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砵仔粄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k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砵仔粄是平山才有的一种很特别的地方风味小吃,由于价钱便宜,味道又好,一直受我们青睐。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都是吃两餐,早上肚子饿了,大人给个一分两分钱去街上买个砵仔粄填肚子,又香又好吃,还顶饱。
   平山砵仔粄的历史虽无从考究,但它确是平山人所创。平山著称“小漳州”,大部分原住民是600年前从漳州迁徙过来的。但经调查,在福建漳州、漳浦都没有这种砵仔粄,那就是說砵仔粄是平山人所创,起码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砵仔粄本小利小,制作简单,口味大众化,为百姓喜爱。它历经百年,不变的是家乡的味道,那小小的白色粄承载着我们童年许多美好的记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卖砵仔粄是在平山城北广和街一带销售,因当时平山市场设在那里,都摆小档口,商家小贩头顶窝篮,肩挎木架,支开就可做生意,收起就走人,简单方便。那时砵仔粄只卖一分钱1个,两分钱3个,家庭困难的,怕小孩饿着,给一分钱他们就填饱了肚子,不会挨饿,有五分钱吃一次已经是很奢侈了。上世纪80年代初,砵仔粄卖一角钱2个,后来从一块钱15个至今一块钱2个或3个。平山市场的砵仔粄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平山,平山居民从靠做重体力劳动赚吃的,到放下草镰扁担纷纷做起了生意。上世纪80年代后,砵仔粄跟其他年节才有的小吃纷纷在平山市场亮相。
   北街下米行的冯球,父亲原是打铁的,小时候,我们经常在他家门口看他帮父亲扶铁棍,铁棒响一下,溅起一身火花,我们跟着铁棒喊:叮当地跺,火屎钠脚。冯球当知青回城,想继承打铁,这活儿不但辛苦又赚不到钱,于是,他做起了砵仔粄生意,现已有四十余年,他说,砵仔粄小本生意,虽说发不了大财,但保障一家人的生活还是可以的。他的砵仔粄每天下午销量几千个,他说现在自己老了,已由孩子们接他的档口继续在城北老市场摆卖砵仔粄。不但冯球,南湖公园、石灰行的砵仔粄也都成规模,都做了二三十年,都开了档口,每天的销售量也达到了几千个,顾客在档口买不到直接找到家里来买。
   随着平山名声越来越大,做砵仔粄的人家也越来越多,如在广和街、石灰行、南湖公园、松岭路、城北的很多小街小巷都有,而且很多还开专门的店铺,成了规模化,如南湖公园、石灰行、冯球家砵仔粄档口等。南湖公园最多,一条街一溜过去坡上坡下都在下午卖砵仔粄。下午到公园锻炼的人特别多,回来时正好肚子饿,就坐下来吃,桌旁一个塑料篮装满砵仔粄,有蒜蓉辣酱或紫金辣酱拌着,每桌食客都显出津津有味的吃相,当小吃打点心也行,当晚饭也行。远路食客有广州、深圳、惠州、惠东属下各乡镇,他们来到平山,当了食客又外带回家。砵仔粄有早上卖的,也有下午卖的,吃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平山人也有在惠州卖砵仔粄的,如南坛小学门口、东湖砵仔粄专卖店、一中后门等。
   我每次从平山回惠州,都要路过松岭路,在实验幼儿园附近就有人卖砵仔粄,那家砵仔粄的味道是我小时候的味道,我对它总是念念不忘。这家人也真会做生意,摊档设在这里,附近有学校有幼儿园,生意好得不得了。小孩放学,肚子正饿,吃上一两元钱顶饱,我每次经过这里,都要坐在街边档口桌前大摇大摆地吃个饱,然后打电话问家里人要不要,于是大包小包就拎着坐公交车回家。
   砵仔粄好吃在于馅料的诱惑,人们就是喜欢吃那种馅料加粄的味道。馅料的制作方法很简单:葱头、肉末、梅菜干在热油爆香,调上胡椒粉、生抽等物一起搅匀成为馅料,再往每个已装上米浆的砵内放上一点适当的馅,最后用柴火或电气大锅隔水蒸25分钟左右即可出锅。一口蒸锅好几层大概可以蒸出二三百个砵仔粄。刚出锅的砵仔粄在白色包围中露出一点点葛色,清香嫩滑,咸淡适中,颜色黑白分明,十分诱人。商家根据肉馅和米浆不同比例分别进行蒸制,以便照顾更多人的口味爱好。
   近年来,砵仔粄生意大都由年轻人经营,除现售门庭若市,又添加了订单、百度外卖、美团外送等经营,故经营越来越方便快捷,食客想吃,打开手机链接,十来分钟就行了。
   砵仔粄,我那吃也吃不腻的砵仔粄啊!
  责任编辑:李 梅
  美术插图:郝志国
其他文献
米花糖   “拨隆冬——拨隆冬——”远远传来一阵阵拨浪鼓的声音,我和小伙伴紧紧地跟在卖货郎的后面,挑着担子的货郎便会说:“去家找点小盒子、旧鞋底、破绳头、塑料布,还有药草,拿来换米花糖吃啊!”   听了卖货郎的话,我们一哄而散,跑回各自的家里,真的就拿来一团旧塑料布、两双旧鞋底、三个从村卫生室捡来的盛药水的小盒子,还有破绳头,我从院墙外面的空地里薅来一大把益母草和夏枯草,卖货郎说:“不要急,不
期刊
一座古城苏醒了   “西南联大”这四个字 ,我第一次听到,是从父亲的口中。   幼年时,父亲牵着我的小手,来到金马碧鸡坊,先讲这两座牌坊的天文奥妙:   据说,每过一个甲子,金马与碧鸡各自倒映的日影与月影就会对峙,方向相反,形成对接之奇观。   牌坊下面密布许多铺子:丝绸店、刺绣店、鞋帽店、首饰店、杂货店、小吃店。有小孩子爱吃的叮叮糖,也有耍猴的。街上也不乏衣帽光鲜的行人。   虽然有如
期刊
某一日黄昏,我下班回家,无聊地走上房顶,忽然,一阵悠扬的民歌从远处飘入我的耳际:“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哟,戴上了的那个铃子哟,噢,哇哇地的那个声……”我一惊,心头骤然刮过一阵飓风。   我听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语言,听到了一片生命的水声,荒寂中,时间的犁铧切开板结的土壤,有无数的种子在萌芽、跃动……在这块神奇的黄土地上,一头头黑骡子在那弯弯曲曲的盘山土路上,低头拉着板车前行着,骡
期刊
那天清晨,我和你相见。你的一袭红裙,柔媚撩人;你的微笑,撩人情怀。我多情的目光朝你泼去。我忘了我的热情和礼貌,哪怕是一个招呼。   后来,我们再次相见,可不见你那一袭红裙,不见你那迷人的微笑,只见你忧郁的眼神。   时光再也不能回去,可我那疼痛的思念却留在了那天早晨。   夏天,我和你在水池边相见。我说:“我带你去大海游泳。”而你却说:“我不会游泳,怕溺死。”听后,我的心一下子沉了。我说:“
期刊
琅琊山在激情地写诗   琅琊山在激情地写诗,欧阳修为它确定了主题“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琅琊山写下了一片林,林中一阵一阵鸟啼、蝉鸣。所有的句子都不是太长,这样鸟儿读起来才委婉动听。   琅琊山写下了几处幽谷,幽谷中一片一片山花烂漫。这里的句子有点长,长得让山花读起来有些喘不过气。造成了花开花落,花落花又开。   琅琊山写下了涓涓细流的小溪,慢慢绕过了山角处的巨石,在深秀湖休养生
期刊
听房   我的老家是市郊区,村子不大,当时也就几十户人家。各家都是低矮的土坯房子,房子外墙为防雨水冲刷,都披挂着一层一层的柴草。村子的周边是河道交错。   有一年8月的一天,张大爷家儿子结婚。布置新房时,按当地习俗把又矮又小的窗户用红纸蒙起来,待晚上用筷子戳窗户用。夜间,那放在新房窗前的煤油大罩灯是不能熄灭的。   当晚是阴天,这薄薄红纸糊的窗户透出红色的光亮,在那漆黑的夜晚里显得有些耀眼,
期刊
车子在蜿蜒的山路吃力爬升,到砂石岭,我提醒小温,前面是事故多发地段,下着中雨,弯道大,又连续下坡,开慢点。   我在想举报信的内容,一个村组干部,竟然将黑手伸向低保户,贪占困难补助,这胆子,在我所办的案子中,实属罕见!   到了阿屋鲁村,雨一直下,这是寒露后的第一场秋雨。下车后,小温抱怨,怎么选择这样的鬼天气,天又冷,路又难走,边说边哆嗦。我冲小温一笑,打趣说,天气不好,未见得是坏事,下雨天农
期刊
我不知道,你是否相信,年仅两三岁时的我,脑海会蛰伏一段记忆。它是那么真实地萦绕在我的心头,不曾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忘记,反像那树的枝枝叶叶,在岁月的长河里,生长、舒展、延伸,触到阳光,便会随着风摇曳生姿。   那是幼時的我,眼睛溜溜圆,嘟着嘴,躺在摇篮里也是极不安分的一个家伙,外婆一脸慈祥地坐在旁边,轻轻晃动着摇篮给我催眠,不时冲着摇篮里的那小小人儿微笑着,头上的包头帕是那么的抢眼……   这幅千
期刊
楼下水果店的老板娘,扯着响亮的大嗓门吆喝着:“甜枣,15元两斤;甜枣,15元两斤。”我在阳台上看着书,一声声的吆喝声在耳边回响着,让我想起了家门前的那棵枣树。   那时,上学路上经过一个村庄,一户人家门口有一棵高大的枣树。秋天,枣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枣子,像一个个缩小版的灯笼,小巧玲珑,十分诱人,那么多的“小灯笼”挨挨挤挤,把树枝压弯了腰。一阵风吹过,空气中好像都弥漫着枣儿的香甜味,馋得我们站在枣树
期刊
开着小车听着歌,一个人悠然自得地徜徉在南沙港快速路上。一路向南,高楼渐渐退去,一幢幢别墅、高架桥在广袤的大地上若隐若现。   我漫不经心,驱车继续向郊外驶去。绿野逐次显现,浮云纷纷舒卷,许多古典诗词的形象和节奏不断涌向我的心头。就这样,在一种自豪与兴奋、宁静与从容中行走于都市与郊野之间,独自享受着春天的宁静与和谐。   “白天晒不了太阳,晚上羞见到月亮。”关于时间,关于生命,透过东涌瓜果长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