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的成本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64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纽约时报载:从莱伦斯理工学院毕业的瓦特?加仑,手持烈性炸药添加剂发明专利前往某些军工企业和炸药混制企业求职,屡遭碰壁。如此两年,女友见其无所作为,与之分手。事业无望,爱情受挫,瓦特?加仑对人生绝望,认为社会亏欠了自己,这个本性善良的年轻人心生恶念,决定报复那些拒绝他的企业,以此弥补内心的落寞,赚得心理平衡。瓦特?加仑首当其冲针对的是著名军工企业奥斯洛普,那是两周前他壮着胆子求职的最后一家企业,意料之中,同样遭拒,什么著名企业?有眼无珠!他花300美元买来炸药,加入了自制的添加剂,炸毁了一座刚竣工的由奥斯洛普捐建的价值500万美元的贫民大楼。被捕后,洋洋自得的瓦特?加仑说,他憎恨那些富得流油的企业漠视他的专利,让他们见识他发明的威力。瓦特?加仑被执行死刑。戏剧性的是,几乎在他炸毁大楼的同时,奥斯洛普人力资源部发出电函:招聘瓦特?加仑到研发部工作,试用期月薪为7万美元。听到这个消息,瓦特?加仑留下了悔恨的泪水,但悔之晚矣。
  奥斯洛普善捐500万美元建造大楼,让贫困者免费居住。这500万美元是这座楼的建造成本,也是善行的成本。
  瓦特?加仑炸掉大楼只花了300美元,这是破坏成本,作恶的成本。
  在瓦特?加仑炸楼案中,恶行的成本看似远远低于善行的成本,瓦特?加仑以较小的代价给贫民大楼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恶,以微小的成本扼杀了善。
  正是这种片面的、表象的、肤浅的计量方法和错误思维,导致诸如瓦特?加仑之类心理极端的人铤而走险,做下自认为赚钱实际上却大亏特亏的蠢事,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这个对立统一的世界里,善恶是一种隐形的能量,无处不在。但善最终战胜恶,邪不胜正。
  瓦特?加仑炸毁了楼房,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的恶行,造成的物质损失是可以估量的,但他造成自己未来的损失却是不可估量的——其内心的挣扎和煎熬,应对执法部门惩罚惶惶不可终日的如坐针毡,身陷囫囵的绝望,对父母和亲友的歉疚,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吃苦受累所付出的20年血汗,所有围绕着瓦特?加仑成长的体力、智力的投入,一切清零。同时,他给父母、亲友带来的精神和物质灾难更是难以计量。他有毁掉大楼的胆量,有研发炸药添加剂的智商,如果把这种胆量和智商继续用于研发,就按他试用期的月薪计算,他在5年之后就能赚回这样一幢大楼。长此以往,他的人生价值恐怕远不止这样几幢大楼。
  媒体天天报道:有人在行善,有人在作恶。善行的目的是让目标对象生活得更美好,为此,善者付出了物质的、精神的成本。破坏,恶行,为了报复和发泄毁掉部分人的幸福生活,同样得付出物质的、精神甚至生命的成本。
  不要指望恶行能为人生解恨,能为人生大赚一笔,只要用全面的、本质的、长远的理性思维,就会得出总体上的结论——恶行,必然付出相应的代价。尽管我们并不清楚这个世界正在赋予什么,或者正在剥夺什么,但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总会以不同的形式和途径达到对善的褒扬,对恶的惩戒。
  要人生大赚,收获善果,就要多为他人和社会做好事,做善事,多投入善行的成本,为他人谋福祉,为他人造福。这样,他人和社会同样会为善者做善事,为善者造福,为善者谋福祉。善者就能收获精神的善果,物质的善果,钵满盆盈,幸福终生。
  对人微笑,迎来的大抵都是微笑,对人冷眼,招来的则多是怒目。这如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播种善,收获善。某种形式的善行成本的付出,一定有相应形式的善的回报。做好事,最终有好事宠幸。纵恶,施恶,最终必有厄运降临——加倍的恶!
  个体如此,群体亦然。人类对地球的疯狂开发,对环境的肆意破坏,这种恶行是以牺牲人类自身利益为代价的。如环境污染,我们必须付出健康的代价。我们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必将撕裂子孙后代的幸福。
  多做一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事,自然和社会就会以同样的善意回馈人类:优美的环境,清爽的大气,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让人类享有富足、健康、幸福的生活。鼓励善的成本投入,使其无限扩大。遏制恶的成本入世,令其无限缩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有人说,这是佛法上的因缘,其实,这何尝不是哲学上的因果?!
其他文献
对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便宜”。  为什么人会一见“便宜”就购买呢?其实除了“双11”,网店平时也在打折,有时打得比“双11”还要狠,但“双11”却比平时火爆得多,这当中的原因可不仅仅是“便宜”这么简单。  让我们从简单的经济学概念的角度来看一看这个问题吧。  消费者剩余  在购买行为中,买方愿意为某种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叫支付意愿。支付意愿衡量买者对商品的评价。  每个人都想用低于支付意愿
期刊
一名女性,多年前在上大学时交了一个男友,交往不久便发现两人性格不合适,于是提出分手。男孩纠缠不休,还四处散布谣言意图毁坏她的名声。她很恐惧也很痛苦,于是休学一学期回家躲避。可是当她带着一颗脆弱和受伤的心走进家门后,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就大发雷霆:“失恋算什么事,又要多花一学期的学费,你看看别人家的女儿早就挣钱给家里了,我们还得倒贴……”母亲也在一旁喋喋不休地附和着父亲的话。  在面对前男友无耻纠缠时没
期刊
电视剧《士兵突击》里可爱的许三多反复表达一个意思:人“要好好活”,而他理解的好好活着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  “好好活”是民间的白话,历史久远。它不仅可以让自己心安理得,受人尊重,而且常常安康长寿。  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形成了“全德保形”思想,即道德良好,可保健康。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其实,在此之前《礼记?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
期刊
《身份的焦虑》  作者:阿兰?德波顿  翻译:陈广兴 南治国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时间:2009年4月  定价:27.00元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前仆后继地走在追求名利的路上,甚至不惜付出欢乐、青春、健康直至生命?  阿兰?德波顿说,他们是为了获得“上层身份”。“获得上层身份令人惊喜。由于会得到别人的邀请、奉承、捧场的笑脸、与众不同的待遇和注目……一种受人关注、富有价值的感觉。”  换言之
期刊
如果知道未来,你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生活……  人们都喜欢用各种方法预测自己的未来,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无非是对当下不如意的担忧。但生活不是双向选择题,不会呈现非黑即白、非东即西的单纯,当生活出现岔路,所有的预想与假设都变得毫无意义。  所谓的崎岖或者顺遂,都不过是人生下一秒钟的铺垫。就如失马塞翁,祸福相倚,他与故事的开头巧遇,却猜不中故事的结尾。就像那个得到王位的李煜,雕栏玉砌、后宫粉黛这些凡人梦中
期刊
在心理咨询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我的心理问题能不能解决?做咨询是否有效果?是否会让我得到更好的改变?我很想换一份工作,但万一新工作还不如现在的工作好怎么办?我们已经恋爱好多年了,我要不要和这个人结婚?我总是觉得他不够爱我,万一结婚后他对我不好怎么办?我该不该和她离婚?离婚了孩子怎么办?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会不会心理不健康?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一个问题:对可能产生的结果的不确定性,让当事人感到无法果断地
期刊
春节的时候,和我的叔叔一起吃饭。这个叔叔是我父亲那辈最有出息的,年纪不大就在一家军转民的企业里做到了车间主任。  好景不长,90年代末期,企业效益日下。那些调皮捣蛋的、技术不好的都离开了工厂到外面闯荡。几年光景,有些人已经在外面开了自己的工厂,混得有模有样。他们回来找我叔叔,说你懂管理,技术又好,跟我们出来干吧。叔叔当时没下决心,舍不得已是鸡肋的工作,就在半死不活的厂里继续熬着。到了2007年,工
期刊
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可真有发光的金子摆在面前,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识得。置身其间,犹如云山雾罩,所以有当局者迷之说。突然生出这番感叹,只因听一场励志演讲,某成功人士讲了一个笑翻全场的财富寓言,触动了内心的那根弦。  从前有个穷人发家致富心切,在家里供着一尊财神爷,早敬晚拜。财神爷被他的真诚打动,决心现身,当面满足他发家的心愿。这天夜里,财神爷站在穷人面前,他惊骇不已,赶紧跑路。财神爷哭笑不得,但
期刊
朋友两依藏在伦敦举办了一个西方各类盒子展览,说是秋天展览还要去北京,知道我去伦敦,让我先睹为快。细雨濛濛中,我们走进近两百年历史的金匠礼堂(GOLDSMITHS SALL)。  这是一座豪华建筑,1835年落成,那一年正是英国国势上升,中国国势下降的节点。英国古老的手工业金匠早在1339年就成立了一个类似协会的组织,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保护了市场。那之后的岁月里,凡是在英国销售的金银器都要在这个协会盖
期刊
还记得《大话西游》里那个啰嗦的唐僧吗?他曾令悟空一度陷入崩溃,原因就在于这个慈悲为怀的师父,时时刻刻都在喋喋不休他所谓的各种大道理来教化人,而职场上,恰恰有这么一些领导,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唐僧,他们会为一点小事就对下属耳提面命,烦个没完没了。有些员工面对这样无休止的唠叨跟悟空同感,恨不得当场吐血身亡,有些员工也会选择用强大的内心来隐忍这种无奈。那么,当12星座不幸遭遇了唐僧式上司,又该何去何从呢?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