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促解,以诗解诗,加深对诗歌文本的理解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12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025-0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文课堂教学绝不是孤立地将文本进行剖析讲解。语文课外资料的恰当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有助于文本解读、深化理解、情感升华、进行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凸显语言文字的运用价值。下面以《古诗二首·悯农》课堂实录片段为例,简单谈一谈课外资料的课堂助解和积累价值。
  一、课堂片段回放:图文引入,助解文本
  片段一:
  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老师觉得这句话有问题,既然全天下的田地都种上粮食了,每个人都应该能吃得饱饱的啊,农民怎么还会饿死呢?农民忙碌了一年,到头来得到的是什么?农民的粮食去了哪里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悲剧?我们来看大屏幕。(PPT展示图片:上图为丰收景象,下图为瘦骨嶙峋的行人躺在路边的场景)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同桌前后桌交流一下。(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饿死荒野图片,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生交流)
  生1:我觉得是揭露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残酷,他们把粮食全部都拿走了,所以农民饿死了。
  生2:有可能那些农民是为自己的后代着想,把粮食全部卖了得到钱财之后给自己的后代享用。
  众生:不合理!我要改正!
  生3:我想问的就是:上面第一幅图,农民辛辛苦苦种出那么多粮食,漫天遍野,那为什么底下的那些农民都会被饿死呢?
  生4:我知道是那些达官贵人们收走了本来应该是农民的粮食,我想问的就是:就像另一首诗中说的一样,“朱门酒肉臭”,为什么那些达官贵人们宁愿把那些粮食仍在那里吃也吃不完,也不给农民吃,让农民饿死呢?
  师:有没有同学来回答一下她们两个提出的问题呢?
  生4:被贪官抢走了!
  生5:我觉得还有可能被偷了。
  生6:有可能是那些地位比较高的人逼他们把粮食拿出来。
  生7:有可能是他们已经把粮食收好了,贪官挨家挨户地收,把粮食收走了。
  生8:还有可能是有人打劫。让他们把所有粮食交出去。
  生9:可能是那些地位很高的皇亲国戚,他们把那些地都包下来了,农民去种的时候得在他们的田里种,种的粮食也都归他们了。虽然“四海无闲田”,但四海没有一片地是农民的,都是那些皇亲国戚的。
  师:对,地根本就不是农民的。我们知道,以前很多农民是没有地的。农民种的地都是租的地主的,对吧?
  生:对!
  师:那他们收了粮食以后要给地主交租,农民收的粮食,有很大一部分都给地主交租了。打个比方,有时候一个农民收了100斤粮食,可能要交给地主90斤。
  生:哇!
  师:剩下10斤还够吃吗?
  生:不够!
  师:所以“农夫犹饿死”。再加上交了租以后,还要给国家交税。交完租交完税……
  生:就没有钱了!就没有粮食了!就所剩无几了!
  师:所以农民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到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生:饿死!
  师:悲不悲惨?
  生:悲惨!比凡卡还悲惨!
  师:我们提到了凡卡,确实比凡卡还悲惨啊,凡卡还能有一点东西吃,可是农民却要被活活饿死。封建时代,租重税苛,农民辛苦终年,最后到自己手上的没有多少,农民不得温饱,甚至饥饿而死。下面,请我们带着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这种感情,朗读一下这首诗。
  生声情并茂齐声朗读。
  师:刚才的朗读很到位,老师通过你们的朗读,仿佛看到了丰收成灾的场面,看到了人吃人的剥削社会的残酷无情。
  片段二: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诗歌中,还有很多描写剥削阶级的残酷、劳动人民的苦难的诗歌。老师搜集了相关诗歌,请同学们欣赏后进行理解交流。
  课件呈现诗一: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 。——唐·李绅《悯农(其三)》
  生齐读,举手谈理解。
  生:我从这首诗中知道了耕地的人肚子却是饥饿的,整天织布的人,却没有衣服穿。
  课件呈现二: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宋·梅尧臣《陶者》
  生齐读,举手谈理解。
  生:我从这首诗中知道了整天做瓦的匠人却没有瓦房住,只能住在茅草房里。而那些达官贵人,什么都不做,却住在舒适豪华的屋子里。
  课件呈现三: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张俞《蚕妇》
  生:我从这首诗中知道了养蚕人只能穿麻布衣服,而穿着绸缎的人,不是养蚕人,都是些有钱人。
  课件呈现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生:我从这句诗中知道了那些贵族家的酒肉多得不得了,都放臭了,而在他们豪华的屋子外,却有穷人被冻死在路边,太可怜了。
  师:这句诗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个“臭”字在这里读成“xiù”,诗句的意思是,达官贵人家里飘出酒肉的香味,而路边却有穷人被饿死冻死。好,读了这么多,我们是不是对《悯农》这首诗有了更深的感悟呢,请带着感情一齐再读一遍。
  二、资料价值评析:以读促解,拓宽视野
  在这两个教学片段中,老师引用了两个资料进入课堂,体现了课外资料的两个功能:以读促解,升华情感;以诗解诗,拓宽视野。
  第一个资料是一组图片资料,她将一副丰收景象图和三幅农夫被饿死、饿得踉踉跄跄的图片进行了组合,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诗句形象化的呈现出来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视觉冲击力,在学生内心深处引发了强烈的震撼和愤慨。在此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看了这组图片,此时此刻你心中想说什么?”而是让学生结合这组图片去猜解“为什么丰收了,农民还被饿死?”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讨论、互动、追问,理解了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是耕者无其田、残酷的剥削造成的。从而弥补了与学生生活久远、体会浅尝辄止的不足,深化理解了文本本身,也自然而然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有助于诗歌的朗读指导,体现了语文学科“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的学科特征。
  第二个资料是一组表现统治阶级残酷无情、劳动人民生活悲惨的古诗(有的是节选)。引入后,老师以“齐读——理解”为范式,对每首诗作了简单处理,最后又回到对主体诗《悯农二》的朗读上。这样处理,既对主体诗形成了一个知识的补充同时又对学生形成情感上的升华,做到了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体现了对大语文、开放课堂的特征。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有些文本语句的理解,可通过图片的介入、精辟的名言警句的适当嵌入,对文本内容形成深化理解,同时也拓宽了孩子们的语文视野,给人以精辟精当的舒适感。
  (作者单位:四川省开江县新宁镇第一小学)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园市级科研课题“主题目标引领下的区角活动材料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的第二阶段,通过每周的区角活动材料交流检查活动中,我们发现各班的区角活动材料从无到有、种类和数量逐渐丰富起来,很多班级鼓励家长收集了大量的废旧纸盒纸箱,有的班级对废旧纸盒纸箱已经开始进行开发与利用,将纸盒纸箱投放在建构区让孩子自由建构、玩耍,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各班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纸盒纸箱,
期刊
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探究能力是需要训练与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探究方法:  一、合作交
期刊
一、“以学定教”是灵魂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灵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而我以“以学定教”作为导学《学弈》的根本指导思想,从学生的认识、心
期刊
从教近二十年以来,一届届的学生从我眼前毕业,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有一种感受想要诉说已久,那就是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和习作水平一届比一届低,班里真正能把文章写好的只有几个平时爱看书,学习态度相当认真的同学。为什么教材没有变,教学方法没有变,学生的质量却逐年下降呢?究其根源,由于时代的影响,随着网络视频手机以及各种现代化媒体的不断普及,导致现在的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沉迷于漫画等,孩子们满足于一种肤浅文化
期刊
练习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习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注意增加变式题、综合题外,适当设计一些开放型习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克服学生思维的呆板性。  一、运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定型开放题,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的分析,正
期刊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创新已成为校本课程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对于不同的学校,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研究领域(即不同的学科)如何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及有哪些不同评价的标准,笔者试图以历史学科教学模式探究为例谈谈个人的实践认识,谨供同仁参考。  一、教学模式选择的依据  对历史学科而论,教学模式的选择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从学生的角度看  1.学生已
期刊
流行歌曲进入校园,走进课堂这个现状,它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音乐教学中灵活的运用流行音乐的元素,将是对新时期音乐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观念转变的一次考验。  一、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寓教于德  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要把握好原则和标准,灵活巧妙地与教材结合,作为课堂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教师可以挑选优秀的流行音乐或歌曲,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
期刊
一、研究目的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对此,2006年1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2007 年4月29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其宗旨就是号召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
期刊
作者简介:任莉寅(1980.11-),女,汉,江苏吴江人,教务处副主任,小学一级教师,本科,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学,研究方向:小学品德课程。  摘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儿童所熟悉的社会生活,拥有的心灵体验,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矛盾与困扰都是品德课最有效的课程资源。本文通过对资源利用、活动体验、实践运用的教学研究,阐述了小学品德课程中相关生活化资源的开
期刊
摘要:社会生活技能在儿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儿童社会技能水平有助于儿童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与保持、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应该倡导多元的、开放性的评价。如非纸笔测试的情景再现、调查记录单、学习任务单、学生作品、成长资料等。  关键词:社会生活技能;学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020-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