2.负面的影响
  (1)价值观出现多样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相对民主、自由为特征的更加开放、现代、民主的文化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多种亚文化、支流文化,甚至于反主流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产生。由于这些非主流文化的世俗化、通俗化,甚至于媚俗化,使其更容易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学校、家庭、报纸、杂志、电台、大众传媒等各说各的话,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局面。而这时的价值观则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格局。
  (2)价值观表现的不稳定化。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的欠缺与知识阅历的不足,常常缺乏正确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往往把大众文化中的影像故事当作现实生活本身。长此下去,他们会形成一种对世界、社会、生活的错误理解,而当他们真正去处理各种现实的社会矛盾、困境、关系时,往往就会采取错误的行动。此外,大众文化的模式化将会抑制大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大学生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欲望强烈,敢于开拓。然而,这些鲜活的个性、丰富的情感、青春的朝气、独创的精神都被那千篇一律、模式雷同的武侠小说、传奇故事、电视喜剧、摇滚音乐所淹没。
  (3)价值观的主体性缺失。消费文化其实是一种“享乐文化”。它以追求消费、享乐为幸福,它既对拜金主义“搔首弄姿”,又与实用主义“顾盼生情”。这种文化泛滥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人们只会追求消费和物质享乐,然而却忘却了对人生意义、幸福、价值、精神的追问。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时期的青年大学生,由于其价值观、消费观还处于正在形成的时期,因此,极易受到这种消费文化的影响。快餐式、娱乐性、无深度、平面化,缺乏崇高感、使命感、道德感的消费文化,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了现代商业社会中青年大学生追求功利、寻求新颖、渴望享受、表现自我的价值观念的内在要求。也正是这种快餐式的消费文化把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塑造成了缺乏思想深度、没有价值追求、失去思维主动、丧失批判精神、情绪反应浅显的“单面人”,过于关注物质层面的享受而忘却对生命形而上的追问和探索。
  三、应对非主流文化,构建大学生价值观的具体对策
  1.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仍然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这面旗帜不能丢。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作为人生的价值观念是表示人生与社会关系的范畴,是表示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的概念,所以人的价值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形成和体现的。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指导地位,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要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客观性、人生价值的核心是人的创造性劳动,人生既是价值物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物的享受者;要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原则,强调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性原则;强调人的创造性劳动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是评价人生价值的主要依据,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树立多元文化教育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也是进一步行动的动力。因此,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教育的首要对策就是要确立新的观念。“真正多文化的教育应当既能满足全球和国家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又能满足农村或城市具有自己文化的特定社区的特殊需要。这种教育将使每个人意识到多样性和尊重他人,不论他是近邻、工作单位的同事,还是遥远国度的居民。”这就是说,要开展多文化教育,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宣传主流文化,这是一个不容动摇的原则;在此前提下,教育还应具有宽阔的胸怀,能够理解、容忍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的多元性。其次,多文化教育绝不仅仅意味着把文化请进校园、搬上课堂,而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的分析、比较与传播,使人们养成民主性格与合作意识,使人们学会宽容、学会尊重。这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只有确立了这样的观念,多文化教育才有可能顺利开展。
  3.抓好两课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种种困惑与偏差,归结起来最根本的一点是由于他们对特色理论理解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改革及改革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以及他们自身对社会变化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造成的。因此,我们一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他们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主义现实问题,提高自己的鉴别力;二要以思想品德课为基础,增开相关的选择课,如人生观就业指导课等拓宽、丰富、“两课”内容,使“两课”教学既有理论上的坚定性与彻底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正面回答和帮助学生认识大学期间学习生活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
  4.弘扬大学精神,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中积淀的创造性的精髓与灵魂,吸取了发展历程中优秀的主流文化成果和非主流文化的优秀成份,既承袭了传统,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当前,我国大学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大学的基本精神,是大学的精神内涵,是主导高校文化健康发展的中流砥柱,是新时期抵御不健康非主流文化侵占和渗入的内在的有效动力。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底蕴必须以此为基础,因而高校要以弘扬大学精神为载体,为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提供“灵魂”支持。同时,充分利用非主流文化中直接的教育意义。对于非主流文化中直接明了的育人因素,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十分注重并充分利用;对于非主流文化中隐含的教育意义,高校要积极发现和挖掘。总之,要用大学精神和高校非主流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去滋润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土壤。
  5.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完善各种咨询服务体系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培养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学校相对单调的生活、繁重的功课会让大学生产生心理失衡,这种心理变化如果没有得到缓解与积极的替代,将会大大加剧他们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并在某个时候以某种不恰当的方式发泄出来。另一方面,从大学生本身的特点看,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的青年期,这个时期正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渐走向定型之时。他们对家庭和师长的依赖相对减少,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但同时他们仍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渡阶段,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无所适从性,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和有关自身恋爱、就业等方面看法时常摇摆不定。对于这种矛盾,我们必须要有敏感的、准确的认识,进而予以必要的引导,建设完善各种咨询服务机构,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和鉴别能力,帮助大学生摆脱压力、调节情绪。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针对“电力工程基础”课程的特点,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实验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结合课程教学小组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在笔者所在高校实施多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材建设;启发式教学;网络教学   作者简介:江新琴(1972-),女,福建永定人,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一些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通过转变实验教学理念、构建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建立有效实验考核机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姜大海(1977-),男,山东鲁山人,军事交通学院汽车工程系,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发动机排放控制;卜建国(19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推进学生实践活动、增强理论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具体的好的做法。通过这些做法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弥补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介绍了为保障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实践环境建设方面所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实践教学法;电力系统课程;实践环境建设  作者简介:王海祥(1972-),男,安徽和县人,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方面课程的教学和科研。
期刊
摘要:为了配合“通信原理”及“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设计出了一套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于一体的软件平台,采用MATLAB/GUI开发工具,介绍了软件框架结构,实验文件打开、处理及显示等功能。实践证明:该平台能够有效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在数字通信方面的软件编程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通信;信息技术; 数字信号处理; GUI  作者简介:皮宇锋
期刊
摘要: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专业基础课的作用和地位,围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专业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措施,以强化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张文慧(1980-),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助教,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食品冷冻冷藏、空调技术;龚毅(1954-),男,河南郑州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
期刊
摘要:主要介绍了开发研制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综合实训仿真课件的准备、思路、制作过程。研究成果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和运作原理进行了全面的动态展示,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实训仿真;CAI  作者简介:潘建霖(1988-),男,广东广宁人,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姚盈(1964-),女,江苏溧阳人,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
期刊
摘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工学院新发展的专业方向。学校在积极引进电气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在加大实验教学资源投入,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本文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实验室建设的内容及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事项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规划,提出建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综合实验室的方案。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建设方案;注意事项  
期刊
摘要:“控制电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从应用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各种控制电机的基本原理、电磁关系和运行特性。本文旨在通过科学的整合确定出实用的教学内容,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控制电机的基本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控制电机,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控制
期刊
摘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担,对其实施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是否有感恩情怀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人才的感恩之心。对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可以从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意志、感恩行为四个方面进行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师范类高校;感恩教育  作者简介:冯伟光(1976-),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北
期刊
摘要: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高校内外环境的深刻影响。本文从教育主体和环境关系的角度,提出了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标准,分析了影响教育有效性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体环境,提出了重视人格教育、优化育人环境、深化教育改革、完善评价机制等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措施  作者简介:王锋(1970-),男,山东威海人,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