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牛呈祥迎新春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已经到来,从2月12日开始是农历辛丑年,按十二生肖的说法,丑即牛,辛丑年也就是牛年。关于十二生肖的确定,目前存在多种说法。有学者认为,十二生肖首先用于计时。在观天象时,依照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的时辰,确定十二生肖。凌晨一点至三点属丑时,而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牛在被驯化之前,与杂草共生。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生活需要,选择性对动物驯化。由于牛属于群居动物,对人类无害,以素食为主,驯化难度低,故而成为六畜之一。在哈尔滨附近发现的具有人类驯化痕迹的牛类化石,证实牛的驯化可以追溯到距今10660年左右。
   驯化后的牛被应用于祭祀、农业生产等活动中。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祭祀用品是身份的象征。《齐桓晋文之事》中提到:“牛何之?将以衅钟。”衅钟即古代用牲畜的血涂器物的缝隙用以祭祀。牛在汉代成为全民认同的祭祀至尊之物,天子、诸侯等级可以用牛,等级次之则只能用羊。如果卿、大夫用牛祭祀五祀,就会被视为僭越。
   自春秋战国开始,农业生产形式开始采用铁犁牛耕代替人力,牛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生产力。《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牛的祭祀属性逐渐转变为生产力属性。“牛耕”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随着这一技术的逐步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促进了两汉时期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汉代牛耕历史的重要见证便是画像石。画像石是汉代流行的在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的画像,是一种丧葬礼制。由于此类画像主要雕刻于建筑构石上,故称画像石。目前已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地区:1.中原和南阳地区;2.以徐州为代表的数省交会处;3.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巴蜀地区;4.山西、陕北地区。其中,涉及牛耕题材的画像石共有15处17幅,主要分布在陕西、山东、江苏、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值得注意的是,牛耕画像石更多发现于农业开发程度较低的汉代边郡地区,表现出牛耕分布与当时农业发展程度呈现负相关。
   汉代牛耕分布与农业发展程度负相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西汉时期曾有“牛一头,万五千”的说法,《齐民要术》卷二引《氾胜之书》“种瓠法”中也提到过,“用蚕矢二百石,牛耕、功力,直二万六千文”,高昂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铁犁牛耕在汉代中心地区的发展。其次,汉代推行国家盐铁专卖,盐铁由国家垄断导致价格昂贵,铁质犁推广困难。小农的贫困与铁犁牛耕的高成本相互矛盾,导致自耕农仍广泛使用铲、锄、镰等小型农具,牛耕在内地推广受到限制。
   而牛耕之所以能够在边郡地区发展,主要是依靠国家行为。西汉朝廷为更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在边郡实行屯垦和组织移民,专门设置田官进行管理,对屯田军民提供耕牛、犁具,并对他们实行免税或轻税政策减轻负担。这种做法鼓励贫民积极耕田,也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农耕工具及技术,促进了边郡地区农牧业发展。
   汉代牛耕画像类型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二牛三人”抬杠式牛耕画像、“二牛二人”抬杠式牛耕画像、“二牛一人”牛耕画像等多种画像形式,表现出在不同地区牛耕的方式具有独特的发展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人民在实践中获得进步,牛耕逐渐演变成一人一牛一车的劳作形式,并逐渐稳定下来。
   山东省金乡县城东郊香城堌堆发现的石椁墓石椁画像石,为“二牛三人”抬杠式牛耕画像。“二牛三人”是最早的牛耕形式,东汉时有了很大的发展,驭牛人员从三人减少至一人,且犁地主要由一人完成,另一人则起辅助作用,劳动力节省了三分之二。
   陕西省米脂县官庄村出土的“二牛一人”抬杠式牛耕画像石,年代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画像上格为茂盛的庄稼,下格为“一人二牛”式牛耕。画像中,两只牛鼻环被一条绳子串联在一起,一根犁衡横架在两头牛的肩上。这种耕种方式使得两头牛间的距离固定,在拉犁过程中能保持稳定;通过协调两头牛的步伐,使之一致,后面由一人操控犁,充分发挥出牛挽犁的作用。
   牛耕发展期间也曾出现过“一牛一马”并耕的现象,随后出现“一牛一人”并耕,只需一人左右手同时工作,就可完成对牛和犁的同时控制,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劳作效率。
   农田工作讲究顺应天时。我国劳动人民在不断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把握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来作为一种指导农事操作的补充历法。立春时节打春牛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主要是在立春前一日到先农坛奉祀,然后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赶回县府。“春牛”用桑木做骨架,春牛身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打春牛象征一年的开始,劳动人民向上天祈求丰年。
   直至现代,牛耕历史始终影响传统农耕地区。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农民画中有很多与牛有关的题材,包括耕牛、牧牛以及大丰收等。上图为贵州平坡人所作《犁地播种》农民画,此画突出贵州的服饰特色,以鲜明的色彩刻画人物与牛的形象,在日复一日的耕作中丰富人们的生活。
   牛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中,还包括奶制品及牛肉的食用。汉代从国家到个人都开展牛的养殖工作,国家甚至专门设立畜牧养殖机构,如畜府、太仆苑等,由这些机构专门饲养的牛被统称为官牛。北方地区畜牧业发达,奶酪文化在汉族地区普遍流行,酥则是从牛奶中提炼出的奶脂类的统称。三国时期,魏国用酪酥招待南方客人:“吾人至京师,为设食者,有酪酥。”奶制品用来招待远方客人,既传播了奶酪文化,也证明了奶制品在北方人民心中的地位。
   《周礼·膳夫》:“膳用六牲。”郑玄注:“六牲谓牛、马、羊、豕、犬、鸡。”古代人用六牲作膳,食用牛肉成为寻常事。《汉书·于定国传》载:“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熟。”随着人们对牛肉需求量的增多,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有买卖牛肉的行为,也使得屠牛成为牛肉买卖过程中的必须行为。但同时政府对要屠杀的牛也有规定,汉代禁止屠杀耕牛,屠牛对象只针对专门饲养的肉牛以及大量被淘汰的耕牛、驿牛、斗牛等,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政府对耕牛的保护。
   西晋时期,“牛”曾作为运输工具存在过一段时期,上图为中国农业博物馆保存的一个西晋陶牛车。前方是一陶牛,呈站立状,头部前伸,双眼正视,犄角弯曲,大耳横起,四肢粗壮有力。车高19.2厘米,灰陶制作,車系长辕,前端有半环形梭套,置于牛背部凹陷处。车厢为长方体,顶略呈拱形且前后出檐,前面敞开,后面有长方形小门以供上下,车轮12辐。关于牛的形象,我们一般可以想到稳重、勤恳,这也是牛车产生的重要原因。牛的行走速度缓慢,这样一来即使在当时没有平坦的马路,也可以使人坐在车内不觉得颠簸,且牛力气相对较大,可以拉乘重物,是运输的主要劳动力之一。
   牛车的式样大致可分为五种,一种是常见的牛客车,通常有两个巨大的车轮,带辕,能乘坐两人。二是广柳车,亦称广辙车、大车,是大型货车。此类车车轮大且宽,适合远途路程,承重能力强。三是鹿车,是一种可用牛牵引的小车,仅载一人,多为悠然闲适之人的简单代步工具。四是軿车,为四面有屏风的封闭客车,常用牛牵引,多为女人使用。在特别注重男女有别的古代,女子的隐私是十分重要的,軿车的存在可以使女人即使坐车出门也不用抛头露面,较好地解决了现实出行与文化习俗之间的矛盾。五是连弩车,名为车,实际是以牛牵引的弩机。连弩车是一种置于城墙上的大型机械装置,需十个人驾驶,把长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绳子系住,射出后能用辘轳迅速卷起收回,在战争时期既可以起到攻击效果,也可用于抵御外敌。
   “牛”自古以来就是劳动人民的得力助手,在中国农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已发掘的各类明器、画像石中出现的与牛这一形象有关的器物不胜枚举,表明此类动物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祭祀活动经常出现的元素之一,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牛”的崇拜。各地出土的画像石中所展现出的不同的牛耕形式,反映出古人在农耕技术上的创新发展。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牛的特点和优势发明出多种多样的牛耕形式,大大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水平,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其他文献
6年前,河南省商水县平店乡刘桥村由于偏僻落后、交通不便、群众收入较低、发展缓慢等因素,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贫困村。   如今,刘桥村道路四通八达、产业遍地开花,群众收入显著增加,生产生活环境日趋改善,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2020年9月,俺村138户612人已全部脱贫。”刘桥村党支部书记卢伟说,“全村广大群众依靠外出务工、渔网加工、大棚蔬菜、个体商贸四大支柱收入,90%以上的都盖起了楼房、
期刊
2017年冬天,河南省信阳市市派驻村第一书记轮换时,信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考虑杨辉原来在商城县工作过,在征求其个人意见后,决定选派他到商城县丰集镇油坊店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当时,杨辉面临许多困难:家里两个孩子都还小,大的在上幼儿园,小的刚满周岁;妻子产假结束马上得去上班;母亲要到郑州照看才出生的小侄女……在和家人商量后,他将小儿子带回商城老家,让60多岁的父亲照顾。妻子则一个人在繁忙工作的同时带
期刊
“近年来,商城县鄢岗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由于缺‘人’、缺‘钱’、缺‘信息’、缺‘项目’等因素,导致基层组织不强、集体经济不厚、产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滞后、干部活力不足等一系列难题。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当前农村人才匮乏。而恰恰鄢岗镇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乡贤能人非常多。虽然有解困之人,但是党组织没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利用好。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选聘‘名誉村长’的想法便应运而生。”   2020年12
期刊
河南在粮食生产、交通区位、人口资源、工业体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十四五”开局之年,对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河南如何找准定位迈好第一步?今后5年,河南有何规划和举措再上新台阶?记者日前采访了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   “到了河南在更多领域奋勇争先、作出更大贡献的时候”   记者:“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河南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河南应如何找准定位迈好第一步?   王国生:河南
期刊
古今人民敬清官,只因清官爱人民。  在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的街道社区、乡镇村组,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近80岁高龄,满头白发,但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精神矍铄、体魄强健的老人在街上悠闲地散步,时而在田间地头查看庄稼长势,时而又和熟悉他的干部、工人、教师等热情地打着招呼或驻足交谈。他就是20世纪80年代曾任上街区委副书记、区长,至今仍被上街人民敬重尊为老区长的郭振清。  郭振清出生在河北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吃
期刊
在新疆喀什市,有一个久负盛名的“红色稻乡”——帕哈太克里乡(以下简称帕乡)。近年来,在广东深圳市对口支援下,帕乡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各类业态蓬勃发展,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深圳援疆10年来,‘硬件’部分如基础设施,已陆续得到完善。现在的发展重心就是‘软件’部分,要在产业上下大功夫。帕乡可以说是富民兴疆的一个缩影,已经迈上了一条乡村振兴、百姓致富的新道路。”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
期刊
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屠鹏飞长期扎根新疆于田县,指导农牧民种植管花肉苁蓉和柽柳17万亩,引进4家企业落户于田从事肉苁蓉加工产业,带动4万余人脱贫致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守锷书院团委书记韩庚,在山西省中阳县下枣林乡阳坡村任第一书记期间,组织发展核桃丰产园、肉羊养殖、有机肥生产厂等主导产业,把藏在呂梁山区的贫困村变成了美丽乡村;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苏傥君,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
期刊
河南省延津县以深入开展“两个健康”提升行动暨“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两个行动”)为抓手,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3%,比上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实现由负转正。   “两个行动”助力六稳六保   延津县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议研究“两个行动”工作,制定行动方案、组建工作专班、增加经费投入、规范运作机制、强化督导落实,全面帮促民营经
期刊
2020年12月15日上午,河南省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商城县委书记李高岭带领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到汪岗镇、伏山乡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工作。李高岭一行实地察看了郑河综合治理情况和里罗城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情况,并在大别山乡学院为参加旅游职业培训班的近百名里罗城村民讲了一堂精彩党课。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形象生动的语言阐释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讲清了发展全域旅游的目标方
期刊
九曲黄河东流水  三山雄踞南北  脱贫攻坚战激烈  犹未歇  中原画卷更出彩  奋斗新时代  一身土,一身泥,把幸福送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党员冲在前 干部勇争先  “六个精准”记心间  濮阳扶贫车间率先建  就业在村头 老人孩子能照看  卢氏金融扶贫新模式  引得活水来 浇灌产业田  贡献河南智慧与经验  四场硬仗、六大行动、四项工程  目标明,火力猛  那到处的林果、茶叶、食用菌  遍地的牛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