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需要你时,你会在那里吗?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m_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名女性,多年前在上大学时交了一个男友,交往不久便发现两人性格不合适,于是提出分手。男孩纠缠不休,还四处散布谣言意图毁坏她的名声。她很恐惧也很痛苦,于是休学一学期回家躲避。可是当她带着一颗脆弱和受伤的心走进家门后,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就大发雷霆:“失恋算什么事,又要多花一学期的学费,你看看别人家的女儿早就挣钱给家里了,我们还得倒贴……”母亲也在一旁喋喋不休地附和着父亲的话。
  在面对前男友无耻纠缠时没有倒下的女孩,在父母的冷漠中彻底崩溃了。回家没几天,她陷入了不吃不喝的重度抑郁状态,被强行送入院治疗。如今已经三十岁了,一直没能重新回到大学,无法工作,无法谈恋爱。
  当一个人遇到自己难以承受的痛苦时,会在无意识中发出这样的渴望和呼唤:“当我需要你时,你会在那里吗?”这个被呼唤的对象往往是母亲。可是,这个女孩子发现,当她感到脆弱和威胁去寻找母亲的安抚和理解时,那个“母亲”是不存在的。她的自我存在感瞬间灰飞烟灭,陷入一种婴儿般无法自理的退行状态——抑郁症或身体的病痛。
  不存在感是生命最大的创伤和黑洞,外显的表达就是抑郁症。所有的抑郁、恐惧、焦虑、空虚和无意义感均来自于生命的不存在感。不存在感,是以别人的身份而存在于世,如一个人想成为自己而不能,想做自己喜欢的职业而不被允许,他必须按照父母的期待成为一名医生。也许,他在生活中很令人羡慕,生活优裕,但是他内在却感到阵阵无法述说的空虚和乏味。
  一个自信的人,心里存在着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母亲”,在任何困境中,这个内在的母亲会安慰和理解他,无条件地接受他,最终他可以依靠自己内在的力量走出困境,自我疗愈。如果一个人内心存在的是一个不存在的、影子一样的、僵尸(冷漠、僵硬、无声无息)一样的母亲,那么,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时,他是无法依靠自己从中走出来的。
  一个人的存在感,依赖儿时从母亲对待婴儿的态度中获得。当婴儿感到欢乐,做出各种欢乐的反应时,母亲及时“看到”并敏锐的回应,让婴儿感到自己是“被看到、被欣赏、被喜欢、被爱”。其存在感开始得到健康而充分的发展。当婴儿因为各种不适而哭闹、发脾气、任性以及做出一些攻击母亲的行为,得到的是母亲的安慰、理解、帮助和果断的“抱持”。这时婴儿会感到,这些痛苦是能够被母亲帮助和处理的。那么,婴儿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是一种可以允许痛苦出现和表达的感受,仍然可以继续在婴儿心理上继续发展着。
  相反的情形是,当婴儿快乐时,母亲很麻木粗心,甚至是冷漠、嘲笑和讽刺,更甚则是喝斥和禁止,婴儿的自我存在感就被否定了。更糟糕的是,当婴儿感到不舒服不愉快时,用哭闹或其他任性的方式去表达时,还会被父母打骂和严令禁止,那么,孩子的存在感就更深的被阻滞了,驱除了。于是,孩子只能以被父母允许的“自己”出现,而不能以真实自由的“自体”出现,存在感就这样一天天被“虚假的自我”所替代。
  而这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生活在这个充满功利文化的时代中,无法表达真实自我的缩影和象征。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所有对成功的追逐,本质上都是对“社会母亲”的认同、欣赏和接受的极度饥渴和追逐。这个“社会母亲”,正是我们对自己内在“理想化母亲”的向往投射——“母亲,你看到我的存在吗?我表现得怎么样?如果我表现的够好,你会喜欢我吗?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会在那里吗?”但是这个“社会母亲”是一个以成功为衡量标准的“冷漠母亲”,它只允许一个人以成功或优秀的样子出现。因而,现代人都活得异常分裂——追求快乐,消灭痛苦;追求成功,消灭失败;分裂的生命无法不焦虑,不恐惧,不抑郁。
  这也是现代人为何越来越多的焦虑的深层原因,因为无法活出真正的自我,而这个真正的自我正是一个人独特的“存在感”。虚假的自我以适应社会和文化的要求,而以丧失了真正的自我存在感为代价的,这个代价的结果就是感到生活的空虚,焦虑和无意义。
  谁越有能力看到这个因果,谁越有能力超越这个“冷漠的母亲”,谁就更有能力活出真正的自己。
其他文献
酒的历史十分久远。从古到今,中国人过年时都忙着喝春酒、说春酒,有诗为证:“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经?豳风》)外国人也爱喝酒,美国理化专家把酒醉深浅按血液里所含酒精程度分成五个阶段:微醺期;兴奋期;机能失控期;意识不清期;沉醉期。以我的观察和体会,喝酒仅限第一阶段,才能“介眉寿”,达到养生的目的,再往下喝,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林教头本无反骨,可风雪山神庙一葫芦美酒下肚,再不受那腌臜气
期刊
过年愈来愈没滋味是不争的事实。  高额成本和日渐单一的模式,  让过年成了弃不掉、食无味的鸡肋。  可是过年传统仪式的祭祀意义虽已消散,  却依然是华人寻求身份认同和心灵归宿的文化密码,  是内心深处无法挣脱的血脉羁绊。  与其消极抵抗这种仪式,  不如积极地在变化中找到传承与创意。  只要用心去接受、去品味,  年的滋味便会重新丰满起来。
期刊
喝茶很多年了。前几天和马大哥的一场下午茶,感触最深。  大概是六七年前,我们都很迷茶,迷沉香。那个时候,一是狠狠地学茶知识,什么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然后又把各种茶分成上、中、下的等次。  内心的喜乐,是追逐好茶的结果,遇上了好茶,就喜,遇不上好茶,就不喜,分别心很大。后来,慢慢地明白,茶其实本无好坏,有些茶在农家的田头用大茶壶烧煮,大碗盛了;有些茶在知识分子的案头,用小炉炭烧,用一口杯端着;
期刊
这是一个人人有病的时代。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主导的一项由50个国家近500名研究人员参与的研究表明:目前人类寿命与1990年相比更加长久,男性平均增长10.7年,女性平均增长12.6年。根据这项研究,平均来看,人们过去14年饱受疾病或疼痛困扰。而精神、慢性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则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性疾病。科学家们估计在未来20年人类将在非传染性疾病上将花费超过30万亿美元。  人类医疗的进步如此迅速,
期刊
上大学时,曾酷爱林清玄的散文作品,差不多每有其新书,都要买。后来,林的婚变让热爱他的读者有些失望,包括我——原以为,那样美丽的文字,自然出自一颗一尘不染的心。  再次“遇见”,是前不久央视的一个访谈节目,林清玄从容地讲述他成长的痛。仔细地看完这期节目,也接受了作家的不完美。于是隔了多年,买了林清玄的新书《林清玄散文自选集成人版》。  “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
期刊
提起《易经》,人们往往想到“歪门邪道”,就是舞台上那些身穿八卦道袍、呼风唤雨的妖道,还有江湖上那些算命的、看风水的招摇撞骗的人。这真是对《易经》的天大误解。事实上,《易经》代表了中国文化最高的智慧,“是哲学中之哲学”。  但《易经》实在太难懂了。《易经》最初只是一幅图,为伏羲氏所作,当时还没有文字。后来周文王、周武王、孔子等等为它加注,那“注”也是高深莫测。所以当我读到“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
期刊
墓地前的宏愿  1905年5月9日,美国费城,西桂树丘公墓。  一群身着黑衣的人围在一个墓穴前肃穆静默地注视着里面的棺木。整个现场异常安静,甚至能听见春日的微风吹动周围茂密的月桂树叶时轻轻的沙沙声。默哀完毕,听着牧师低声地讲述着这位逝者的生平,安娜?贾维斯那在黑纱下的脸庞上已经流满了泪水。棺木里的逝者是她的母亲安?贾维斯,一位辛勤抚养了11个孩子并为社区学校和教会奉献了几十年的伟大女性。  “在南
期刊
在传统的集体意识日渐解构的今天,个体的自我意识愈来愈强,生活方式的私人化成了必然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节日并不只是全民的狂欢和传承,也可以是一个人休憩放松的秘密花园。一个为自己订制的节日,不仅仅是给自己在焦虑、紧张的生活中找到一个特别的释压出口,更是寻求个人价值和自我认同感的一种独特方式。私人定制的节日,可以让你摆脱愈来愈无厘头的假日办的放假安排,你只需要安排好自己就可以享受一个能激发你热情的节日,
期刊
八:你的名字中为什么取“男”字呢?  余:我是湖南人,最初是南方的“南”,湖南的“南”。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三个重名的同学,我改成了“楠”,但还是有重名的,最后改成这个“男”就没有重名的了。  八:1995年北京电影学院在大连招生,你是当时大连市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唯一应届高中毕业生。作为非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此前想过做演员吗?走这条路是最适合自己的吗?  余:当时在学校里,长得不太难看的女生有时
期刊
对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便宜”。  为什么人会一见“便宜”就购买呢?其实除了“双11”,网店平时也在打折,有时打得比“双11”还要狠,但“双11”却比平时火爆得多,这当中的原因可不仅仅是“便宜”这么简单。  让我们从简单的经济学概念的角度来看一看这个问题吧。  消费者剩余  在购买行为中,买方愿意为某种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叫支付意愿。支付意愿衡量买者对商品的评价。  每个人都想用低于支付意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