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墙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4106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8月20日,是我从玉溪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村完小教书的日子。
  拖拉机载着我和我的行李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起伏,看着翻越的群山一座比一座高,我的心也越来越不安,不知道驾驶员要把我拉到怎样高的山上才肯停下。我整个人仿佛是在群山间游走,漫无目的,不知方向。我从小在镇上长大,虽然不是太繁华,但地势还算平坦,所以我被这么高的山、这么远的路给吓傻了,好像自己要去的不是学校,而是一个没有人烟的陌生荒野。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拖拉机终于在村口停下。我环顾四周,只有一幢较大的二层土基墙的瓦房,共有8间,说这就是教室和宿舍,一楼是学生教室和学生宿舍,二楼是教师宿舍。据说这还是新中国成立前地主家的房子。房子前有一块较为平整的土场,大约有半个篮球场那么大。土场两头各有两根木桩,木桩上钉有木板,板上有篮圈,这就是所谓的篮球场,学生上操和运动、升国旗都在这块土场上进行。这就是校园?这可比想象的还要糟糕。我想象中的校园应该是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怎么会这样破旧不堪呢?
  我被安排在二楼最靠边的一间宿舍里,说是“宿舍”,恐怕也就是一间土基房,屋子有一木窗,窗前有一木桌,一张老旧的学生课桌,桌上有一台录音机,桌旁有一张旧木床。
  我的到来,让这所小学有些欣喜,老师们都来帮我拿行李。说是老师们,其实总共只有三个老师,加上一个食堂师傅。三个老师中,两个男老师是正式编制,还有一个中年女教师是代课教师。他们把我的行李搬到宿舍里,这个宿舍里唯一现代化的恐怕要数那个放在老旧课桌上的录音机了,这是用来放广播的。房顶上有一喇叭,喇叭线就拉到这个宿舍里,校长说了,我最年轻就让我放广播吧。
  晚上把床铺好,自己一个人躺在床上(幸好这儿已经通电了),看着四周一碰就会掉下许多灰尘的破裂的墙壁,任凭思绪彳亍。在学校读书时的雄心壮志,被现实击得粉碎。
  破碎的墙啊,我该如何度过余生?
  开学了,学生们都来了,全校共有50多个学生,主要来自本村,还有一部分来自几个邻村。全校也只有3个班,一年级1个班,四年级1个班,六年级1个班。校长让我担任六年级的班主任。本村所有学生吃饭、睡觉都回自己家,只有邻村的学生在学校吃饭、住宿。
  第一个周末,我真不知道是怎样熬过来的。
  星期六下午第二节课后,学生们都走了。女教师和食堂师傅都是本村的,都已成家,家就在村子里,放学后都已回家了。而另外两个男教师也都是邻村的,周末他们也都回家了,只有我一个人是外地的……天渐渐黑了下来,整个学校空荡荡的只剩下我一人了。学校在村头,农忙的季节,也没人到这儿来玩,这就是山村的夜晚。
  本来我也打算要回老家的,可路实在是太远了,从学校到乡政府,要走3个小时才能到达(那时根本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公路(也就是一条土路)是通了,可平时是没有车的。而鄉政府到县城有60多公里,从县城到我老家又有43公里。那么远的路,回家的打算显然很奢侈。
  天越来越黑了,村里的人都睡得早,虽然没到9点,可村子早已安静下来了,我坐在那张旧课桌前,百无聊赖,把喇叭线拔了,再把录音机打开,放进自己读书时就买的几盒录音带,让曾经熟悉的音乐,驱赶孤寂。还有一点就是,这幢房子曾经是村里地主的房子,而地主正是在这幢房子里上吊自尽的,虽说自己不迷信,可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怕。
  躺在床上,看着破碎的墙,听着曾经熟悉的歌声,思绪难宁,回忆渐远:宽敞的食堂,美丽的教学楼,明亮的教室,洁净的宿舍,宽广的足球场……这是我才毕业的师范学校。
  第二天醒来时,天早已亮了。可我在心里问自己,我的“天”什么时候才会亮呢?
  临近下午,已有邻村学生三三两两地回校了,他们肩上都扛有米,有的大包,有的小包。一问,才知道,原来这儿的学生在学校吃的饭都是自己交米,然后请食堂师傅煮,菜则由学校来做,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菜,土豆是一年四季“金不换”。这就是农村的小学。
  晚上,有个六年级的女生突然肚子疼,我和另外一名男教师连夜把她送到了村公所,那儿有个赤脚医生。我们学校有点特殊,虽然是村完小,可学校却不在村公所所在地,而是设在另一个村子,学校和村公所还有很远一段路程。还好那个女生的病并不严重,第二天早上我们就把她带回了学校。
  后来那个女生的妈妈给我送来了20个用稻草绑着的鸡蛋,我怎么也不肯收下,付钱给她她不肯要,最后她“扔”下鸡蛋就跑了,我捧着鸡蛋,心里暖暖的。
  第二个周末,那个女教师的正读六年级的小女儿在天快黑的时候来找我,叫我到她家吃饭,我想我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好意思跑到人家家里吃饭呢?算了,还是鸡蛋煮面条吧。我知道女教师家里条件也不太好,丈夫是个地道的农民,自己又是个代课教师,工资也不高,儿子在乡中学念初中,而女儿也读六年级了,家里还有两位老人,家庭负担很重。
  我没去。
  可是一个多月以后,女教师真的要“回家”了,我帮她把行李送回家,其实也就是一些书和一套被褥,看着她寒碜的家境,真不知道她以后的生活要怎么过?
  她“回家”的那一天,全校师生都来为她送行。好多学生都哭了,我才发现,每一个学生都舍不得她走。也就是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山村老师的人生价值所在。这也是我坚持下来的原因。
  一年以后,由于我带的六年级学生毕业成绩很不错,我被调到了其他学校。可我始终忘不了那一年的山村教书生活,忘不了山村孩子们那童稚的眼神。虽然刚去的时候心灰意冷,可一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懂得了许多,也见证了许多,说不清是理解了这所学校,还是爱上了这所学校。
  破碎的墙,印在我的记忆中,一生一世。
其他文献
一、高等教育    1.研究生培养  全省有研究生培养机构17个,其中:普通高校11所,科研机构6个。  毕业研究生3161人,其中:普通高校毕业3014人,科研机构毕业147人。毕业生中博士生210人,硕士生2951人。  招收研究生6193人,其中:普通高校招收5926人,科研机构招收267人。招收博士生391人,硕士生5802人。  在学研究生16246人,其中:普通高校在学15436人,科
期刊
教育部曾就发布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有关文件,以及《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实施以来落实评估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综合会上披露的教育改革发展信息可知,我国教育整体迈上一个新发展阶段,国家通过落实各项教育改革发展措施,精耕细作让教师安教、适教、乐教的教育土壤。  一是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让教师安心从教。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党和政府综合施策
期刊
(2007年4月25日)    尊敬的李副省长、高副省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省政府的安排,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07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2006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全面部署2007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就做好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2006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
期刊
在砚山县,有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因为特殊,它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这所学校的那位“特殊”的校长,也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这所“特殊”的学校就是砚山县第六中学。该校是砚山县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为破解劝返复学学生安置难题,在稼依镇建立起来的控辍保学“一县一班”集中安置办学点。而我们所说的特殊校长,便是该校的第一任校长杨美龙——一位身材清瘦、踏实睿智、躬耕教育多年、获得诸多荣誉的先进教
期刊
春回大地,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迎来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第一个春天,广袤土地上处处焕发着生机。记者走进六家子镇学校,发现身着统一校服的孩子们沐浴着春风欢快地奔跑在操场上。  已经在六家子镇学校就职3年的特设岗位英语教师齐思媛通过不断实践和改良,将汉语、英语结合授課的模式变为了现在的全程英语授课。这种转变,营造了良好的授课氛围,不仅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更提高了授课质量。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
期刊
孩童时代,有这样一首歌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从生到师,我深深地感受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花朵的绽放需要肥沃的土壤和悉心的照料,这也正是教师的使命所在、职责所系。当我们把点点滴滴的心血、责任化为浇灌花朵的雨露时,我们便能听见花开的声音。  以爱为名,方得始终  2014年9月,怀揣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梦想和沉甸甸的包裹,我远离家乡,成为昭通市
期刊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教育局紧紧围绕《关于创建“平安金平”活动的实施意见》,精心部署,扎实工作,同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全县乡级以上35所中小学校(园)全部通过县级验收,1所学校被评为州级“创安工作先进单位”,1人被评为州级“创安工作先进个人”。通过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如今全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生乐学、教师敬业,学校“创安”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期刊
編者按: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总结、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体育发展历程,了解教育体育从理念到实践的发展变迁,对全面加强当前教育体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教育体育事业,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每个阶段教育体育发展有何特点?提出了什么样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创新?让我们一同
期刊
一位朋友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每天晚饭后,学生都要在教室外读一个多小时的书。阅读的形式比较自由,可以单独读书,可以两三个人一起读,可以坐在凳子上读,也可以站起来自由走动,只要学生参加晚读就可以。  最近,该校推出了新的政策,要求學生晚读必须前后左右对齐,间隔3米以上,且必须拿小板凳坐下读。对此,学校给出了如下理由:一是学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会利用读书时间聊天,影响读书效果。学生相互间隔3米以
期刊
云南省中考改革把体育与语、数、英并列,按100分计入升学总分,这在引导体育学科回归主阵地方面,也体现出政策的支撑导向和社会的需求。  其一,符合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正确走向。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再次强调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改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二,这是改善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富有针对性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30年来中国青少年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