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临时展览策展与宣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家依托遗址而建的专题博物馆,随着免费开放政策的落地,其在引进临时展览工作中对展览策划及宣教工作开展有益的尝试,合理地利用展厅面积,设计出独具个性的展览及配套的社教活动。同时,结合新媒体及文创工作的灵活运用,积极提升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策划;宣教工作
  据《中国博物馆行业转型升级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前瞻》显示,2008年初,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全面启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免费开放专项经费20亿元,越来越多的民众享受到这种公共福利。免费开放这一举措的实施也间接带动了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和教育传播能力的不断提高,博物馆馆际之间的交流逐步频繁,跨地域和跨门类的展览不断增加。那么,在做好一个临时展览的过程中,如何讲好展览中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参观展览后让观众带走什么?如何激发观众在观展体验中的思考以及对文物的认知、审美,对文化背后蕴含内容的追求与拓展?这些都是公共文化至深的探索,更是每一次临时展览策划与宣传教育工作所思考与努力的方向。近年来,秉持着“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结合博物馆自身的“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理念,我馆从解决固定展览的单一性着手,弥补陈列展览已十年的展陈现状,通过引进史前同类代表性展览,力求做到合理归类、资源整合,进而引导未成年人观展习惯的养成,开展系列的积极尝试。
  1 展陈策划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合理布局
  1.1 精心策划酝酿,我馆先后引进史前遗址5个不同地域的临时展览入闽
  2016—2017年,我们将教科书里神秘的北京周口店特展“穿越七十万年”,黄河流域西安半坡“远古回声——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览”、甘肃天水大地湾“遥远的对话”,长江流域的浙江河姆渡“黄金稻现”系列临时展览引进到福建东南沿海展出。过去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容如今已能够在身边得以一见“真身”,一探究竟,代表着地域文化中“重量级”的展览齐聚福建省级博物馆殿堂,反响强烈,极大地满足了公众精神文化需求,对博物馆自身也是一次极好的学习交流。
  1.2 结合临展厅,打造个性化的临时展陈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在固定的空间范围内,运用展品陈列、空间规划、平面布局和灯光控制等方式,以富有美感、个性鲜明的视觉语言诠释展示主题,并向参观者传递大量信息的实际形式[1]。如何在我馆近700平方米的临时展厅内,使展览简洁明了、主题突出,并营造氛围?近年来,我馆策展工作人员已摸索出较为成熟的布展经验。
  考虑到临展厅的空间局限,“前言”部分在布展时充分考虑观众观看的最佳视线高度,设计落地展板,运用线条简要勾勒出展览的重点文物及缩影。主体展板则利用离地1~1.5米的展板,营造出一个整体、舒适、和谐变化的观展空间。同时,在策展过程中注重色彩与主题风格的统一。鉴于临时展厅空间为下黑上灰的暗色调,有意将展板的设计与题材进行二次加工。例如,在西安半坡的“远古的回声——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览”中,结合黄河流域的坡地、窑洞的线条形态,色调则是用土黄、棕色,并运用独立陈列柜,配合灯光效果,在珍贵文物展览中突出其主体,预留出足够的展线空间,配合解说词的侧重,极好地烘托展览的主题与文物背后的故事。
  2 宣教工作以青少年为中心,打造纵深化模式
  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馆着眼于宣教系列活动与展览内容高度契合,以“了解举办陈列展览和各种服务活动的实际社会效果和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3],对博物馆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将社教与展陈内容有机结合,紧密联系,适度延伸,侧重于铺垫出每一个展览的核心、焦点文物所在,更引发对博物馆全新的认知与思考,打造博物馆前台与幕后纵深化的教学新模式。
  做法一,开展互动式社教活动,将传授知识与知识反馈的展览教育模式进一步推广。在观展之外的活动策划中,宣教工作能夠与青少年面对面沟通,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展览的内容与外延。在西安半坡博物馆的“远古的回声——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览”临时展览中,我们一改一问一答式的展陈方式,尝试在71件文物的陈列介绍展览模式中,就福建巡回展第一站的内容进行调整改动。首先,介绍遗址类博物馆的基本概念,半坡文化的发现及定义,写入教课书里历史故事背后的人文介绍。尤其针对低龄儿童的参观,宣教人员侧重介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四个主题——衣、食、住、行,以及半坡文物中的未解之谜,让孩子们在大脑里对那些具体的图案、器物有基础知识的认识,摒弃对器物研究的灌输,试图激发孩子们的思维碰撞,与遥远的文化链接。其次,我们结合此次展览举办“疯狂原始人系列活动”,筚路蓝缕的着装体验与对未解之谜的“尖底瓶”的使用探究小实验,让孩子从衣、食、住、行相关活动中充分展开想象,引发合理深入的探究。
  做法二,让孩子们参与到博物馆临时展览的相关环节中。在历年的博物馆宣教工作中,让孩子们养成主动观看展览习惯的同时,博物馆有意识地从策划展览阶段就让孩子一同体验博物馆的展览从设计之初到展览历史背景知识;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小讲解员,在大纲撰写的过程中,深入浅出地运用图片、实物直观授课,在讲解词的理解上做到生动、直观,并邀请孩子们到文物库房、布展现场,真实体验展览工作的台前幕后。在学习讲解过程中,则对体态语言和形体要求有规范、明确的辅导过程。通过这样一个短期培训班的锤炼,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更能对历史与艺术有深刻领悟,在寓教于乐的讲解授课与体验中,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能力,更培养出自信心和责任心。
  3 讲好博物馆中的故事,提升社会影响力
  首先,深度挖掘、提炼,多维度讲好博物馆文物故事。在引进甘肃“大地湾彩陶的展览”时,我们的宣教工作则是开展“寻回缤纷对话八千年前的彩陶”彩陶绘制活动,针对8~13岁的小学生,在原始的橙黄陶器上,用颜料细描、填色,绘制出与古老彩陶相近的纹饰,勾连起对色彩与线条最粗犷的记忆。这也是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涉及美育课堂的延伸。   其次,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工作的多方尝试。今天的博物馆工作依托网络媒介环境的影响日益扩大,如何让文化融入生活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需求碰撞出火花,优质的网络推介不可或缺。2017年,在我馆策划推广第二届“昙博杯”征文比赛活动网上投票期间,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关注量从年初的2699人增加到56304人。同时,我馆利用公众号对展讯、公众信息、文物头条新闻与文物故事介绍等进行实时、有效的推广,也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最后,注重文创产品开发,延伸观众体验。新颁布的《博物馆条例》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4]。我馆的VR项目“畅游遗址”,作为2019年在福州举办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互联网+中华文明”成果展览会上的展示项目,让观众在会场上身临其境地体验遗址,将虚拟现实与交互展陈等技术运用到数字化建设中,实现深度互动。
  作为省级文创试点单位,我馆对原有文创进行分类整理,将艺术、实用、创作类产品成套成系列组合推送完成。2019年5月,我馆15个类别、150余件的文创受邀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木质文具、包袋等备受观众青睐。博物馆将文化元素的实用功能延续到日常生活中,也是更好挖掘、利用文化遗产深厚內涵的积极尝试。
  当然,在利用我省遗址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平台中,在诸多想法与实践的背后,在公共展示及宣教工作中,也尚有不足,亟待改进。
  ①我馆成立闽江流域田野考古队伍,对闽江流域沿线进行调查挖掘,要求将考古成果及时转换为科研成果,及时丰富博物馆宣教内容,以备新的陈列展览改陈工作的推进,与考古科研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博物馆空间为平台,拓展社会科研工作的形式与内容,进一步提升福建文化的影响力。
  ②多向其他单位学习博物馆的课程与做法,如青少年短期课程及游学等模式。博物馆作为课外延伸教学点,在自身配合教学的过程中,可自主策划跨学科、跨门类的青少年体验活动,或与艺术机构合作,探索美学、技艺门路的拓展与融合,在深入传播真善美的途径中,让文化真正滋养内心,进而更有力地构筑一个精神心灵的家园。
  ③把内引外联工作进一步拓展,争取将南岛语族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引进来,并走出去。
  参考文献
  [1]毛建雄.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3.
  [2]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05.
  [3]国家文物局.博物馆条例释义:第四章:第三十四条[Z].2015:131.
其他文献
摘 要:陶瓷业窑神崇拜是一个很早就被学者提及的问题,但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分散,关注点有些厚此薄彼,过于单一。直到今日,多数研究成果仍然过于依赖历史文献资料,可靠的实物和考古发现较少。文章尝试寻找考古资料中的窑神崇拜现象,以期提供一些线索和个人观点。  关键词:陶瓷业;窑神崇拜;考古  神崇拜自古以来就存在,当人类有了国家概念的时候,随之也产生了社稷的概念。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是土神,稷为谷
期刊
摘 要: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历史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包含,相辅相成。宁县宇村庙现为庆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宁县宇村庙会也成为宁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以古建庙宇为依托,以民间祭祀活动为传承载体,在民俗文化变迁、转化的过程中相融、强化、传承,共同构成了一套具有历史文化与民俗祭祀信仰的文化生态链。文章将围绕宁县宇村庙的历史渊源、变革历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措施进
期刊
摘 要:现代博物馆不仅是进行文物收藏、保管、展示与研究交流的机构,更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交流、传承与创新的教育机构。博物馆展览是基于传播与教育为基础,集知识审美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大众传播工程。博物馆巡回展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提高藏品利用率,加强馆际交流与合作,将馆藏资源及丰富的研究成果传播给各地观众。常熟博物馆馆藏文物巡回展项目,以精品展览为生命线,以社教服务为着力点,坚持开放合
期刊
摘 要:在当前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开始由收藏中心向传播知识文化的教育中心转变,其社会教育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以安徽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为例,简要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功能  “让文物活起来”,这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综艺节目之一——《国家宝藏》的口号,也是最打动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一句话。而作为博物馆连接观众的桥梁,社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博物馆已经成为弘扬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黄梅戏是安徽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淳朴流畅,富有表现力,是展示安徽的重要文化名片。随着时代的变迁,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遇到了新的困境,文章从黄梅戏与博物馆的融合的角度进行探讨,从而探索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文化;博物馆;困境;探索  1 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与京剧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安徽省岳西县出土的元代青白釉瓷枕特点的分析,反映出元代瓷枕趋向于精雕细镂,尤其是景德镇青白釉镂雕瓷枕造型独特、技艺精湛。  关键词:岳西;元代;青白釉;瓷枕;赏析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一种造型,最初烧制于隋代,唐、宋、元年间广为流行。唐代的瓷枕形制简朴,以三彩枕及绞胎枕居多。宋代的瓷枕品种繁多,造型丰富,有人物形枕、兽形枕、几何形枕、建筑形枕等,其中以磁州窑烧制的最多
期刊
摘 要:中国的扇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就已出现。其功能从早期帝王和官吏出行时遮阳、挡风、蔽尘的仪驾装饰物逐渐演变为引风纳凉及文人追风逐雅、托物言志、把玩寄兴的佳品。随着团扇、折扇在中国的流行和广泛使用,扇面书画得以繁荣和发展。文章通过对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部分扇面进行赏析,以向观者展示扇面书画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扇子;扇面书画;折扇;团扇;馆藏  中国
期刊
摘 要:博物馆加强展览领域合作既是最大化地拓展博物馆展览的展示空间及内涵,也是博物馆获得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广西博物馆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博物馆的展览交流,举办了很多的合作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透视广西博物馆这些成功的合作展览,对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帮扶地方博物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团队协作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联合办展 ;展览类型;文化内涵  广西博物馆是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
期刊
摘 要:2016年,陕西省郑国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作为集水利遗产、在用工程、旅游景点为一体的珍贵资源,探讨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对于郑国渠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郑国渠技术成就及歷史演变的基础上,结合郑国渠的保护现状及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绿色发展、文化引领、分层管理等保护策略,以期为古代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郑国渠;水利工程;水文化;遗址保护 
期刊
摘要:铜镜作为以青铜为原料制造而成的照面饰容工具,是将日常实用性与艺术创新性进行结合的产物。我国唐朝的经济与社会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我国铜镜铸造业得以全面发展。文章主要介绍了铜镜的起源与发展进程,并选取了三件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进行赏析。  关键词:盛唐文化;唐代铜镜;工艺;三门峡市博物馆  唐代铜镜是唐代文化繁荣、经济鼎盛的体现。唐代铜镜的艺术风格对我国后来铜镜的工艺风格具有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