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奇迹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e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期间,位于德国东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纳粹看守们创造了一种“死亡游戏”,他们在集中营附近埃特斯山的一道峡谷两端固定了一条钢索,隔一段时间就把那些等待行刑的囚犯驱赶到这里,让他们赤手攀爬钢索。纳粹许诺,谁能成功攀到对岸,谁就能获得自由。
  然而,横贯这条峡谷的钢索近2公里,摇摆不停的钢索下面就是万丈悬崖,而且,这些即将被处死的犯人都已经体力不支。因此,在这个“游戏”中,一直还没有一个人能到达对岸,很多人在顽强爬到一半距离的时候,就坠下了万丈深渊。在这里,纳粹开出的“还你自由”的承诺,等于是空头支票。
  不过,有一次,在这个“死亡游戏”中,竟然有人创造了生命奇迹。而且,创造这个奇迹的还是一个女人。
  那一天,这个名叫艾米丽的女人夹杂在囚犯队伍中被纳粹推搡着来到这个峡谷跟前。命令下达后,在前面战友的带领下,她奋力向前攀爬。
  十几分钟后,她前面的战友一个一个先后坠下了悬崖。她渐渐成了这个攀爬队伍的领队。又过了几分钟,艾米丽后面的战友也先后惨叫着跌落下去。但是,艾米丽始终没有停下来,她用鲜血淋漓的双手死命抓住钢索,即使行进速度如蜗牛一般,仍拼命向前挪动着。
  大约一个小时后,光顾着关注钢索这边的納粹士兵无意间瞥到钢索另一头仍有一个黑点悬挂在空中时,他们开了枪。但是,呼啸的子弹已经射不到艾米丽这个位置。艾米丽最终凭借超凡的毅力,完成了一个连男人都不可能完成的壮举,为自己敲开了一扇自由之门。据说,在纳粹精心设计的“死亡游戏”中,在囚犯们无数次的攀爬中,艾米丽是成功攀爬到峡谷对岸的唯一一人。
  艾米丽专门训练过攀索,还是她天生就是一位力大无穷、耐力非凡的超人?几十年后,当历史专家在纳粹残存的文献资料中发现这段历史时,他们对艾米丽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发誓要找出艾米丽创造生命奇迹的原因。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苦苦寻找,最后,历史专家在魏玛小镇南部的一个小村落里,发现了艾米丽子女们保留下来的一本日记。
  在这本日记中,艾米丽提到了那天发生的事情,她写道:“当来到埃特斯山的那道峡谷时,我眼前一亮——我熟识这里的地理环境,因为,我的家乡就在峡谷对面的魏玛小镇。我被捕时就是住在那里的……我家中还有两个孩子,他们一个三岁,一个两岁……那一刻,我真的想放弃了,因为,我实在没有力气了……那种生不如死的感觉缠绕着我……但是,在最后一刻,我猛然间想起自己的孩子——我被捕时,他们歇斯底里地哭喊着找妈妈的声音刺激着我的神经,让我不得不继续坚持下去……”
  读完这段日记,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热泪盈眶。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仍旧是母爱,是感天地泣鬼神的母爱,让这个柔弱的女子在生死之门跟前,挣脱了死神的拉扯!
  (摘自《情感读本·意志篇》)
其他文献
小时候,我们经常玩一种游戏,双手由下到上,依序捏按着玩伴的手臂,从手腕一直腋窝,嘴里念着“升级、留级、补考”。捏按的结果一般是“留级”,看着对方不爽的表情,自己隱约有一种快感。轮到玩伴“量”我的手臂,报复性的结果自然也是“留级”。  多年以后,说起往事,我戏谑说,很多小学同学就是这样被我们“捏”下去的。小学一年级大概有40人,到了小学毕业时,只有16人,其中包括留级生2人,升入初中的只有8人。到高
期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唯有一位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归来,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仅担任了我军唯一女独立师师长、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还有七名开国大将、上将曾为她部下,充满传奇人生的无冕女将军张琴秋。  张琴秋(1904.11.3—1968.4.22),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留学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我军唯一女独立师师长、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无冕女将军。  一、 留学归来女红军  张琴
期刊
女儿简娜读高三时获得作为交换学生到德国学习的资格。我为女儿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感到高兴。但不久负责交换学生的组织通知我们须缴纳4000美元的费用,6月5日之前交上,离现在只有2个月的时间。  那时我已离婚,带着3个孩子生活。筹集4000美元简直无从下手。我收入微薄,手头拮据,没有积蓄,没有贷款的信用,也没有亲戚能借我钱。那当儿我感到非常无助,好像要我去筹集400万美元似的。  幸运的是那时我刚参加了
期刊
雪花送来一床棉被,一地的小麦把自己从头到脚盖起来,酣然入睡。它们睡着,做起绿丛丛的美梦。一觉醒来,春天就到了,杨柳吐絮,风暖花开,纸鸢满天,莺歌燕舞。  谁能不为梦醒时分歌唱!  而我呢?从年初到年尾,忙。忙着种文字,粒粒数来颇艰辛,篇篇飞去入屠苏。在这头,我花掉了少年时光,到底获得了什么;在那头,读者花掉了幸福时光,到底得到了什么……千万次的问,问苍天,苍天不语,彩云悠悠;问大地,大地无声,流水
期刊
十六岁那年,我上初三。临近中考时,县一中提前招生。浩子,大水,北京,还有我和刘海都报名了。结果都考上了。家里人都说继续上,没准中考还能考上个师范什么的,早日吃皇粮。但我们自认为有了保证,学习不那么用劲了。看着同窗红着眼睛读单词背政治,浩子说得想办法打发一下生活。北京最聪明,互相转转吧,三年同学都不知道家在哪儿!  只有刘海有些犹豫。北京就拍他的肩膀,认认门,又不比吃喝。大家都说是,苟富贵,勿相忘。
期刊
今年正月里我见到了大表哥夫妻,由于离得远,平时也各自忙,我很多年没见他们了。我印象里那个挺拔的大表哥成了佝偻着身子的半老头儿,当年扎着大辫子的表嫂也成了胖乎乎的大妈。表哥和表嫂是定亲十二年后才结婚的,就为了表嫂能转成城市户口,他们等了十二年。  表哥是我大舅家的儿子。那一年表哥十九岁,是村里数得着的好小伙子,有人看中了我表哥的人才和我舅舅一家的忠厚,就给他提亲了。姑娘是邻村的小芳,很水灵的姑娘,扎
期刊
一  我是在初春三月,去踏访这一处古村落的。此时,杏花已爆出嫩芽。喀什的天空,总是氤氲着浮尘,轻云淡烟似的,梦幻一般,缭绕不尽。  从喀什驱车一个多小时,到达水波不兴,浩缈静幽的英吉沙水库。又从水库再出发,穿越英吉沙县城和若干乡镇,在镇上的十字路口,人、畜、车挤挤挨挨,一周一次的巴扎节,让这里格外喧闹,我们的行进有所粘滞。但拐向一条盐碱土路,即便颠簸不止,但车子仍像一个顽皮而带有蛮力的少年,欢快地
期刊
每天,他早早起床,做好早餐,然后去书店开门营业,约莫快到十点钟的时候,他就给她发个短信,“小懒虫,该起床了!”当然,有时他也会唤她别的爱称,诸如“丫头”“宝宝”什么的。这时,她睡衣里的手机就会震动,她于是起床,吃他留给她的那份早餐,收拾家务,做午饭,到书店,两个人一起吃午饭,她留下来值班,他回家睡午觉。到了傍晚,他会拎着做好的饭菜到书店,兩个人共进晚餐。然后一起守到九点钟,俩人一起踏着月光或者顶着
期刊
笃信药补不如食补的爸妈,从小不让我吃各类蜂皇浆、人参汤,净让我吃肉,所以我小时候,不太知道饿肚子是什么样。偶尔说饿,我爸都不信,直接笑问我是不是馋了心思又活络了。如此这般,我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个饥寒交迫法,骆驼祥子怎么饿到手脚发软法,评书里赵匡胤和郑恩怎么饿到要去偷人家地里的西瓜,孔子在陈蔡饿得怎么要吃草根,行军打仗怎么要挖野菜和小米熬汤喝,唐三藏怎么饿得没劲要让大圣驾跟斗云去讨斋饭,统统读过便
期刊
一位大法官非常仰慕王后的美貌,王后那性感的嘴唇更是令他神魂颠倒,他做梦都想亲一亲。但他只是止于妄想,他知道,如果胆敢冒犯王后,必定会被国王送上断头台。  这天,大法官忍不住把他的秘密告诉了御医。御医笑了笑,神秘地说:“我可以帮你实现这个愿望,如果你......”大法官马上答应,如果他能得偿所愿,他会付给御医一万金币。  御医秘密配制了一种令人发痒的药水,并买通王后的贴身侍女。这天晚上,那名贴身侍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