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国国际传播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ha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10月27-28日在南京召开。本届研讨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江苏省委宣传部和南京市委宣传部协办。
  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是我国对外传播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的高端理论研讨会,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与第一届研讨会相比,本届研讨会的规模明显扩大,与会者来自10多个中央部委,10多家地方外宣办,50多所高校,20多个国内外专业研究机构,20多家媒体,体现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特点,凸显了各方面、各领域对传播研究的重视。
  本届研讨会共收到大会论文268篇,与上届160篇相比增加了近70%。论文的内容视野有所拓展,除传统的媒体对外报道、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媒介融合等议题外,更多的开始关注党和军队形象、文化价值观、自媒体舆论引导、公共外交、话语体系等多领域传播的新议题。
  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从第一届开始就致力于搭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交流平台,坚持以服务实践为导向。本届研讨会的主题为“世界新格局与中国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着眼世界格局及国际传播领域的最新变化,重点探讨这一变化对传播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以及应对之策。分论坛的组织同样紧密结合实践中提出的现实命题,确定了“媒体国际传播发展战略、新媒体与对外传播变革、党和军队国际形象传播、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新技术应用与传播”五个分论坛,反映了当前外宣工作面临的重要和紧迫问题。
  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研讨会上,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外宣办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王晨发表了主旨演讲。
  王晨强调,要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领会全会决定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努力做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对外传播工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王晨指出,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日益深刻,世界了解中国的愿望更加强烈,国际社会更加希望倾听中国的声音。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舞台上,对外传播的作用将愈加显著。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日益迅速,为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开拓对外传播新局面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利用好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向世界传播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和平理念,传播中国和平发展的声音,把一个客观真实的和平发展的中国介绍给世界,努力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
  王晨强调,要从统筹对内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对外营造和平友善的国际环境的大局出发切实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积极构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体系,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进一步加强对外传播的效果评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对外传播理论研究工作,努力把我国对外传播工作提升到新水平。
  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在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和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前国际舆情复杂多变,如何向世界说明一个快速、但又发展不平衡的中国,防范和弱化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负面论调的消极影响,有效引导国际舆论,塑造和传播真实的中国形象,对广大对外传播工作者而言将是一个长期面临的挑战。他强调,在内外环境以及传播本身正在经历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当前和今后的对外传播工作应该更加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发挥好“中国制造”和“中国人”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全方位地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产品质量,让“中国制造”和“中国人”成为传递中国形象的主要载体;二是要更加重视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既不自说白话,也不盲目照搬;三是要更加重视理论研究,重点研究和把握传播工作正在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迎接未来挑战,尤其是要加大对新媒体的研究。
  香港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在演讲中认为,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在新的国际格局下,我们必须有新思路和新策略来应对全新的局面。在坚持国家主导对外传播这一根本的同时,必须全面规划,放大民间力量,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演讲中说,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看法抱有越来越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源自于缺少一个能够向外界解释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缺失使得中国的国际“软空间”非常狭小,和中国所拥有的硬实力(如经济力量)不相称。因此,创造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党的形象传播:重要课题终于推到前台
  从事党的形象传播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与会者普遍对将“党的形象传播”列入研讨会议题感到兴奋。中联部研究室副主任孙海燕表示,历来的研究都是以军队形象传播为主,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力量比较薄弱。其实,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传播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大的一个题目,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研究。复旦大学教授孟建说,看到“党和军队国际形象传播”的背板很激动,因为终于把党的形象传播这个问题推到了前台,以前没有像这样明确提出来。
  孙海燕梳理了国外政党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八条基本做法和经验:一是政党的理念和正确传播;二是政党领袖的包装和形象塑造;三是精心设计本党党标、党徽和标识语;四是充分利用党的重大节庆活动和纪念日;五是完善党的基础性信息发布机制;六是发挥党的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的积极性;七是借助党的外围组织和支持的群体;八是充分利用大众传媒。
  孟建认为我党的新闻发布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三句话:透明度决定公信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
  新华社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瑶在对国际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长期跟踪调研,以及对海内外相关专家系列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外媒笔下中共形象的演变、新时期的中共形象及外媒对中共形象描述出现偏差的缘由,并就改进中共形象提出了对策建议。   军队形象:无形的软实力
  此次研讨会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是,提交论文最多的是军队,充分体现了人民解放军宣传和研究部门对军队形象传播的重视。
  总政外宣局副局长李真认为,军队形象是党和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形象密不可分,军队形象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关系着国家的战略影响、安全利益和威慑能力。军队在国际交往中所产生的影响和展示的形象,可以形成无形的软实力,直接塑造和展示着国家形象。他说,在新的形势下,构建中国军队良好国际形象,不断提升国家和军队的软实力,不仅是这个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也是从事对外传播工作的同志应该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专门把党和军队国际形象塑造作为一个分论坛进行研讨交流,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体现了会议组织者对党和军队国际形象塑造工作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思考。他认为,传播和塑造军队形象,关键是要搞好目标定位,明确到底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军队形象。他认为总体上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就是“忠诚、正义、威武、文明、和平、开放”。他强调要加强统筹规划,更新外宣理念,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高度重视文化传播。
  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陶克就如何树立中国军队的国际形象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兼顾不同的文化背景,顺应不同的认知习惯;二是利用有效载体,抓住最佳时机。
  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介绍了国防部新闻发布的情况,并就做好下一步新闻发布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是进一步健全国防部新闻发布的机制;二是发挥好专家的作用。
  新华社军分社社长贾永认为,在对外宣传中要鲜明地表达我们的核心观点,解释我们党对军队的领导,这是历史性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此外,要把中国军队维护和平的使命意识讲清楚。
  国防大学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许森就如何提升我军国际形象传播谈了四点看法:一是重视传播内容和手段的高、精、尖,也要重视内容和手段的大众化、传统化;二是既要重视国家层面话语权的筹划与传播,也要重视民间组织乃至民众个人的积极参与;三是重视研究国外民众文化习惯、文化观念、语言习惯,用对方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四是要用新闻、艺术等多种文化形式满足各种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需要。
  媒体国际传播发展战略:重点突破
  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蓝海电视台等媒体和北京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等高校的业界和学界人士就媒体国际传播发展战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认为,为了使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实际的效果,国家和媒体的投入实现最大化,应该实行重点突破战略,即要在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等方面进行精心选择,实现重点突破。他认为,在传播内容上应该以中国新闻为主,在渠道的选择上以新媒体和英文媒体为主,在地区的选择上以西方影响力大的国家为重点。
  《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记者王南从自身长期从事对非传播的经历出发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应把对非传播能力提高到一个战略层面,加大投入,加强中非媒体合作,建立中非双边媒体交流机制和对话机制。
  蓝海电视台台长诸葛虹云以市场化、民间机制运作的蓝海电视台为例,强调在传播内容方面要紧紧抓住当今中国机会对西方人的吸引力,抓住中国的新闻当中那些对外国人有实用价值的商务和文化信息。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关世杰教授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视角提出了共享价值观的新概念,论述了对外传播中实施以我为主共享价值观策略的重要性,探讨了当今中美两国民众的共享价值观。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原特邀研究员卢宜宜根据对数十位中外媒体工作者、公关专业人士、商人、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官员和学者的访谈,梳理出了一些影响中国对外传播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分为三大类:政策与制度上的限制;中外在媒体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中方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发挥民间力量,开展公共外交
  来自外交、媒体、高校、行业组织等各个领域的官员和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最近的热门话题——公共外交。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指出,中国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在国际社会蒙受了新的、巨大的压力,在国际舆论当中,中国往往处于守势。因此,这个时代要求中国加强公共外交和对外传播。他认为,广义地说,凡是有机会与外国人交往的人,都不知不觉地在参加公共外交的活动,普通公众是公共外交的基础。同时,他也强调媒体工作者和学者在公共外交中的重要性。他说,目前中国主导国际舆论的状态还没有出现,所以大家任重而道远。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指出,面对当前复杂的外部舆论环境,我们必须通过开展现代公共外交,积极引导国际社会树立客观全面的“中国观”,更多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道路、治国理念、内外政策,树立和维护我国和平、发展、民主、合作、负责任的国家形象,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确保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方针政策顺利实施。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星原、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砚农、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参赞鲁世巍等十余位官员、学者也在会上发表了演讲。
  积极主动利用新媒体
  来自政府部门、媒体、高校、商业网站等不同领域的官员、学者和从业者就如何积极主动地利用新媒体开展对外传播展开了讨论。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刘正荣认为,世界传播格局正在重构之中,争夺话语权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更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机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当今的国际传播当中,时空障碍被打破了;二是随着新媒体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发展,拥有权和传播权的部分分离现象越来越突出。他说,面对种种机遇,关键还是要抓住机会进行传播。他强调,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争取在世界范围形成舆论的蝴蝶效应;要充分发挥民间的力量,和官方力量整合,善于真实地讲述故事,而不是光讲道理;要注重培养年轻人的对外传播自觉意识。
  新媒体网络联盟主席、人民网前总裁何加正认为,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大力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他就如何形成国际传播新的大格局和大体系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从外宣的观念扩展到国际传播上来;二是放开眼界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整体布局;三是增强对新技术、新应用在国际传播中作用的认识,加大研究和使用力度;四是在传播内容上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非常赞同刘正荣提出的媒体的拥有权和传播权分离这一观点。他说这一特点表现在新浪微博上尤为明显,目前有50多个国家的大使馆在新浪微博上开设了账号,而我们的使领馆在国外并没有开。他认为,新媒体这个平台谁都可以用,别人在我们的平台上宣传他们的文化,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占领呢?他说,这种巨大的反差说明我们利用新媒体的理念并没有落到实际上。他建议,要极大地加强我们互联网的应用信息,占有更多话语权;要积极地利用新媒体,占领舆论阵地。
  责编:谭震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后的浙江绍兴,除了涌现出带有新时代烙印的中国轻纺城、中国领带城、华东珠宝城等商品经济的巨舰劲旅之外,文化产业也绽放异彩。如今,又一个令人关注的新事物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它,就是全国第一家培养互联网专门人才的教育基地——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  因时而动 应势而生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设有英语、日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意大利
期刊
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于4月1日至3日在海南博鳌隆重举行,李克强副总理应邀出席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意大利总理蒙蒂、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伊朗副总统穆罕默迪扎德、泰国副总理吉滴叻和越南副总理黄中海等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政要、商界人士、知名学者齐聚博鳌,共同探讨“变革世界中的亚洲:迈向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吸引全球180多家主流媒体800多名记者前来报
期刊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1月份,境外及内地涉外媒体驻吉机构共刊发“今日吉林”报纸专版14块,共刊发(播)关于吉林省的新闻报道168篇(条),其中,香港文汇报40篇,香港大公报和大公网60篇,香港商报9篇,中国日报20篇,凤凰卫视9条,东北亚卫视资讯台24条,台湾东森卫视“神州博览”五分钟专题片3个,韩国中华TV“博览中国”视频3个,宣传规模和层次均有较大提升。吉林省之所以能够有效地调动境外及内地涉
期刊
余 玮 吴志菲 著  团结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作家伉俪余玮、吴志菲的“走进人民大会堂的中国智囊”系列——《参政的艺术》、《议政的智慧》正式出版。该书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题词推荐的励志读物。在《参政的艺术》中,作者对“希望工程”的源起、义务教育全免费的内幕、给总理递材料的细节、用鼠标参政议政的背后、一个人与一个村庄的传奇、人大代表的人生本色等方面进行了立体诠
期刊
如何在重大主题性报道中吸引海外读者的眼球,引导他们加深对中国问题的客观了解是一个有意思的课题,而今年建党90周年对外报道是这个领域一个成功的尝试。  用好小分队模式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用好小分队报道的模式是这几年对外报道摸索出的经验,但这需要与编辑部的行前策划会和“头脑激荡会”紧密结合,在小分队的路线选择、选题确定等方面做精心的准备。  3月份起新华社就开始了对建党90周年报道的策划,形成了周密的
期刊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被中宣部选定为建党90周年的八大重点图书之一。这部被媒体评论为雅俗共赏、中外皆宜的党史力作,自2011年3月由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中国外文局)旗下的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以来,发行量已超过30多万册。此书被中央有关领导推荐高级领导干部阅读,并将作为高校思想课参阅书。  该书的策划者之一,也是书稿的审改定稿人林良旗先生刚从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归来,他带着该书英文版首发式的
期刊
华人移民、留学生增加,拓宽华文媒体发展空间  欧洲华人迅速增长,而且以中国大陆的华人居多,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陆移民和留学生大量涌现,先是进军西欧各国,后发展到东欧各国,现已逐步分布于欧洲全境,不过10余年时间,华人人数迅速扩大到逾200万人,且没有减缓趋势。  虽然近期英、法等国因为经济危机,收紧签证、留学政策,但华人增长的势头不减。华侨华人增多,华人社团增加,华文媒体也必然水涨船高、应势而
期刊
今年,“南海问题”更加突出为亚太政治的焦点。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东南亚国家纷纷制造各种议题针对中国,试图在中国南海捞到更多好处。美日等一些局外大国基于遏制中国的战略需求也以各种形式介入,渴望抓住南海纷争的机遇,对中国形成牵制。  与之相应,国际各大媒体也把“南海问题”作为本年度的传播热点。由于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媒体对一项政治议题的报道、传播深刻影响着国际国内公众对事件和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判断,进而影响
期刊
为加快推进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第20届中国新闻奖首次增设了国际传播奖项,进行了探索性评选。第21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于今年9月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2件作品获奖。其中的国际传播奖项,评出了一等奖5件、二等奖11件、三等奖20件。  三大传统媒介——报纸、广播、电视分享5个一等奖。它们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广播系列《中国人的一天》、中国日报的英文消息Chi
期刊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活佛转世以及“藏独”话题再度升温,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新华社对外部在创意策划相关的系列报道时,特别强调在文字报道的基础上把多媒体理念融入极端敏感复杂的涉藏政治报道中。  2月底,对外部组织英语视频新闻采制团队赴青海藏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主要采访达赖喇嘛出生地、班禅大师驻锡地塔尔寺、藏传佛教活动活跃的隆务寺、热贡艺术村等重要地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英语视频新闻报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