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的“有所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ds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028-02
  古诗词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字数、格律都很考究。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如何拿捏“古诗教学”的度,是关键问题。基于中段,既不能仅仅停留在读背的浅层次阅读要求上,亦不能大讲特讲诗中的意象;既不能“字字落实”直译诗句的意思,也不能模模糊糊,学生云里雾里。那么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重点做好哪些事呢?
  一、重诵读。
  王崧舟老师说,教诗最佳的方法就是诵读,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诵读,就是“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的诵读。只有反复涵咏,才能诵读入境。
  我们看课标,便可见:古诗是要“诵读” 的。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诵读不等于朗读。读诗要读出诗的韵味来,这个韵味指古诗独有的节奏、韵律及诵读时特有的语调。读古诗与读课文不一样。平长仄短、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有腔有调,这就叫诵读。而读文提倡自然,要跟平常说话一样,不矫情做作,这是朗读。
  古诗的教学,诵读应贯穿始末。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诗的韵味,再到读懂意,最终体悟情,层层递进,反复诵读。再加之老師范读,古乐渲染,诵读不离口,诗境自然入。的确,诵读是古诗阅读的必须。如此下来,记诵于心,假以时日,待消化吸收,终有一日,便可借用古人智慧了。如《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多少年后的某一个特别相似的场景,自己又见头上明月,不禁思乡意切,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定会呼之欲出。我想,这也正是学古诗诵读积累的“延迟效应”吧。
  二、重授渔。
  诵读古诗,低年段以老师范读、学生模仿为主,中年段,即要授以方法,依节奏、平长仄短之规律,读出诗的韵味。到了高年段,学生便无师自明。这就是“授之以渔”的好处。
  诵读如此,明诗意也如此。课标中有对“古诗文”的评价要求: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由此见,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个方法也要会用。本诗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初步具有这一能力,遂在前置性作业中提示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课堂上,我们只做了交流,不求“字字落实”。虽然教学行为似“轻描淡写”,但这一方法应知应会。
  说到理解诗文大意,有人说,翻译古诗会大大破坏它的语言美、形象美。所以有人担心:将古诗词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可能会是一种不幸。说到底,是怕我们的古诗教学糟蹋了诗本身的美。但基于小学生的特点,不揭开这层面纱,学生对诗的形象就不会明晰。但是切忌让学生抄写“教学用书”上的“标准答案”背诵,因为这所谓的“标准答案”,也不过是他人结合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文学修养解读出来的思想产物。如此“偷懒”,偷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所以古诗翻译,一定尊重孩子的视角,让他们用自己的言语去触摸、去理解、去还原诗词中的意境。
  三、重悟情。
  所谓“诗言志”,学古诗,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体悟诗中情。引导学生与诗内在的情感节奏产生共鸣。
  诗的时空跨度大,学生阅历浅,两者之间很难实现心同此情、意同此景。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怎么办?就得需要以诗解诗,上下勾连,借用诗的写作背景等手段,让学生真正走到诗人的心里去。
  《泊船瓜洲》一诗中,对王安石离家已远,但心却甚近,是为何?理解语言文字“一水”“只隔”,我又借用了《赴召途中》中的诗句:“青松十里钟山路,只隔西南一片云”来进一步理解王安石对家乡的那份牵挂。至此还不够,继续追问,勾连后两句诗,再补充诗的写作背景,多重补充,学生才真正走进了王安石的内心,那份“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发问,也便能理解了。
  四、重文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泊船瓜洲》《秋思》包括《长相思》都是思乡诗。“思乡”已不是古人一个人的偶然事件,它已然成为一种“思乡”文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思乡”诗句不胜枚举。不“唯教材”,努力开发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思乡文化”里徜徉,吸收中华文化之精髓。
  在古诗教学中,抓住“古诗”这一文体特征,教给读诗的方法,探寻读古诗的基本规律,最终达成“教一课,会一类”的理想效果,这大概就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在古诗教学中的有所为吧!
其他文献
【摘要】环境与制药工程学科交叉领域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满足制药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解决药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而且可以促进制药工艺技术和制药生产管理技术的创新和發展。本文针对环境与制药工程学科交叉领域的人才培养,分析了其必要性和意义,总结了环境学科和制药工程学科交叉领域人才的培养方向。针对目前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交叉领域 制药工程 环境 研究生培
期刊
【摘要】试题库在高校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需求不断提高,当代许多高校都建立了符合自身发展的试题库,并将其运用到日常教育中。但是,我国高校试题库建设还不够完善,依旧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为了能够发挥试题库的积极作用,高校必须要加强试题库的建设工作,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校 试题库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难成为始终 “保鲜”的话题,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物之一,其毕业生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鉴于年年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和增长幅度跟不上的就业岗位,政府及学校都鼓励学生继续求学或者自主创业。对于本就不爱学习的独立学院学生来说,自主创业备受宠爱,其中互联网、微信、QQ等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投资成本低等优势逐渐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首
期刊
【摘要】“项目任务教学法”是结合了“项目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的优势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学生小组协作为主要项目完成方式。学生根据教师上课的授课内容完成所分配的项目内个人写作任务,并最终形成一个动态的汇总过程。宁夏大学新华学院自2012年进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项目任务”改革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但是在具体的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项目任务
期刊
【摘要】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进行分析,从技术革命、经济升级和地方普通高校自身发展三个层面进行细致分析,并针对这些发展背景提出了具体的转型发展策略。主要包括思想观念转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师资队伍建设转型三个层面,希望能从这三个层面联合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 高校转型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
期刊
【摘要】中国经济从解放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如今的繁荣昌盛走出了一条不同凡响的中国特色之路。中国经济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奉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管窥中国经济“巨轮”由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的推进史。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 崛起之路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历史教学的改革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国家倡导“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意味着课程内容摒弃原来的“繁难偏旧”,使课程内容更加科学化,要求老师改变原先以课本内容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历史与生活联系起来。这种教学理念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特别是在初中的教学中得到了实施,老师在课堂的讲述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与热情,在生活中知道运用
期刊
【摘要】当前国家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双语教学,高职双语教学得以迅速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关键的组成部分预科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预科教育,也于近几年开始大力推广双语教学模式,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水平相比较发达地区而言较为落后,因此探讨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双语教学及相关策略,对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实践相关经验对高职双语教学及相关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能为预科教育的发展提供些许思
期刊
【摘要】研读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禁发现:“教学做合一”中“做”与“教”、“学”相结合的具体落实,不正是我所一直在找寻着的尝试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语文课堂的突破口吗?那何不就抓住“做”,落实“做”,在“做”上下功夫,从而更好地践行尝试教学与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由此,总结以下三点: 一、抓好自主预习;二、落实自学尝试;三、做好小组合作。师生协“做”,相信突破就在“做”开始。  【关键
期刊
【摘要】唐诗代表着我国诗歌的最高成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它具有音乐美、语言美和意境美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唐诗中的“三美”,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关键词】唐诗 音乐美 语言美 意境美 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026-01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经济发达,社会繁荣,同时唐代也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