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知道,你是否相信,年仅两三岁时的我,脑海会蛰伏一段记忆。它是那么真实地萦绕在我的心头,不曾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忘记,反像那树的枝枝叶叶,在岁月的长河里,生长、舒展、延伸,触到阳光,便会随着风摇曳生姿。
那是幼時的我,眼睛溜溜圆,嘟着嘴,躺在摇篮里也是极不安分的一个家伙,外婆一脸慈祥地坐在旁边,轻轻晃动着摇篮给我催眠,不时冲着摇篮里的那小小人儿微笑着,头上的包头帕是那么的抢眼……
这幅千回百转的画面,便是外婆留给我的唯一印象。
1939年的春天,外婆17岁,经过了三媒六聘之礼,风姿绰约的外婆李佑碧(小名端妹),被喜娘们把两根油亮亮的黑长辫子给盘起来,精心梳成髻,用棉线褪净了额前的汗毛,款款坐上花轿,一路吹吹打打,欢天喜地地嫁给了16岁的外公周少才(小名周好)。
旧时之人极少长寿,须得尽早成婚来完成人生大业,并且以长妻少夫为上佳,民间也一直有着“女大三抱金砖”之说。据说,要这样才是最为兴家旺夫的,所以,大了丈夫一岁的外婆端妹,嫁给沧溪赫赫有名的卓永丰商号长子周好为妻,是分外尊荣,而太外公挣下卓永丰商号这份偌大的家业,后继有人,更是莫大欢喜。
外婆端妹和外公周好少年夫妻,琴瑟在御,莫不静美。第二年便有了我妈妈。与此同时,这个出身于私塾先生家庭的女子,其非凡的治家能力慢慢凸现。她识文断字,所谓能下厨房又能上厅堂的全卦子。上商号,算盘打得溜溜熟,先生伙计们不敢马虎懈怠;居家中,女红活儿首屈一指。但凡家族中逢有出嫁的闺女,做拜鞋、绣花样,都必得请上她帮忙不可。白天里是操劳忙碌,晚上还要挑灯熬夜为别人忙活。性格温良的外公对外婆是又敬又爱,里里外外的家务事也都听从她的调遣安置。
那年代,沧溪的赶场是盛极一时。四面八方的商贾云集,一派热闹景象。山民们用箩筐把土特产一担一担挑来,婆娘们把竹背篓背在肩上,共同担负着养家的责任。有时一场赶下来,天已擦黑,山深多野兽,来不及赶回家的乡民们就得住店歇脚,汗水换来的几个钱舍不得多花上一文,外婆怜惜他们的苦处,结账时总也为他们减免了不少。因此,回头客甚多,生意极是兴旺。也都念叨着卓永丰的老板娘心眼儿好,而正是这份善心,让卓永丰商号在家乡的这方土地上,洋溢着人间最真实的温暖。
发生在外婆身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件事是在 1951年。全国掀起了浩大的反恶霸斗地主运动,外公的堂兄弟周春轩是一名济世郎中,因家中私藏有枪支,更重要的是其父曾就任过国民党的乡长一职,受此社会关系的牵连,周春轩被定性为恶霸地主而被逮捕,在公审大会上,主审官厉声问:“周春轩该不该杀?”台下受过他医治的无数乡民们一时间鸦雀无声,但即便这样,他依然被宣判了死刑。刑场就设在沧溪外面的河滩中。为防哄抢“罪人”,政府的机枪架在了周氏家族的槽门口。那一天,天公亦不忍,日头羞愧,也躲藏起来,下起了瓢泼大雨,家族的男人们被堵在祠堂里,唯外婆机灵,趁着不注意,悄悄地溜出了家门,她快步跑向刑场,不顾呵斥,给被反绑着跪在鹅卵石滩上的周春轩头上撑上油纸雨伞,在哗哗的雨声中对周春轩说:“四弟,你且放心,你的寿木已备好,孩子们家族都会照顾好的……”想那一瞬间,堂堂的七尺男儿,泪水和着雨水一起飞奔长流不止。周春轩给保全了他生命最后尊严的嫂子磕了一个长长的头,泣不成声说:“多谢嫂子……”凄惨悲情的场景,让旁边的行刑者也低下了头,自此,“李端妹闯刑场,一身大胆豪情”的名声便响遍了整个乡野。她的过人胆识和长情重义,赢得了家族人的敬服。
岁月的流逝,让一切都在翻天覆地中变化。外公家的一长溜吊脚楼,很多也被充公占用。1959年的春夏之交,正逢食堂化时期,家家户户吃不饱,山上的葛根、蕨根都被挖光了,就连野菜也实在是找不着影儿了,饥饿笼罩了每个家庭。刚满11岁的四舅实在是忍不住腹中打架,偷摘了大队刚成熟的蚕豆,兜了一口袋回家,想着还要给挨着饿的家人吃,外婆捧起蚕豆,看着瘦弱的四舅,心里酸楚得吧嗒吧嗒直掉眼泪,但她还是狠下心来将四舅打了一顿,让他明白要堂堂正正做人的道理。
这样的外婆,人如其名,一身端庄大气,有情有义、有理有识。行事风风火火,胸襟开阔,虽说她老人家仅仅活了51岁。虽说她调教子女的方式太过严厉,笃信着棍棒下出好人的老理,但她为人处世的原则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些后代。小时候淘气不听话,妈妈即便不用棍棒打,但头上吃栗子和揪耳朵却是在劫难逃的,至今回味,仍似觉得耳朵在火辣辣地烧得疼,或许,这也拜外婆所赐吧?她老人家在天上正瞧着偷笑着呢!
而那个盛满了幼时记忆的竹摇篮,历经了几十载,现在还被放置在乡下堂弟家的杂物间里。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知 止
那是幼時的我,眼睛溜溜圆,嘟着嘴,躺在摇篮里也是极不安分的一个家伙,外婆一脸慈祥地坐在旁边,轻轻晃动着摇篮给我催眠,不时冲着摇篮里的那小小人儿微笑着,头上的包头帕是那么的抢眼……
这幅千回百转的画面,便是外婆留给我的唯一印象。
1939年的春天,外婆17岁,经过了三媒六聘之礼,风姿绰约的外婆李佑碧(小名端妹),被喜娘们把两根油亮亮的黑长辫子给盘起来,精心梳成髻,用棉线褪净了额前的汗毛,款款坐上花轿,一路吹吹打打,欢天喜地地嫁给了16岁的外公周少才(小名周好)。
旧时之人极少长寿,须得尽早成婚来完成人生大业,并且以长妻少夫为上佳,民间也一直有着“女大三抱金砖”之说。据说,要这样才是最为兴家旺夫的,所以,大了丈夫一岁的外婆端妹,嫁给沧溪赫赫有名的卓永丰商号长子周好为妻,是分外尊荣,而太外公挣下卓永丰商号这份偌大的家业,后继有人,更是莫大欢喜。
外婆端妹和外公周好少年夫妻,琴瑟在御,莫不静美。第二年便有了我妈妈。与此同时,这个出身于私塾先生家庭的女子,其非凡的治家能力慢慢凸现。她识文断字,所谓能下厨房又能上厅堂的全卦子。上商号,算盘打得溜溜熟,先生伙计们不敢马虎懈怠;居家中,女红活儿首屈一指。但凡家族中逢有出嫁的闺女,做拜鞋、绣花样,都必得请上她帮忙不可。白天里是操劳忙碌,晚上还要挑灯熬夜为别人忙活。性格温良的外公对外婆是又敬又爱,里里外外的家务事也都听从她的调遣安置。
那年代,沧溪的赶场是盛极一时。四面八方的商贾云集,一派热闹景象。山民们用箩筐把土特产一担一担挑来,婆娘们把竹背篓背在肩上,共同担负着养家的责任。有时一场赶下来,天已擦黑,山深多野兽,来不及赶回家的乡民们就得住店歇脚,汗水换来的几个钱舍不得多花上一文,外婆怜惜他们的苦处,结账时总也为他们减免了不少。因此,回头客甚多,生意极是兴旺。也都念叨着卓永丰的老板娘心眼儿好,而正是这份善心,让卓永丰商号在家乡的这方土地上,洋溢着人间最真实的温暖。
发生在外婆身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件事是在 1951年。全国掀起了浩大的反恶霸斗地主运动,外公的堂兄弟周春轩是一名济世郎中,因家中私藏有枪支,更重要的是其父曾就任过国民党的乡长一职,受此社会关系的牵连,周春轩被定性为恶霸地主而被逮捕,在公审大会上,主审官厉声问:“周春轩该不该杀?”台下受过他医治的无数乡民们一时间鸦雀无声,但即便这样,他依然被宣判了死刑。刑场就设在沧溪外面的河滩中。为防哄抢“罪人”,政府的机枪架在了周氏家族的槽门口。那一天,天公亦不忍,日头羞愧,也躲藏起来,下起了瓢泼大雨,家族的男人们被堵在祠堂里,唯外婆机灵,趁着不注意,悄悄地溜出了家门,她快步跑向刑场,不顾呵斥,给被反绑着跪在鹅卵石滩上的周春轩头上撑上油纸雨伞,在哗哗的雨声中对周春轩说:“四弟,你且放心,你的寿木已备好,孩子们家族都会照顾好的……”想那一瞬间,堂堂的七尺男儿,泪水和着雨水一起飞奔长流不止。周春轩给保全了他生命最后尊严的嫂子磕了一个长长的头,泣不成声说:“多谢嫂子……”凄惨悲情的场景,让旁边的行刑者也低下了头,自此,“李端妹闯刑场,一身大胆豪情”的名声便响遍了整个乡野。她的过人胆识和长情重义,赢得了家族人的敬服。
岁月的流逝,让一切都在翻天覆地中变化。外公家的一长溜吊脚楼,很多也被充公占用。1959年的春夏之交,正逢食堂化时期,家家户户吃不饱,山上的葛根、蕨根都被挖光了,就连野菜也实在是找不着影儿了,饥饿笼罩了每个家庭。刚满11岁的四舅实在是忍不住腹中打架,偷摘了大队刚成熟的蚕豆,兜了一口袋回家,想着还要给挨着饿的家人吃,外婆捧起蚕豆,看着瘦弱的四舅,心里酸楚得吧嗒吧嗒直掉眼泪,但她还是狠下心来将四舅打了一顿,让他明白要堂堂正正做人的道理。
这样的外婆,人如其名,一身端庄大气,有情有义、有理有识。行事风风火火,胸襟开阔,虽说她老人家仅仅活了51岁。虽说她调教子女的方式太过严厉,笃信着棍棒下出好人的老理,但她为人处世的原则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些后代。小时候淘气不听话,妈妈即便不用棍棒打,但头上吃栗子和揪耳朵却是在劫难逃的,至今回味,仍似觉得耳朵在火辣辣地烧得疼,或许,这也拜外婆所赐吧?她老人家在天上正瞧着偷笑着呢!
而那个盛满了幼时记忆的竹摇篮,历经了几十载,现在还被放置在乡下堂弟家的杂物间里。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知 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