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家英 简历
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画院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代表作品有《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马嵬》《秋冥》等。
作品多次参加重要展览及获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从李煜的诗中总能读出别样的忧伤,这样的忧郁像是茶中苦,也像是酒中烈,茶太苦则悲,酒太烈则伤,而李煜所传达的是一种淡淡的苦,淡淡的烈,这样的苦茶烈酒,让人沉醉其中,品味出不一般的滋味。
每每读到李煜的诗,脑海中都会浮现何家英先生的画。认真思索后发现,这样的联想并非凭空而起,何家英先生画出了一种“美好的忧伤”,这种完美中的缺憾就像是冰心笔下所写: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其实生活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不乏有一些艺术家追求完美,他们笔下的女子个个面容姣好,婀娜多姿,神采飞扬,何家英先生与他人不同,他有自己的坚守,在他眼里,蹙眉掩面,幾分闲愁,冰魂雪魄,遗世独立的女子也一样倾国与倾城,因为何先生更看重的是精神的传达。
俗话说,小隐于林,大隐于市。何家英先生身处繁华,却宠辱不惊,置身世间,却纤尘不染,形居尘俗,却心栖天外。他有一双能看穿世俗的眼睛,犹如千年塞外飘逸却苍劲的诗,散发着古朴的忧郁。体验别人不曾经历的,捕捉他人从未发现的,思索前人无法想象的,表达他人未敢表现的,这便是何先生脱离俗世、栖息天外的心性,更是他终其一生的艺术追求。
关于《秋冥》的创作体验是极其美好而梦幻的,犹记何先生说过,当时河北蔚县过早入秋,那里有完整而古老的城墙和城楼,紫蓝色的天空下微黄的树叶在轻风中摇曳,伴着余晖下的斑驳树影,仿佛置身一个别样的充满着浪漫情怀的世界。若一位独自冥想的女子置身于这样的世界,该是何等静谧而美好,何家英先生幻想着构思着,便决定将这脑海中的画面表现出来。
书林先贤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中写道:“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其实作画也是如此,每当欣赏这幅《秋冥》时,我的心都会莫名地静下来,紫蓝色的天空,微黄的树叶,稀疏的枯草和一位黯然冥想的女子,一切是那样的情理相谐,形神兼备,特别是当你站在这幅画面前的时候,你能感觉到它有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就像是一双无形的手,它紧紧抓住你掩藏在俗世中疲惫的心灵,让你置身于天人合一,韵味无穷的绝佳意境之中。
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斐然与笔墨之外。《秋冥》是成功的,它成就了何家英先生,同时何先生也成就了《秋冥》。关于《秋冥》的创作经历,何先生用八个字来总结:“犹如天助,水到渠成。”确实,经典的诞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它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有着无可取代性。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如是说。优秀的艺术家需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眼睛,何先生在画《舞之憩》时,便特意到芭蕾舞团去观察舞者生活,寻找入画素材。奇怪的是他寻的并不是舞者们跳舞的柔美姿态,而是去找她们最自然的生活状态。诸多艺术作品中往往更趋向去表现舞者台上翩翩起舞时的风姿绰约,而少有作品去表现舞者在台下是什么模样。疲惫时仍不愿放松的脚尖,喝水时微微仰头的优雅从容,缝鞋时轻针挑线的娉婷姿态,闲静时神情放空的楚楚动人,在何家英先生眼中,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是最难得一见的美。何先生说:“这些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也算是一种生活,这些感受它总有一种新鲜感,有了新鲜感也会给你提升一个新的难度,新的难度提炼就会有一种新的创造,新的表达方式。”
新的视角产生新的追求,新的追求需要新的构思,新的构思需要新的表达方式,这就是创新与创造,艺术创作就需要不断注入这种新的血液,只有这样才能步入一个新的境界。
胸有成竹才能妙笔生花,全局在握才能见微知著,《米脂的婆姨》是何先生画工笔画中画得最快的一张。但这幅画无论是在素材的选择上,还是在画面的丰富程度上都体现着何先生巧妙的构思与安排。
这幅人物的素材取自何先生在河北农村体验生活时遇到的一个少妇,那位少妇有着溜肩膀,小细腰,八字脚,走起路来顾盼生辉,她有着不一样的少妇之美。
素材确定后,何先生受一张日本画的启迪,让人物入画一半,留白以后便有了境界,这幅《米脂的婆姨》画龙点睛之处就在于桌子上的那只熟睡的小猫。何先生有意让猫尾轻垂,轻垂的猫尾不仅顺了画面竖幅之势而且有拖静之旨,一般猫睡觉时是很警惕的,外界稍有一点动静,它就会翘起尾巴,只有睡熟了,它的尾巴才会瘫软地垂下来。何先生对猫尾的处理非常巧妙,能够衬托出晌午的寂静,烘托一种静谧安宁的氛围,营造一种祥和、恬静、自在的生活状态。 这些看似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作品,其实都是经过何先生深思熟虑,百般斟酌的。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作此诗时,曾无比纠结这句“僧敲月下门”到底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为此还亲身试验多次,去感受“推”和“敲”的不同意境,最终在与韩愈的商讨下选择了“敲”字,“敲”字更能显现夜之深,夜之静。而后这句“僧敲月下门”便成了千古传诵的佳句。
古人贾岛赋诗,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今者何家英亦是如此,获得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金叉大奖”的作品《酸葡萄》原本取名为《青葡萄》,谁知展览时才发现工作人员错将“青葡萄”写成了“酸葡萄”,何先生正踌躇不定之时,著名作家李存葆说,这件作品成功就成功在酸葡萄的题目。何先生仔细斟酌一番,觉得李先生所说甚有道理,一“青”一“酸”,前者是色彩,后者是滋味,青葡萄只是视觉的产物,而酸葡萄则能让人体验到味觉的美妙。这样精准的表达让一幅美术作品能表现出味觉美,实属不易,这是对作品构思一种升华。
何家英先生幾十年如一日,笔耕心织,敬畏艺术,执着追求。他在创作《秋冥》时,为了画出毛衣的质感,几经尝试,不断探索后才得到自己满意的效果;在创作《心语》时,为了画一个桌面,画了又洗,洗了又吹,吹了又画,多番周折后才成佳作;在面对世俗与浊流时,何先生一直都是不罔不殆,探索堂奥,矢志不移。纵使形居尘俗,也要心栖天外。相信,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世事如何变迁,何先生仍然会坚持自己的追求,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初心不改,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