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办高校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从社会需求、自身发展及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等方面来看,民办高校的本科教育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近些年较热门的专业之一,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提出,本文尝试以安徽三联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探讨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趋势,这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我国高校加强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致力于满足国内、国际的社会需求。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工作重点,这在鼓勵企业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对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民办本科教育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民办高校如何在众多历史悠久的公立高校中站稳脚跟并与之竞争,从目前民办高校的发展情况来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安徽三联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安徽三联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09年获批的第一个本科专业,从2010年开始招生,到现已有三届毕业生(2016)。
为专业建设实施来看,从2009开设至今,该专业为紧跟经济社会和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真实情况,结合学校办学定位,识别学院学生的能力体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机制,该专业不间断地进行高校、企业和行业三方调研,同时积极开展教科研申报,全方位铺开整个专业建设。
1.专业建设思路与模式
2009~2012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思路以铺设基本专业基础,稳步推进专业建设为导向。在“三大能力”的培养上,对国贸专业理论多强调以适用为主,更多侧重于对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释现实经济贸易现象的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方面则基本铺设“课程+软件”的主要训练模式。
从2012年至2016年,鉴于学校本科合格评估与其他单位专业建设的交流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该专业在原有应用能力培养之外,开始补充与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合作。先后开展了各项与专业有关的见习活动、校企专家交流活动、企业特色班建设。
2.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
在培养目标上,由“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创新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向“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创新创业+专业服务面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显细化。
人才培养方案在总学时下降的前提下,提高了实践学时的比重。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突出文理交融特色及实践教育模块、新增创新创业平台。与安徽省主要产业对应,将汽车类、服装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3.师资建设方面
从师资数量上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资由2009年的7人,上升到2016年14人。职称结构上,2009年“哑铃型”结构突出,特别是体现在中青年讲师数量上,2016年此现象得到明显改观。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和双能型教师均有覆盖。同时在师资培养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队伍。
4.专业实践教学方面
2010~2012年,实践教学方面主要以“课内实践+课程软件”形式开展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则以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为主。
2012~2016年,基于特色专业建设和振兴计划项目支持,专业实践形式日趋多样化,并新增实验室以丰富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目前,已基本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活动的全覆盖。
三、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民办高校虽然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其起步较晚,制度与保障体系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教学师资、办学经费、学生的文化基础等方面与国内公办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其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1.专业建设成效与学生能力对应程度不够高
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民办高校可采取多种方法对应和充实“三大能力”,以期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目前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参与程度与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笔者通过对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观测发现,学生欠缺自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表现是:毕业论文的指导难度偏大;实验室模拟多以验证性试验为主,以完成实验课程流程为基本目标,实验室实验深度有待提高;不断线、全过程的专业英语教学并未显著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水平不够高
民办高校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专业教师队伍业已克服了初始办专业时较为畸形的师资结构,但仍然存在不合理性,例如,教师数量偏少,青年教师的比重过高等。因此,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对专业发展的宏观把握程度不够好,前瞻性把握不足,教师队伍普遍教学能力偏弱,双师型师资参与教学改革的力度明显较低。
3.校企合作开展尚待深度开发
目前,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集中在企业专家讲学、专业见习、特色班建设上,但是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还相去甚远,部分高校甚至仅仅流于形式。
四、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新思考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我国为主动应对新的经济金融环境和挑战,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创新战略和政策主张。 作为民办高校,必须要主动从供给方主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补缺补差,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1.根据社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要时刻强调社会需求,在遵照各高校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由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解构能力元素,充实到现有人才培养能力体系中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实施高校专家与企业专家双导师配置,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上,发挥学校、院系和企业三方评价作用,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效果,注重全过程监控。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确保学生各方面的培养,民办高校必须要强化该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如支持优秀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现有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到企业生产活动中去,学习先进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创造各类型平台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邀請有专业背景的高校专家和企业专家不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交流活动,支持学院教师参与到企业、其他高校的各类项目中去。大力培养骨干教师,组织教师参加各种高水平学术会议,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材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突出技能型、应用型课程体系。在兼顾课程关联性和递进性的同时,推行模块化、项目和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模式。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立足学校实际,课程建设上秉持文理交融的理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也应吸收学校其他专业的优秀课程体系建设经验。
在教材建设上,要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加大对高校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和教辅的鼓励力度,增强教材的实践性,通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主动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
4.继续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
首先,在大力推进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同时,根据中小企业人才需求能力结构,积极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各类专业竞赛。继续参与各级各类校外专业比赛活动。
其次,深度开发校企合作基地。从学生角度看,这有利于尽可能缩短其适应未来职位的时间。从专业发展角度看,利于跟踪企业真实需求,利于专业建设各个方面。
最后,逐步构建由模拟实践向现实实践的转变,可采取以下一些方式:引进中小企业具体贸易平台的客户端,优选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外贸业务的真实实践,争取一定的业务量和经济效益;孵化引入阿里巴巴、速卖通等国际B2B与B2C平台,形成真实小微企业,实现在线网络贸易,形成实际经济效益,以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苏 曼.新形势下外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商贸,2014(9).
[2]竺杏月,周敏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3]文 珍.基于就业视角的地方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以琼州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12(10).
[4]王国庆.以校企合作为突破,促进专业建设发展[J].劳动保障世界,2015(S2).
[5]刘旺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6]张建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7]韩 婷.国际贸易专业的特色突破和差异化发展——基于天津工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分析[J].才智,2012(26).
[8]刘俊霞,马 祯,储伶丽,等.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关键词:民办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趋势,这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我国高校加强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致力于满足国内、国际的社会需求。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工作重点,这在鼓勵企业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对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民办本科教育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民办高校如何在众多历史悠久的公立高校中站稳脚跟并与之竞争,从目前民办高校的发展情况来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安徽三联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安徽三联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09年获批的第一个本科专业,从2010年开始招生,到现已有三届毕业生(2016)。
为专业建设实施来看,从2009开设至今,该专业为紧跟经济社会和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真实情况,结合学校办学定位,识别学院学生的能力体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机制,该专业不间断地进行高校、企业和行业三方调研,同时积极开展教科研申报,全方位铺开整个专业建设。
1.专业建设思路与模式
2009~2012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思路以铺设基本专业基础,稳步推进专业建设为导向。在“三大能力”的培养上,对国贸专业理论多强调以适用为主,更多侧重于对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释现实经济贸易现象的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方面则基本铺设“课程+软件”的主要训练模式。
从2012年至2016年,鉴于学校本科合格评估与其他单位专业建设的交流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该专业在原有应用能力培养之外,开始补充与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合作。先后开展了各项与专业有关的见习活动、校企专家交流活动、企业特色班建设。
2.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
在培养目标上,由“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创新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向“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创新创业+专业服务面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显细化。
人才培养方案在总学时下降的前提下,提高了实践学时的比重。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突出文理交融特色及实践教育模块、新增创新创业平台。与安徽省主要产业对应,将汽车类、服装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3.师资建设方面
从师资数量上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资由2009年的7人,上升到2016年14人。职称结构上,2009年“哑铃型”结构突出,特别是体现在中青年讲师数量上,2016年此现象得到明显改观。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和双能型教师均有覆盖。同时在师资培养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队伍。
4.专业实践教学方面
2010~2012年,实践教学方面主要以“课内实践+课程软件”形式开展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则以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为主。
2012~2016年,基于特色专业建设和振兴计划项目支持,专业实践形式日趋多样化,并新增实验室以丰富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目前,已基本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活动的全覆盖。
三、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民办高校虽然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其起步较晚,制度与保障体系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教学师资、办学经费、学生的文化基础等方面与国内公办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其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1.专业建设成效与学生能力对应程度不够高
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民办高校可采取多种方法对应和充实“三大能力”,以期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目前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参与程度与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笔者通过对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观测发现,学生欠缺自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表现是:毕业论文的指导难度偏大;实验室模拟多以验证性试验为主,以完成实验课程流程为基本目标,实验室实验深度有待提高;不断线、全过程的专业英语教学并未显著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水平不够高
民办高校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专业教师队伍业已克服了初始办专业时较为畸形的师资结构,但仍然存在不合理性,例如,教师数量偏少,青年教师的比重过高等。因此,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对专业发展的宏观把握程度不够好,前瞻性把握不足,教师队伍普遍教学能力偏弱,双师型师资参与教学改革的力度明显较低。
3.校企合作开展尚待深度开发
目前,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集中在企业专家讲学、专业见习、特色班建设上,但是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还相去甚远,部分高校甚至仅仅流于形式。
四、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新思考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我国为主动应对新的经济金融环境和挑战,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创新战略和政策主张。 作为民办高校,必须要主动从供给方主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补缺补差,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1.根据社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要时刻强调社会需求,在遵照各高校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由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解构能力元素,充实到现有人才培养能力体系中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实施高校专家与企业专家双导师配置,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上,发挥学校、院系和企业三方评价作用,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效果,注重全过程监控。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确保学生各方面的培养,民办高校必须要强化该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如支持优秀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现有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到企业生产活动中去,学习先进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创造各类型平台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邀請有专业背景的高校专家和企业专家不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交流活动,支持学院教师参与到企业、其他高校的各类项目中去。大力培养骨干教师,组织教师参加各种高水平学术会议,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材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突出技能型、应用型课程体系。在兼顾课程关联性和递进性的同时,推行模块化、项目和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模式。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立足学校实际,课程建设上秉持文理交融的理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也应吸收学校其他专业的优秀课程体系建设经验。
在教材建设上,要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加大对高校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和教辅的鼓励力度,增强教材的实践性,通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主动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
4.继续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
首先,在大力推进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同时,根据中小企业人才需求能力结构,积极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各类专业竞赛。继续参与各级各类校外专业比赛活动。
其次,深度开发校企合作基地。从学生角度看,这有利于尽可能缩短其适应未来职位的时间。从专业发展角度看,利于跟踪企业真实需求,利于专业建设各个方面。
最后,逐步构建由模拟实践向现实实践的转变,可采取以下一些方式:引进中小企业具体贸易平台的客户端,优选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外贸业务的真实实践,争取一定的业务量和经济效益;孵化引入阿里巴巴、速卖通等国际B2B与B2C平台,形成真实小微企业,实现在线网络贸易,形成实际经济效益,以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苏 曼.新形势下外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商贸,2014(9).
[2]竺杏月,周敏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3]文 珍.基于就业视角的地方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以琼州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12(10).
[4]王国庆.以校企合作为突破,促进专业建设发展[J].劳动保障世界,2015(S2).
[5]刘旺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6]张建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7]韩 婷.国际贸易专业的特色突破和差异化发展——基于天津工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分析[J].才智,2012(26).
[8]刘俊霞,马 祯,储伶丽,等.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