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并不多,而且学习文言文比现代文有很大难度,它短小精悍、难读、难理解,把握文章中的写作方法就更难了。如果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大幅度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在以《伯牙绝弦》一课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 解读教材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文言文语言难读,难懂,句子简短,意思很深。老师明白了,学生才能明白。老师的理解有多深,学生的认识就有多高。学习文言文,学生所知有限,所以,教师就要细读文本,将文本中所含的文言文知识教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只有自己读懂了文字背后的东西,才能引领学生去感悟。如《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虽简短,但蕴含丰富。如何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文字体会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的东西,即透过二三句体会伯牙和子期为什么是知音,是本课的难点。这就需要老师课前要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搜集一些必要的资料以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比如在古今异义上,我们可以这样处理:先让学生谈谈对“江河”的理解,然后,出示古代的意思:“江河,分别指长江、黄河。”与学生理解的现代意思相比较,得出古今异义的知识点。
二、把课文当成学习知识的例子
学语文,不是学课文,要用课文去教,课文只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例子。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伯牙绝弦》篇幅简短但内涵丰富,句子不好理解,需要学生慢慢悟。比如,“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学到这儿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说话,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呢?只是为了想象。我们还可以追问:还会志在什么?比如皎皎明月。“皎皎”对上边的什么?“明月”对上边的什么?这就叫对仗。利用这样的方法各小组再说一组。这样,目的性强了,层次性出来了,效果就有了。
三、对文本有滋有味地品读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语文课堂,离不开朗朗的读书声。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是失败的,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强调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情诵读,以求通过感情诵读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人文本深处,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产生灵魂与灵魂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文言文因为难读,所以教给学生读好文言文,就成了重中之重。
文言文的朗读指导层次性要鲜明,教学中要抓住古文“难读、难懂”的特点,指导学生把古文“读好、读懂”,两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易于学生接受。以《伯牙绝弦》为例:
1.读好。初读文本,将文言文读正确、通顺是第一步。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读文言文遇到语气词要延长、停顿,而是通过学生对比读,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语气词后面,朗读时要注意延長和停顿。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学生读——谁有不同读法——听老师读——听出什么来了——知道为什么停顿——老师强调,读文言文,注意停顿,味道就出来了。然后,拓展出示带“哉”或“兮”字的文言句子引导学生来读,学以致用,边学边用,学为了用,目的明确,达成度高。这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远比老师直接灌输的过程更加深刻。
2.读懂。指导学生轻松地读懂文言文,并且自己能够阅读,这是培养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关键。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如按注释理解课文,抓重点词、借助工具书等,《伯牙绝弦》一课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哉,兮,善、谓、世”等字。在引领学生理解文言故事的同时,关注学生文言词语的理解与积累也是很有必要的。
3.细读文本,设计中心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巧妙的设计,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体会“知音”二字。老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品析,层层剥竹,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知琴、知心、知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二人的感情也逐层深入品味。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识,又为学生对古文的理解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提高了学生对古文文意的自主感悟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在读中领悟文本。
四、补充资料,拓展升华。拓展资料是丰富文本,理解文本,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伯牙绝弦》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我们此时就可以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哭子期》。在《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声中,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的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最后再次播放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了学生心田。
五、凸显语用,关注学生学。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当今小语课堂改革的着力点。备课时我们要抓住不同文体的特点斟酌自己的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凸显语言文字的运用,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每一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提升。其中,我们的教学观念由教教材转向教语文是关键。
文言文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我们要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语文教师既要钻到教材想内涵,更要跳出教材看课程。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要让学生不仅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及对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一、 解读教材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文言文语言难读,难懂,句子简短,意思很深。老师明白了,学生才能明白。老师的理解有多深,学生的认识就有多高。学习文言文,学生所知有限,所以,教师就要细读文本,将文本中所含的文言文知识教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只有自己读懂了文字背后的东西,才能引领学生去感悟。如《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虽简短,但蕴含丰富。如何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文字体会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的东西,即透过二三句体会伯牙和子期为什么是知音,是本课的难点。这就需要老师课前要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搜集一些必要的资料以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比如在古今异义上,我们可以这样处理:先让学生谈谈对“江河”的理解,然后,出示古代的意思:“江河,分别指长江、黄河。”与学生理解的现代意思相比较,得出古今异义的知识点。
二、把课文当成学习知识的例子
学语文,不是学课文,要用课文去教,课文只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例子。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伯牙绝弦》篇幅简短但内涵丰富,句子不好理解,需要学生慢慢悟。比如,“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学到这儿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说话,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呢?只是为了想象。我们还可以追问:还会志在什么?比如皎皎明月。“皎皎”对上边的什么?“明月”对上边的什么?这就叫对仗。利用这样的方法各小组再说一组。这样,目的性强了,层次性出来了,效果就有了。
三、对文本有滋有味地品读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语文课堂,离不开朗朗的读书声。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是失败的,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强调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情诵读,以求通过感情诵读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人文本深处,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产生灵魂与灵魂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文言文因为难读,所以教给学生读好文言文,就成了重中之重。
文言文的朗读指导层次性要鲜明,教学中要抓住古文“难读、难懂”的特点,指导学生把古文“读好、读懂”,两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易于学生接受。以《伯牙绝弦》为例:
1.读好。初读文本,将文言文读正确、通顺是第一步。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读文言文遇到语气词要延长、停顿,而是通过学生对比读,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语气词后面,朗读时要注意延長和停顿。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学生读——谁有不同读法——听老师读——听出什么来了——知道为什么停顿——老师强调,读文言文,注意停顿,味道就出来了。然后,拓展出示带“哉”或“兮”字的文言句子引导学生来读,学以致用,边学边用,学为了用,目的明确,达成度高。这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远比老师直接灌输的过程更加深刻。
2.读懂。指导学生轻松地读懂文言文,并且自己能够阅读,这是培养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关键。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如按注释理解课文,抓重点词、借助工具书等,《伯牙绝弦》一课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哉,兮,善、谓、世”等字。在引领学生理解文言故事的同时,关注学生文言词语的理解与积累也是很有必要的。
3.细读文本,设计中心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巧妙的设计,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体会“知音”二字。老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品析,层层剥竹,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知琴、知心、知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二人的感情也逐层深入品味。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识,又为学生对古文的理解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提高了学生对古文文意的自主感悟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在读中领悟文本。
四、补充资料,拓展升华。拓展资料是丰富文本,理解文本,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伯牙绝弦》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我们此时就可以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哭子期》。在《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声中,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的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最后再次播放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了学生心田。
五、凸显语用,关注学生学。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当今小语课堂改革的着力点。备课时我们要抓住不同文体的特点斟酌自己的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凸显语言文字的运用,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每一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提升。其中,我们的教学观念由教教材转向教语文是关键。
文言文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我们要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语文教师既要钻到教材想内涵,更要跳出教材看课程。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要让学生不仅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及对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